断裂与重构:失独老人情感危机干预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构论文,老人论文,危机论文,策略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6;D668;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5)12-0018-08 一、缘起:家庭结构断裂与失独群体出现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逐步迈进老年阶段,越来越多独生子女老年父母问题不断显现出来。根据一些学者统计推算,30多年来我国出生了近一亿名独生子女。当年严格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生一孩的青年夫妇们到现在大部分已经进入了中老年阶段。如果失去独生子女,这部分人就成为中国的新生群体即“失独群体”。尽管目前还没有官方发布的失独老人统计数据,但从人口调查数据和报告来看,失独老人数量不断上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由于已过了生育年龄,很多失独老人正面临巨大创伤,原生家庭结构破裂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使其承受生理和心理双重打击,他们有可能面临着“生活无依、求助无门、维权无据、无人交往、病无所医、老无所养、死无人送”等问题。目前,无论政府还是民间社会对这一群体关注尚显不足,社工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失独群体有效整合多方资源,修复断裂的社会网络以重建社会支持,进而恢复和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国内有关失独老年人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一是数量及增长趋势研究视角,学者们从社会层面对此进行较为宏观的研究,缺乏对失独群体微观层面的考虑。二是计划生育政策风险研究视角,学界主要探讨了计划生育政策与失独现象的相互关系,但缺乏对不同家庭风险的实务服务研究。三是保障机制研究视角,学界从物质和精神等外在层面对失独老人的社会救助问题进行了研究,而对失独老人应对风险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危机介入研究不足。危机介入在于帮助失独老人处理无法应对的情绪危机,提供可用的社会资源,避免其进一步受到伤害,帮助其恢复到危机前的良好状态,在此过程中促进其成长和提高应对能力。 国外对独生子女相关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心理及与非独生子女比较研究,很少对“失独”问题进行研究,这是因为国外养老保障制度较为完善,老年人不需过多依靠子女赡养。而且,孩子成年后也需要自力更生,因而脱离了与父母的抚养关系。针对失独老人实务干预研究缺乏的现状,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几方面问题:失独老人的情感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危机干预(intervention)的实务理论基础有哪些,在失独老人服务过程中如何运用危机干预理论,危机干预策略与技巧有哪些,如何反思危机干预实务,等等。 二、失独老人情感危机干预实务理论 (一)失独老人情感危机干预的理论基础 1.林德曼危机理论 林德曼是危机理论的奠基者之一,这一理论始于他对1943年美国波士顿火灾难民及死亡者家属的悲伤反应研究,他将危机干预分为四个阶段即平衡遭到破坏、对案主进行短程治疗或对悲伤进行干预、案主克服危机问题或从不适中走出来及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等阶段(如图1)[1]。这一理论认为老年人在情绪严重低落时特别是丧亲时陷入过度悲伤的时间越长,危险就会越高,导致平衡因子缺失而进入危机状态。社工应协助案主尽快走出情感危机,给予其足够支持并链接相关资源,使其恢复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图1 林德曼危机理论模型 2.扩展危机理论 随着危机理论和实务干预的发展,学者们越来越认为从个人角度出发解释危机事件是不全面的,陷入危机状态是由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如图2)。危机理论除了精神分析理论,还应包括系统理论、适应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及混沌理论等。以系统论而言,它强调危机不是案主个人的内部反应,更多的是案主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案主产生影响的系统被视为有机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任何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变化。适应理论则认为危机是由于案主适应不良、消极应付和毁坏性的防御机制等原因造成,只有案主的这些不适应行为得到矫正,危机才能得到解决。社工协助案主学习新的适应行为,能以更加积极的行为去代替原来不适应行为,这有利于解决危机及增强案主信心[2]。 图2 扩展危机理论模式 (二)失独老人情感危机干预模型 1.库布勒—罗斯模型 这一模型主要是描述人们面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时经历的各种情绪反应,后来也被广泛运用到遭受丧失亲人的悲伤情绪研究,这一模型将人们经历丧失亲人后的情绪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否认期。当人们听到自己或家人患上绝症或死亡消息时,会首先感到震惊和麻木,心理上会否认所接收到死亡信息的真实性。第二,愤怒期。在震惊和麻木感觉过后,案主会变得非常愤怒,会向周边人发脾气,并将原因归咎到自己或其他人身上。第三,讨价还价期。在这段时间内案主会进入自欺欺人时期,希望再有机会弥补过去没有完成的事情,案主会以一系列东西和上天讨价还价以换取或延长生命。第四,抑郁期。在这一阶段案主有两种抑郁倾向,反应性抑郁和准备性抑郁,前者是一种不可消除的情绪反应,后者是放弃一切事情的内部情感准备。第五,接受期。经历整个哀伤历程后,案主开始接受现状而表现出平静的状态,这一阶段却是最忧伤时期。 与一般丧亲事件一样,失独老年人也会经历这一系列的情绪变化,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每一个阶段,有些人会跳过某些阶段,有些人会停留在某一阶段。与其他年龄或其他丧亲事件比起来,失独老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度过每一阶段的情绪变化。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哀伤辅导,失独老人很难凭借自己力量走出困境。而且,失独老人的自责感和非理性情绪会更加明显,身心状态会变得更差,抑郁的可能性也越大。 2.心理—社会交互模型 这一模型认为危机不只是案主的内部状态,在干预过程中,社工需要评估个体的外部环境,考虑改善外部哪些因素可以解决危机,同伴、家庭、组织和社区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外部系统。对于案主的危机问题,除非影响案主的社会系统能得到有效调节,或者案主拥有足够平衡能力去协调和适应失衡的各个危机情境系统。否则,危机会一直持续下去(如图3)。在实际干预过程中社工要注意个别化原则,逐个消除影响案主危机的不同困境,并结合危机干预策略,制定个别化服务方案。另外,社工也可以与案主探讨早年生活经验,这有利于发掘案主过去经验来解决现在的危机。 图3 心理—社会交互模型 三、支持网络断裂与重构:情感危机的个案介入 危机预估(risk assessment)需要确定案主危机状况,为危机介入服务提供计划,并对创伤后压力病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进行专门诊断,因此,预估应是简短性、立即性及有焦点性的。一般采取漏斗式的预估,从案主广泛社会环境预估到聚焦核心问题预估,需要逐步完成评估,这一预估是主观的且有很多不确定的过程(如图4)。 图4 漏斗式的预估层次 (一)危机起始诊断(diagnosis):案主问题预估 危机分为情感危机与发展危机,本个案属于情感危机,社工通过危机处理策略帮助案主正确面对失去儿子导致的内在或外在压力(如图5)。在介入时,需要遵循立即响应、时间限制、聚焦危机结构、问题解决、案主自决及社会网络连结等原则[3]。 图5 案主家庭生态图 1.资料收集 何阿姨今年63岁,已经退休8年,她的老伴刘伯65岁,他们结婚已四十年,年轻时何阿姨身体虚弱,流产过一次,两人一直到了三十多岁才有一个儿子,本来妻子33岁再次怀孕,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被迫放弃第二个孩子。儿子从小到大都是家里的骄傲,从小县城考到大城市重点大学,毕业后也找到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儿子今年30岁,事业处于上升期,三年前在广州买了一套房子,把他们从家乡江西接过来一起住。 他们一直希望儿子能快点结婚,但儿子一直以事业为重,经常加班。两周前,他们接到儿子同事的电话,说儿子在公司晕倒,被送往了医院,当他们赶到医院时,医生已经宣布儿子由于心梗塞意外去世。何阿姨几乎把自己封闭起来,整天躺在床上流泪,说要和儿子一起走,晚上也经常失眠,整天自言自语地跟儿子说话,也不准动儿子房间里的东西,两周几乎都没怎么吃饭。整个人看起来消瘦了很多,经常说头痛头晕,刘伯非常担心她的健康,但带她去医院检查时没发现什么问题。当邻居探望时,她也不愿出房门。刘伯说本来想忙完儿子身后事就带老伴回家乡休养,起码那里有亲戚可以帮忙照看,但妻子怎么也不愿离开,她经常说我们走了儿子回来就找不到我们了。 2.问题诊断:社会网络的断裂 由于支持网络断裂导致生活失衡,当事人容易出现不适及生理问题。经历哀伤的人普遍有一个问题就是失眠,担忧睡着之后梦见死去的亲人或噩梦惊醒而不能熟睡。由于缺乏足够的睡眠,生理系统容易出现紊乱,导致疲倦、四肢无力和头痛头晕等症状,睡眠问题也会带来呼吸困难和呼吸短促等问题。一些失独老人会因此陷入沉默的悲恸,所形成的伤害会更加严重,本次服务中的案主就是如此(如图6)。 图6 案主危机问题及需求 儿子去世前,何阿姨一直过着幸福快乐的退休生活,领着退休金,每天早上会在楼下花园和其他老人一起耍耍太极或跳跳舞,然后去市场买菜,晚上和老伴出去散散步。儿子去世后,案主将自己封闭起来,也不做家务了,情绪非常低落。儿子突然去世,对案主来说是社会资本的丧失,另外也是支持网络的断裂。由于何阿姨和老伴都是随儿子从家乡搬过来住的,在广州没有什么亲人。社工的介入就成为其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为案主提供社会支持服务就成为影响悲伤恢复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服务过程中,丧亲者需要人理解其心情并倾听悲伤倾诉,同时提供建设性社会支持服务。 (二)危机首级干预:紧急介入 1.提供心理援助 社工通过提供“情感急救”(emotional first aid),协助个人厘清所处情境,激发其内在力量,使其情感生活机会最大化[4]。这一时期社工需要主动介入以提供情感紧急服务,帮助案主避开危机和重建希望。在对案主情况进行评估后,社工发现案主目前已经出现了自杀倾向,因此进行紧急心理援助。当案主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后,社工与案主一起制定长期干预计划(planning for intervention)。第一,明确问题。社工从案主角度了解其主观感受,把自己置于受助者处境中,运用倾听技术让案主感受真诚、共情、接纳和积极关注。第二,确保案主安全。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始终把案主安全放在首要地位,将案主身体或心理上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降到最低。第三,提供心理支持[3]。在服务过程中,社工首先与何阿姨建立关系,因为她拒绝见其他人,所以一开始只能在房门外交谈。社工运用积极的倾听技术,逐步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当得到信任进入房间后,社工开始在床边与案主谈论对目前情绪的看法,促使其释放负面情绪,同时向案主传授一些情绪放松方法和情绪管理技巧,并与其约定不准伤害自己。 2.进行转介服务 危机干预的重要工作就是对转介资源的有效运用,有时候案主危机并不是社工能全部解决的,应准备一个通讯录,记录相关医疗机构、法律机构或社会保障机构联系方式。而且,案主许多问题会超出社工工作范围,例如精神疾病、法律纠纷或经济困难等,这时社工就需要把服务对象转介过去。社工在对何阿姨进行心理援助后,虽然其情绪有所改善,开始少量进食,但失眠问题还没得到解决,她反映每次躺下都听到儿子在对自己说话,幻觉比较严重,社工联系社区医院进行咨询,社区医院把案主介绍到专科医院接受克服睡眠障碍服务,待她幻觉和睡眠问题得到缓解后,社工再为其进行后续支持服务。 3.制定实施策略 案主在医院接受睡眠障碍医疗服务期间,社工通过对案主情绪问题进行专业分析,制定适当的危机干预阶段性目标。社工以适当的干预模式和具体的危机介入策略,帮助失独老人调适面临的情感创伤及危机后的相关反应(见表1)。 (1)否认期的干预策略 事件发生后失独老人的第一反应往往出现目瞪口呆状态,情绪接近崩溃边缘,并且极力否认事件的发生。这一阶段危机干预应强调“此时此刻”理念,社工对案主及危机核心问题要有一定程度了解并进行评估及制定计划,针对案主问题与其达成共识,主要任务是支持和陪伴以帮助失独老人从情感非现实性困境中走出来(如表1)。案主一开始是不准任何人碰儿子的遗物,通过引导案主回忆儿子死讯时间、地点及去世原因等具体事件,案主逐步接受儿子已去世的事实,虽然在回忆过程中案主非常悲伤,但有利于其下一阶段的恢复。另外,案主出现了几次把社工当作儿子的情况,把对儿子情感和相关事件投射到社工身上。因此,社工在案主倾诉期间扮演其儿子角色,让案主情感得到部分释放以减轻其心中压力。此后,社工澄清服务关系和介绍服务目的,让案主从非现实关系中走出来,避免案主对社工继续移情。 (2)情绪爆发期的干预策略 由于丧子所带来的巨大悲痛和落差,使得案主情绪崩溃和极度孤独,对儿子思念和未来绝望感情不断涌现出来。这一时期,社工主要是帮助案主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为其注入生活希望,防止抑郁或自杀事件的发生。案主老伴反映案主经常说头痛、头晕且四肢无力等生理问题,社工联系社区医院帮助案主进行身体检查,医生排除了疾病对案主的影响,初步诊断可能是案主饮食失常引起的低血糖导致的晕眩,还有睡眠不足也会导致头痛。饮食和睡眠问题很大程度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社工鼓励案主积极进行情感倾诉,将压抑情绪释放出来,并传授案主放松情绪方法(如肌肉放松法与呼吸放松法)。一开始,案主不能很好使用这些方法,社工建议其老伴参与进来,案主开始与别人倾吐心中悲伤情绪,睡眠问题有所缓解。家庭是最重要的基本组织,情感危机爆发后家庭成员的彼此支持尤为重要[5]。这一阶段需要再次确认案主核心问题所在,制定具体可行的短期目标,并检查案主在此过程中行为及心态上的改变,帮助案主思考方案及实施计划。 (3)恢复期的干预策略 从情绪爆发期到恢复期的转换需要漫长等待,这往往与案主心理特质及前一阶段干预效果有关,这一阶段目标是帮助案主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并增强其应对危机的能力。案主即使进入了恢复期,思念儿子的情绪还会不断出现,但她会与别人倾诉这段时间的经历,能以更加理性和温和的态度面对。社工通过与案主一起回顾这段时间的经历并总结经验,巩固案主应对危机的技巧和能力。恢复期干预计划需要案主协商参与,计划焦点应放在服务对象功能发挥和恢复上,而不是解决整个案主问题。社工需要注意增强案主的控制力和自主性,虽然危机干预强调社工的主动介入,但是案主最清楚自己问题所在,社工要时刻注意增强案主自主能力,协助其独立克服困难。 (三)危机次级干预:社会支持网络重构 1.建设社会支持网络 正常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一般是稳定的三角形结构,由于子女去世,稳固的家庭结构被打破,导致一个亚健康的、难以抵御风险的线型结构的形成。失独老人能否顺利度过情感危机,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社会支持网络能否顺利重建。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构成要素,两个概念结合就成为社会支持网络(social support network),社会支持包含情感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及具体性支持[6]。社工需要协助案主建立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宏观层面,社会各界要加强对失独群体的关注,政府也应建立和完善失独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对于不同年龄的失独群体区别对待。在中观层面,以社区为基础建立社区照顾体系,使失独老人能纳入社区体系并得到适当照顾。对于社会组织而言,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其开拓失独群体社会服务。在微观层面,社工需要协助亲属帮助失独群体建立稳固的支持网络,对其提供非正式支持与照顾(如图7)。 同质群体之间更容易建立互信和互助网络,彼此分享相似经验及处理负面情绪方法,因此,社工应鼓励和帮助案主更好利用原来的内在与外在资源。 图7 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干预模型 2.引导计划将来 失独老人最担心的就是“老无所养,老无所靠”,因此社工要把焦点放在案主恢复和发挥功能上,即使未来面对风险也能快速恢复。这一计划关键是协助其学会独立生活,增强自身抵御危机的能力。在此过程中,社工让案主把未来可能遇到及担忧的问题列举出来,然后与案主共同商讨解决对策,使其增加对未来生活的掌控欲和自信心。简言之,社工与案主及其家人一起预测将来可能出现困难并商讨应对计划,调动案主履行具体、积极和建设性行动,协助案主恢复以往能力及增强应对危机信心。 3.治疗性学习转移 这是指当失独老人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之后,社工运用专业方法为案主提供治疗性服务,社工将案主带到真实生活情境中,帮助案主将丧失子女危机的处理方法和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治疗性学习转移需要社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方法,如角色扮演、行为演练和家庭作业等,并模拟生活中的困难情境,使得案主学习如何面对这些困境,从而协助其恢复失调的社会功能,以便未来遇到类似问题时能自如应对(如图8)。 图8 治疗性学习转移服务方案 治疗性学习转移主要有两个方法巩固社工传授的技巧:一是家庭作业,每次会谈结束后都给案主布置家庭作业,并嘱托案主老伴进行监督。另外就是角色扮演,通过社工扮演邻里朋友等角色,让案主学会如何在他人面前谈起这段时期的经历感受及如何应对其他问题,使其逐步恢复以往社会交际状况。在这一过程中,社工鼓励案主运用学到的危机处理(treatment)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其重新生活的信心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社工要始终注重让案主以一种全新的危机处理方式应对未来生活。 4.评估与结案 (1)评估与结案 本次个案服务评估主要采用量表方法,分为前测和后测,根据案主及家人的描述来填答量表,使用的是危机干预三维评估表,对案主的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角度进行评估。在本个案服务过程中,社工首先使用量表对案主进行了后测,发现其情绪、行为和认知从之前高度受损状态向轻微受损状态恢复,基本能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情绪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案主增加了出门次数,也帮忙做一些家务,逐步恢复之前的生活状态。社工于是与案主商量结案,案主及家人也表示同意,并表达对未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评估不能光看个案呈现的外在部分,案主情绪反应可能无法预警及以非情绪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除了评估案主目前服务效果,还要找出潜藏在案主身上未来伤害及应对弹性。 (2)跟进服务 结案时已经与案主讨论跟进服务问题,并向案主解释后续服务原因。案主表示想先回乡下休养一段时间再回来,于是社工与案主一起协商通过电话方式对其进行跟进。一个月后,社工对案主及其丈夫进行电话回访。案主表示现在还在家乡,其侄子过完年后会来广州工作以方便照顾他们。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安全感与信任感是社工介入重点,帮助案主找到随时可以联络的亲人,让其一起介入服务过程。电访中案主也反映现在周围有亲戚在,大家对她也很照顾。案主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食欲恢复正常,头痛和晕眩等情况也逐渐消失。案主丈夫表示现在每天早上案主都会和他一起到外面散步,虽然有时还会半夜醒来,但睡不着的现象越来越少了。案主语气也轻松了许多,还与社工谈了一些家乡开心的事情。 四、实务反思与理论总结 由于失独老人情感危机的爆发,社工需要从精神和实质层面进行紧急干预。危机介入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问题视角”,社工针对案主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紧急干预以度过情感危机。在结论部分,需要进一步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短期焦点解决策略在危机干预中的运用。在介入早期,社工尤其需要通过焦点式问题解决方法,确定案主情感危机焦点所在,然后进行适当规划并设计具体行动计划。在早期,失独老人经历丧子阵痛往往选择逃避,如不能以正确态度接受现实,案主会一直处于否认和回避状态,情感危机会进一步蔓延。之后,案主进入痛苦承受期,这一时期最容易发生自杀事件,社工选择以个人为焦点的危急处理模式,重点纠正其非理性情绪,重新灌注希望以助其重拾生活信念[7-8]。焦点干预策略目的是使案主正确面对现实,社工在介入时要避免伤及自身或伤及案主。 第二,社工不能在危机干预中用自己的价值观引导案主适应新计划。这样可能会将案主原有生活经验抹杀掉,社工干预目标是恢复案主心理平衡与动力。虽然失去儿女使案主情绪、生理和认知平衡受到破坏,但案主也会自动努力以期待各方面逐渐回到正轨,社工需要帮助案主增强自我概念及激发自我信赖感。危机干预原则是帮助案主树立自我意象(self-image)及建立专业关系,社工鼓励及协助案主释放悲伤情绪并表达同理心,使其将痛苦情感化为积极行动。 第三,危机干预方案应随案主变化及具体处境而作弹性调整。在干预过程中,通常有许多情况与当初的设想不一样,而且社工往往无法对案主准确预估和预控,因此,方案需要灵活调整。案主通常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舞,并不一定要有建议,干预方案也未必适合他。此外,保密原则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而有不同反应,在案主没有对自己伤害或对他人产生危险时,社工要对案主披露的信息保密。如果案主情况危险或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不应继续予以保密,这是不违反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的。 第四,在危机干预中社工要主动参与案主支持网络重建。社工应善于分析与诊断案主内在或外在支持网络,同时积极动员、适当整合及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失独老人即便度过丧子情感危机,但本来稳固的三角家庭结构已被打破,未来生活也会再次面临风险。社工通过帮助其重构支持网络,积极修复断裂的家庭结构,帮助其恢复生活信心及避免支持网络再次断裂。社工从自然求助、网络促进和社会网络技巧训练角度入手,以家庭危机干预模式或多元干预模式(multilevel intervention)策略介入,教授案主如何建立及维持与他人的支持性互动,并让案主对环境有更好的掌控[9]。 第五,社工在危机干预中始终要以积极引导和培养案主自我解决能力为核心。社工应鼓励案主致力于增加自身力量及采取复原行动,包含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对自我有更正面和有力感觉的发展、理解社会网络与政治现实的知识能力建构、能达到个人或集体目标的资源、策略与能力培养[10]。此外,案主定义情感危机的问题方式及解决方法是整个危机干预的主轴,社工需帮助案主专注本身优势以促进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因此,社工在危机处理过程的每个层面都允许和鼓励案主自决,让其学习自己做决定[11]。社工与案主之间最佳对话以活泼方式且能达到提醒与顿悟效果为最好,以此促进案主自助能力的建立。 第六,情感危机介入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社工干预侧重于当前创伤的应急内容,在有限时间内用简单技术达到个体行为表现的恢复,这是危机状态下特殊的短期心理治疗模式,突出特点是服务的及时性和迅速性,有效行动是立竿见影的关键。就长期而言,社工需要联合心理学专业服务人员,以跨专业团队合作方式为案主提供全人康复服务。社工要尽量避免案主对其产生移情或依赖现象,当社工本身处于不当情绪之下,很有可能会发生反效果服务行为。 由于失独老人面临情感困境具体情形不尽相同,服务效果与社会处境也紧密相关,所以这一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失独老人危机干预服务。而且,由于作者首次介入这一领域服务,在理论和实务方面都存在不足。尽管如此,失独群体已成为中国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不仅需要从本土视角探索实务模式,而且也有赖于学界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这一实务研究则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借鉴和理论反思。 收稿日期:2015-11-06骨折与重建:无独立老年人情绪危机干预策略研究_失独论文
骨折与重建:无独立老年人情绪危机干预策略研究_失独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