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传统教材在苏胶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应用_读书论文

蒙古语传统教材在苏胶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应用_读书论文

传统蒙学教材经验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教版论文,教材论文,传统论文,经验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借鉴传统蒙学教材经验符合母语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

实践证明,母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母语教育必须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并且“教育改革中任何新的理论的创立都离不开继承优秀传统,母语教育尤其如此。”(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而要继承传统母语教育经验,首先应了解传统蒙学教材。

在我国封建社会,一般将8~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蒙学教材即为实施这一教育所使用的课本,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我国蒙学教材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周秦时代至清末的几千年间,诞生了大量的蒙学教材,如《仓颉篇》《史籀篇》《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不可胜数。

传统蒙学教材内容丰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志公先生认为“一种文明或文化,生命力如此强,存在这么久,其中必然有异常优秀的、超时间局限的东西……”并认为“古人有一套或几套行之有效的语文教育的方法。”(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可见,要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母语教育,必须充分研究传统蒙学教材,挖掘其中有益的经验。而母语教材是实施母语教育的主要手段和载体,就必须遵循母语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吸收、运用蒙学教材经验。

同时,汉语言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给汉语言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倒是我们当下要解决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称《课标》)的“总目标”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要求“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小学母语教材就必须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蒙学教材进行扬弃,创造性地吸收其中的精华。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运用传统蒙学教材经验的具体策略

(一)运用蒙学教材识字教育经验的策略

教材在第一学段,即一、二年级创造性地运用了传统的识字教育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鲜明的词串识字

“词串”是苏教版教材的首创,它综合运用传统的韵文识字、集中识字经验,并融合古典诗词的特点,遵循儿童识字规律,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新的识字教材模式。“词串课文”的形式是每行有三个词语,共四行,整篇课文整齐对仗,合辙押韵;其内容丰富多彩,尤其富有画面感;每行的词犹如有一根无形的线串起来。张庆主编介绍说:“看起来是一串词语,其实这些词语都是典型的意象,其间是留有空白的。儿童借助这几个典型的意象加以想象、补充,就能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画面。”(张庆著《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如一年级上册里的一课:

沙滩 贝壳 脚丫

海风 海鸥 浪花

珍珠 鱼虾 海带

港湾 渔船 晚霞

12个词语中.要求认识“滩、壳、丫、鸥、港、晚、霞”7个字,会写“沙、贝、风、浪、渔”5个字。虽然这12个词语构成的不是课文,但其中有人物、风景,串起这些词语,你的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意境:夕阳西下,海港一片繁忙,满载珍珠、鱼虾、海带归来的渔船,迎着海风翱翔的海鸥,赤着脚丫在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一幅多美的落日归海图。这般意境中,孩子学习生字,自然会兴致盎然。在整套教材中,这样的识字课文共有20多篇,便教利学,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2.分类清晰的“认一认”识字

为了满足刚入学的儿童及早识字的欲望,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设计了7篇“认一认”识字课文。“认一认”每篇共有4组字,一组4个字,共16个字;这些生字大都是部首字,配有插图说明;每组连类而及,采用韵语形式。如“认—认1”:

人口手足 舌牙耳目 金木水火 山石田土

这里充分借鉴了多种蒙学识字教育经验,如集中识字、韵语识字以及看图识字,并兼顾了汉字的自身特点。这种编排方式分类清晰,或是按声符归类、同音字归类、形近字归类,或是字义归类、象形字归类、会意字类,形成一类具有共同特点的事物,便于学生记忆。

3.内容浅显的诗词、儿歌识字

《千家文》《三字经》作为中国古代家喻户晓的蒙童识字教材,不少内容广为人知。它们大致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这是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良好方式,也是识字教育与阅读教育沟通的桥梁。

苏教版教材也充分吸收这些宝贵经验,编选一些浅近的诗词、儿歌,并配上精美的插图,让学生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母语的语言美。

(二)运用蒙学教材写字教育经验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首先,在每册的开篇,教材都精心设计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系列,又称“习惯篇”。其内容涉及勤奋好学、严谨求实等学生为学所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在写字习惯方面,习惯篇在相应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如一年级上册要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一年级下册要求“认真写铅笔字”,三年级上册要求“认真写钢笔字、认真写毛笔字”,并采用大量插图来介绍。

其次,结合习惯篇,教材还在一年级上册编写与习字相关的课文——《怀素写字》。同时,提出“提笔即是练字时”的写字教学理念。

2.借助“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的思路

“识写结合”明显是吸收了传统蒙学中认和写分开同时实施,并行不悖的做法。“描仿入体”即让学生通过描红、仿影逐步“入体”,这里的“体”是指规范的“楷体”。“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的写字教学训练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课后练习部分。一、二年级课后练习中的描红,三至六年级课后练习中的“用钢笔描红”。二是单元练习部分。一、二年级的单元练习均安排“写好铅笔字”板块;三至六年级的单元练习均安排“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两个板块。

(三)运用蒙学教材阅读教育经验的策略

蒙学的阅读教材相当丰富,其中当然也不乏宝贵的经验。如散文故事类教材《书言故事》,诗歌类教材《咏史诗》等,属对(又称对对子)类。内容上注重阅读教育与知识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结合;训练方法上,“强调朗读、熟读、精读、多读,这是传统语文教育中阅读训练的要点。”(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材编者在教材的内容、形式和理念方面从传统蒙学阅读教材中吸收宝贵经验,并结合现代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成果,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1.发挥教材中精美插图的功效

插图在课文中就好比花丛中的绿叶,是文字栖息的温暖的家。一幅好的插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翻开任何一本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都会看到一幅幅色彩明丽、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插图,尤其是阅读课文的插图,与充满思想美、意境美、人性美的课文内容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样的课文孩子们怎么能不好读,不乐读,不获得审美体验呢?

2.精选传统优秀诗词和现代诗歌

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乃是课程(尤其是语文课程)当仁不让的历史使命。为了实现这一使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能与传统文化“相遇”的文本乃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教材尤其重视优秀古诗词如《江南》《锄禾》《墨梅》《清平乐·村居》《夏日绝句》等的积累,重视现代优秀诗歌如《长城和运河》《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等的品读。在单元练习中,通过“读读背背”、“诵读与积累”、“诵读与欣赏”、“诵读与感悟”等板块,广泛选用古代优秀诗词和现代诗歌。

经统计,整套教材要求学生背诵的优秀诗文在150篇以上,包括60余首古典诗词(含“读读背背”),88篇练习中将近一半的篇目涉及传统文化,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3.吸收蒙学属对教材经验

对对子是传统语文教育中私塾先生训练蒙童写作时运用的一种方法,称为属对。蒙童经过这一套完整训练,为今后写出符合规范的作文打下基础。如今,属对这种教学方式逐渐消失。教材却充分利用这一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将它巧妙地借鉴到阅读教学中来。在四年级上册,编写课文《春联》,介绍对对子的有关知识;练习7“读读背背”板块选了几副常用春联。

4.设计“熟记成语”系列

教材十分重视语言积累,从一年级下册的单元练习“读读背背”中开始安排“熟记成语”。“熟记成语”系列由2~6行有内在联系的成语组成,每行2个成语,一般按组词格式或词义编排成押韵成语歌,朗朗上口,便于读记。如五年级下册练习3“读读背背”中的熟记成语:

令出如山 振臂一呼

浩浩荡荡 络绎于途

惊涛骇浪 水土不服

讲和通好 观风问俗

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

五湖四海 心悦诚服

中国的成语具有语言精练、结构严谨、表现力强、文化含量高等特点。学生通过熟记成语,不但积累了大量词语,而且充实了文化底蕴,有利于语言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将生字编成韵语让小学生来记诵是传统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成语正是借鉴了传统蒙学的这一成功经验。”(张庆著《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

在单元练习中,除了加强成语的积累,还编选知识丰富,可使文字生动形象、论点鲜明的谚语和歇后语等。

5.直接选编蒙学教学内容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一套蒙学教材。内容上,广博丰富,实用性强;语言上,整齐押韵,通俗易懂。教材中,一部分内容就从中直接进行了选编。如三年级下册练习6“读读背背”板块中选编《古今贤文》部分内容,四年级下册练习4“读读背背”板块选编《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悌于长,宜先知”等等。

6.设计特殊课型“文包诗”

“文包诗”,既有“文”,又有“涛”,是苏教版小语教材又一独创。“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朱家珑、高万同主编《小学语文新视角(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课文一般根据学生母语学习规律,介绍与古诗相关的作者、背景、故事等,在开头或中间或篇尾自然引出该诗。将古诗情节化,使得原本抽象的几行文字重新融入到现实场景中去;使之情境化,尽量用散文式的优美语言描绘出诗中传神的诗句,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文”因“诗”起承转合,“诗”因“文”水到渠成。这样“诗”“文”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学生通过阅读,不但了解古诗,而且容易走近诗人,走进诗的意境。“文包诗”把传统蒙学教材中诗歌教育经验很好地与现代白话文结合,是实现多种教育功能的好课型。“文包诗”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学段,如一年级下册《咏华山》介绍寇准的诗,三年级下册《每逢佳节倍思亲》介绍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介绍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7篇。

7.教材选文注重民族文化含量

“苏教版十分重视选文的民族文化含量,收入课本的文章能体现民族思想、民族风俗、民族感情,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张庆著《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中除了安排常规性的古诗篇目(共18篇),还在课文中安排了大量取材于传统文化的篇目。如编选神话《嫦娥奔月》《劈山救母》《牛郎织女》,寓言《拔苗助长》《自相矛盾》《画龙点睛》等课文。此外,在练习中还编排了许多包含传统文化精华的单元(除古诗词外,还有许多以主题贯穿的成语及对联、俗语、民谚等)。它们在数量上对课文中的古诗词教学起着补充作用,并在形式上体现着“大语文观”的时代特色。这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养成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等都具有积极作用。

(四)运用蒙学教材写作教育经验的策略

专门的蒙学写作教材很少,有的只是一些文章家的片言只语,《文心雕龙》等一批讲写作方法和理论的书又不是儿童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具体的蒙学教材经验倒不多,而是一直有传统的语文习作教学方法如“‘词“意’并重、先‘放’后‘收’、多作多改”(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等。这方面的写作经验在新《课标》中得到了很好的吸收,教材也提出了“大小结合”(单独安排的“大作文”和随课文安排的“小作文”)和“长短结合”的策略。这些,都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的写作教学经验。

三、教材运用传统蒙学经验策略的反思

综上所述,苏教版小语教材在传承民族文化和借鉴传统蒙学教材经验方面作了大量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老师的教学状况,总结当代母语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审视教材在吸收传统蒙学教材经验方面的策略。

(一)“文包诗”课型是否会阻碍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阅读和理解

“文包诗”课型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通过迁移、模仿让孩子加深对优秀古典诗词的理解和运用。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能不受到读者心理、思想、感情、知识、经验、个性等等的制约。”(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文包诗”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去理解、思考、获得审美体验,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否适合继续采用此形式,是值得商榷的。因而,“文包诗”是否以编者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就是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

(二)应该防止传统经验淹没当代母语教育成果

在课文选编和单元练习的安排上,教材显得过于注重传统,能够反映现代文明与进步的内容却相形见绌了。语文教材要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充分吸收现代文明成果,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要让传统经验与时代精神科学地融合,而不致淹没了当代母语教育成果。

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古诗文的量是否合适;编选课文的南方色彩是否过强,部分内容是否过于说教;习作形式及训练要求和单元课文分开,是否有利于写作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对于借鉴传统蒙学教材经验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待继续深入下去。

标签:;  ;  

蒙古语传统教材在苏胶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应用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