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医院 福建泉州 362400)
摘要:目的 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前来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42例病患,随机分为两组,各21例。研究组患者行微波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整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原因,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年龄、切口类型、止血不彻底、电刀使用均与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存在相关性;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和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行微波治疗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微波治疗
腹部手术后常伴有脂肪液化风险,切口反复渗液不仅影响切口愈合,还易增加病患精神压力,加重医疗负担[1]。切口脂肪液化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但多有切口敷料上出现黄色渗液、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临床研究发现肥胖、代谢性疾病、高频电刀、组织排异、机械刺激、营养不良及残留死腔均为诱发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本文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因及治疗效果,现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行腹部手术病患中选取42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所有入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临床诊断确诊,排除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中途退出研究、精神交流障碍者。研究组年龄23-64岁,平均(45.2±2.6)岁;其中剖宫产9例、宫外孕6例、卵巢囊肿剥除术3例、其他3例。对照组年龄19-69岁,平均(45.6±2.4)岁;其中剖宫产10例、宫外孕4例、卵巢囊肿剥除术3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渗液较少者局部拆除1-2针风险,内置盐水纱布条引流;渗液较多者拆除缝线充分引流后加强换药,二次缝合切口,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国药准字H20023084,2010-09-19;南昌立健药业有限公司)预防感染,取3.6ml5%葡萄糖注射液与该药混合稀释保证1ml内含有250mg头孢曲松钠肌肉注射,连用5日。
研究组行微波治疗,首先排除感染可能,探明积液腔范围,判断重要缝合位置有无异常,若有层次撕裂问题需再次缝合,确定渗液位置无需拆除缝线彻底挤尽积液后清洗消毒,并用无菌纱布覆盖,早晚微波照射治疗,直至切口完全愈合。治疗时需谨记若体内有金属固定钉/片应小剂量医治,更换潮湿不吸汗衣裤脱去易燃衣服,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设备参数及热量。治疗期间搭配抗生素(头孢曲松钠)。
1.3 观察指标
分析诱发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临床疗效:显效,切口完全愈合,无红肿渗液问题;有效,切口处仍有少量渗液,连用1周抗生素痊愈;无效,切口处有大量渗液,切口未愈合;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和出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涉及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用(x±s)、(%)表示计量和计数资料,用t 和2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组间差异,若P<0.05,即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原因
整理42例病患临床资料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发现年龄、切口类型、止血不彻底、电刀使用均与脂肪液化存在相关性,也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切口愈合能力较差及切口暴露时间过长也可诱发切口脂肪液化。
2.2 临床疗效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
2.3 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研究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1.5±2.3)d、(14.6±1.7)d均短于对照组(17.5±2.6)d、(26.3±2.1)d,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7.921,P=0.000;t=19.844,P=0.000)。
3 讨论
脂肪液化是手术伤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随着医疗卫生手段的完善加之电刀手术的推广,电刀产生的高温易损伤皮下脂肪组织诱发皮下脂肪组织浅表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变性,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因凝固栓塞易诱发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导致无菌性坏死,形成渗液,影响创面愈合,医者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多少采取适宜治疗方案,促进切口愈合,减轻病患身心压力和医患负担,提高治疗效果[2]。常规治疗方案虽可清除积液,消毒皮肤组织,但疗效不甚理想。微波治疗借助电磁波,应用生物热效应促进组织内极性分子高速转动进而摩擦产生热量,使组织由内到外凝固,加热部位均匀,止血效果佳,无碳化、烟雾和气味,同时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代谢,提高组织再生能力,有解痉、止痛、消炎、修复创面多种功效,当前被广泛应用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医疗中,效果显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昌侠[3]在研究中指出根据切口脂肪液化出现原因给予针对性医疗可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因此医者在为病患诊治疾病时应查明病因,根据病因、体质结合其意愿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提高治疗安全性,此外行腹部手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制定预控措施-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肥胖者术后给予红外线照射切口谨防切口脂肪液化,加大术后监护力度,调整饮食结构,给予营养支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加快切口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总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行微波治疗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明环.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5):137-138.
[2]吕再林.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断与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9):11820-11820.
[3]石昌侠.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诊断与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2):136-137.
论文作者:王琦欣 周慧彬 谢月婷 王燕娇 李雅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切口论文; 脂肪论文; 腹部论文; 手术论文; 妇产科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