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并购仁科尘埃落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甲骨文论文,尘埃落定论文,仁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恰如一部已经不再吸引观众的肥皂剧终于到了大结局,观众都不由得“吁”了口气。
甲骨文收购仁科的马拉松战役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这一事件引发了层出不穷的新闻报道和众说纷纭的业界评论,是一个众人关注的“大热闹”。而美国东部时间12月13日,这出被称为“IT业肥皂剧”的收购闹剧终于收场了。甲骨文公司宣布同仁科达成协议,双方的董事会都已同意甲骨文以每股26.5美元的价格收购仁科股权,并于2005年1月初完成两家的合并。只是,甲骨文收购仁科的最初报价是51亿美元,而最终的收购价格则高达103亿美元。虽然很多确信仁科不会卖给甲骨文的人感到有些失望,但从甲骨文的高昂付出中也可以看到,起码仁科董事会与甲骨文纠缠一年的精力并没有白费。
目前,业内人士已将注意力集中于两家合并后将对软件产业造成怎样影响的问题上,但在尘埃落定时回望甲骨文与仁科的此番大战,却更感觉到它所具备的“闹剧”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所拥有的高度“热闹”指数其实十分“耐看”。
称霸与对骂
商场如战场,此中豪杰谁都想称霸天下。而为了扩张自己的实力、图谋霸业,或者防范被别人“霸占”,企业就需要制定战略,稳固自己的地位并稳步扩大自己的地盘。2003年6月2日,仁科宣布以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其竞争对手J.D.Edwards(JDE),踏入了当时最为热门的中小企业软件市场,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商业软件公司,规模仅次于SAP。此举使得原本位于该领域第二的甲骨文退居于第三名的位置上,仁科向“老大”的位置前进了一步,却惹恼了甲骨文。
1987年成立的仁科公司是全世界第一大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有超过4,000个客户,并一直维持着可观的增长速度。吞并JDE后的仁科将实力大增,并对甲骨文造成威胁。而一直以来,甲骨文的CEO拉里·艾里森就被普遍视为“狂妄自大”之徒,甲骨文的商业作风也颇为“强悍”。所以这样的扩张强力刺激了甲骨文的神经。这一次,甲骨文的反应相当迅速,在6月6日便突然宣布要以51亿美元收购仁科。显然,甲骨文想通过并购的方式消灭竞争对手,在其羽翼未丰之时彻底灭绝隐患。同时,如果收购仁科成功,甲骨文自然也大大增强了在应用软件市场上的实力,从而有更强的底气去与SAP争斗。由于并无征兆显示埃里森曾在要约前与仁科董事会私下磋商,因此甲骨文的要约使许多人大吃一惊。
处于上升阶段的仁科并不想卖掉自己,51亿美元的价格也没有打动仁科,仁科立即回绝了甲骨文的收购要约,称这个报价“极大地低估”了仁科软件的价值。由于埃里森扬言,如果收购成功,甲骨文不会将仁科作为独立品牌来运作,令仁科极为不满,认为甲骨文是在恶意报复。而仁科的CEO兼总裁克雷格·康威更是怒火中烧,痛斥甲骨文“恶意收购”、“行径卑劣”。在接受路透社的采访时,康威形容甲骨文的此举是来自一家霸道公司的恶劣行为,这种情形等同别人在结婚时,埃里森拿着一把枪到场抢婚,然后说“新娘是我的”。其实克雷格·康威曾经在甲骨文效力过8年,他于1993年甲骨文发生权力变更后离开。他与拉里·埃里森的关系紧张、矛盾不断,二人一直在公开场合针锋相对。康威说埃里森是一个“反社会”的伪君子,埃里森则称康威是一个“易受伤害的小狗”,二人的对骂是毫不遮掩。之后甲骨文不断加大收购价格,从51亿美元提高到63亿美元、77亿美元、88亿、94亿美元,仁科却一直不答应。
在甲骨文与仁科陷入争斗、埃里森与康威不停对骂之际,SAP则在一边冷眼旁观,并借机坐收渔利。SAP发起了全球销售攻势,意在趁甲骨文对仁科提出敌意收购而引发了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下趁机吸引仁科和JDE的客户,它的反应让这一事件显得更富戏剧性。 ^反托拉斯与“毒丸计划”
在甲骨文不断抬高收购价格、咄咄逼人的形势下,仁科无奈诉诸法律,想以反垄断的法律裁决迫使甲骨文放弃收购计划。在对甲骨文—仁科恶意收购案的评估中,美国各州的总检察长面临着对多达1000名客户、竞争对手和顾问进行询问的任务。客户被问到的问题从它们为什么会选择甲骨文、仁科或JDE的软件到如果甲骨文收购了仁科,它们会如何对IT计划进行相应的修改等等。美国司法部则在2004年2月份提出诉讼,阻止甲骨文收购仁科,欧盟反垄断机构也对此进行了审查。仁科以法律的手段抵抗甲骨文的收购,为此花费了至少7000万美元,但最终,美国司法部的“反托拉斯”诉讼被法院“Pass”,以失败而告终。随后,欧盟也裁决甲骨文收购仁科合法,不存在违规行为。甲骨文扫清了收购事宜的法律障碍。
启用法律手段的同时,仁科还拿出了“毒丸”反收购策略。在过去20年中,“毒丸”(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一直是最受美国公司欢迎的反收购策略之一,一旦未经认可的一方收购了目标公司一大笔股份(一般是10%至20%的股份),“毒丸计划‘就会启动,结果就是被收购方的新股充斥市场,其他所有股东便都有机会以低价买进新股。这样就大大地稀释了收购方的股权,使收购变得代价高昂。据悉美国有超过2000家公司拥有毒丸工具,但目前,众多美国公司已经开始弃用这一著名的反收购手段,因为很多公司董事会不希望给外界造成他们的公司被层层防护的印象。另外,评级机构往往会给有毒丸计划的公司较低的评级,影响其融资。也有一些报告认为,“毒丸”有损于股票表现,“毒丸”其实只是增强了公司从收购中获得好价钱的能力。事实上,2004年美国公司启用“毒丸计划”的次数已降至10年来的最低点,“毒丸”正在逐渐失去市场。不过,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弃用毒丸给公司形象和投资评级带来了好处,可也有预计认为,未来敌意收购活动将会增加。
甲骨文一直在抗议仁科的“毒丸计划”,要求其取消。在甲骨文收购仁科一事中,仁科的“毒丸”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也让甲骨文付出了更多的代价。
“白衣骑士”与未来战争
IBM曾一度被业内看成是仁科的救星,2004年9月22日,在仁科一年一度的用户大会上,仁科和IBM共同宣布了一项价值1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合作具体目标是IBM旗下的中间件和仁科的商务软件,IBM的中间件和仁科的应用软件将捆绑销售。虽然IBM签署的合作协议直指中间件市场,但是众所周知IBM在数据库软件领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并且在这个市场上与甲骨文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人们很自然地认为,IBM准备站在仁科一边,帮助后者抗击甲骨文的恶意收购,IBM将成为拯救弱小的“白衣骑土”。
不过事实证明,人们的这种看法并不代表IBM的心意。IBM明确表示,它并不想在今后杀人应用软件业务领域。IBM可以继续支持Siebel、仁科以及SAP等公司的应用软件,其与仁科的这种合作并不具有排它性。为了保持住与SAP的合作,IBM最终没有插手甲骨文收购仁科的事情里去。当然,IBM愿意看到仁科保持独立的发展,但它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彻底伸出援手。这个“白衣骑士”是浅尝辄止。
而在甲骨文将仁科收入囊中之后,软件业的并购风潮或许将更为猛烈。埃里森一直认为企业用户的IT开支不太可能增长很多———这也是业界一致的观点,他预测大规模并购将很快会出现,成百上千家公司将要消失。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企业软件产业的统治者将只剩下SAP和甲骨文。并购仁科之后,甲骨文的应用软件客户数量翻了一番,埃里森称其在很多市场都要领先于SAP。虽然有分析认为甲骨文得到的仁科只是一个“鸡肋”,但埃里森坚称收购仁科是“非常重要”的。 ^而目前,微软和IBM也是企业软件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其中微软的动作更为引人瞩目,SAP称曾与微软谈判过收购话题,微软也收购了两家管理软件厂商,其在企业级软件领域的野心正在渐渐曝光。埃里森也承认,微软的确在多个领域向他们发起了挑战,他称微软很有魄力,也很有耐心,并说相信微软会在应用软件市场取得成功。但是埃里森也强调甲骨文拥有经济和技术、人才方面的实力,他们会坚持到底。如此看来,甲骨文收购仁科也只是前奏乐章,企业级软件市场的未来战争还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