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分析与展望_军事论文

新世纪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分析与展望_军事论文

新世纪亚太安全形势分析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亚太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美国与亚太安全问题

“9·11”事件后,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美国以反对恐怖主义和禁止武器 扩散为由,公开或秘密地建立全球性的战略联盟。阿富汗战争后,美国在阿驻军并扶持 亲美政权;美国的军事力量在阿富汗战争中第一次渗入到中亚地区,(注:美国通过建 立伙伴关系,建立军事基地,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派驻军事人员,提供军事援助,举行 联合军事演习,派驻军事人员,提供军事援助,进行军事训练,派遣军事顾问等方式, 加强在地区的存在。)不仅控制这一地区的石油战略资源,对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和利 益形成挑战,而且从西北方向牵制中国,对中国积极倡导的地区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和 能源战略都产生负面影响。(注:美国进入中亚,扰乱了该地区的战略格局和相互制衡 状态,并且对上海合作组织提出严重的挑战。)与此同时,布什政府一方面改善同巴基 斯坦的关系,恢复对巴的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又同印度举行联合军事演习。2002年5月 以来,美印两国举行了一系列联合军事演习,印度希望与美国加强军事合作能使印度在 能源、太空和核安全领域获得军民两用技术。美国在印巴之间搞战略平衡,以显示其在 南亚的存在。不过,印度还没有完全摆脱意识形态方面的负担,它不会全盘接受美国在 全球的主宰地位,印度显然对美国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感到不安。(注:[美]《世界 政策杂志》2003—2004年冬季号,新华社编《参考资料》2004年3月26日,第23页。)

在东亚,美国一直要求日本继续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2003 年9月访问日本时,进一步敦促日本参加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以中国的导弹能够击中 美国在冲绳基地为由,(注:香港亚洲时报9月12日,新华社编《参考资料》2003年9月3 0日,第20页。)向日本施加压力。日本本身也在积极发展导弹防御体系,2003年的《日 本国防白皮书》要求日本准备好解决“无法预测的威胁,如弹道导弹和恐怖主义袭击” 。防卫厅在白皮书的基础上更要求2004至2005财政年度拨款2000亿日元,用来购买美国 的PAC—3型“爱国者”导弹系统以及美国的“标准”3型导弹。(注:香港亚洲时报9月1 2日,新华社编《参考资料》2003年9月30日,第19页。)日本一贯强调对美关系是日本 外交的基石,美日在解决朝核问题上保持协调一致的立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但伊拉克战争后,日本对美政策出现两难选择。如日本不仅要强调与法、德等欧洲国 家的关系,还要适应美国中东战略的需要。日本石油严重依赖外国,尤其是中东国家。 日本虽然强调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但日本也不断表示要发挥联合国 的作用。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竹内行夫称:“日本首先要尊重美国的主导权,站在美国 的一边,同时要向美国进言,有时甚至是苦谏”。(注:竹内行夫:“2004年的世界形 势与日本”,载日本《世界经济评论》,见新华社编《参考资料》2004年4月22日,第3 页。)这说明日本不是事事满意美国的所作所为。

在东南亚,美国反恐战略主要的关注点是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被美国称 为“东南亚恐怖主义的温床”,(注:[日]《每日新闻》10月16日,新华社编《参考资 料》2003年10月17日,第23页。)美国不仅寄希望与梅加瓦蒂政府,而且把希望寄托在 温和派的伊斯兰派别身上,以冀缓和其反美情绪。梅加瓦蒂总统2001年11月访问美国, 是“9·11”事件后伊斯兰世界第一位访问美国的领导人,印尼支持美国打击恐怖主义 的立场受到美国领导人的赞扬。2002年7月底,鲍威尔访问印尼,用鲍威尔自己的话说 ,美国和印尼将“走上一条越来越广泛的军事合作之路”。(注:曹云华:“东盟与大 国关系评析”,《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2期,第125页。)巴厘岛万豪酒店遭恐怖袭 击后,反恐的共同目标使美国同印度尼西亚的军事协作关系日益密切。

近年来,美国与菲律宾关系发展迅速,菲律宾坚定的反恐立场深受布什政府赞赏。为 了加强美菲反恐合作,美国派出数千名美军,参加代号为“02—1”的美菲联合军事演 习,协助菲政府围剿伊斯兰极端派阿布沙耶夫等恐怖主义武装。美菲签订《后勤互助协 议》,2003年10月,布什政府将菲律宾与日本一道称为“非北约盟国”,(注:[日]《 每日新闻》10月16日,新华社编《参考资料》2003年10月17日,第23页。)表明美菲在 军事领域加强两国关系的目的非常明显。但菲律宾国内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仍然具有较 强的活动能力,美菲之间关系密切,有可能使菲律宾发生恐怖活动的危险进一步提高。

反恐为中美进行有限的合作提供了基础,但中美之间持续存在可能引起争议的潜在问 题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注:[英]亚当·沃德:“中国和美国:将发生摩擦?”,载[ 英]《生存》季刊2003年第1期,新华社编《参考资料》2003年9月26日,第2页。)尤其 是台湾问题,美国继续加紧对台军售,把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卖给台湾,美国的一些军 事代表正参与台湾的很多军事项目,其中包括室内研讨会和野战训练。美国和台湾的军 方设立了联络热线,以防发生紧急情况。美国军方一直试图“与台湾建立实质性的军事 同盟关系”。(注:叶自成:“中国迈向世界大国之路”,《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3 期,第82页。)伊拉克战争后,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看,它客观上已经形成对 中国的战略包围态势,尽管美国表面上不愿承认这一事实。美国一直担心的中国军事现 代化,对中国进行战略上的遏制,客观上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二、朝核问题对亚太安全的影响

布什入主白宫后,意识形态立场强烈,对朝鲜采取强硬政策。在“9·11”恐怖主义袭 击事件背景下,布什总统在2002年初的国情咨文中将朝鲜与伊朗、伊拉克并列为威胁世 界和平的“邪恶轴心”,同年3月,由美国媒体泄露出来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中又将 朝鲜列为可能使用核武器进行打击的国家之一,使朝美关系迅速恶化,迫使朝鲜推行核 边缘政策,并宣称自己有权发展核武器保卫国家主权。朝鲜宣布,如果美国对朝鲜威胁 使用核武器,它将被迫重新考虑和美国签订的所有协议,朝核问题将日益尖锐化。

2003年1月10日,朝鲜宣布正式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导致1994年美朝签定的“框架协定 ”全面瓦解。东北亚地区之间利益相互交错,美朝之间的双边政治问题变成了多边的国 际安全问题,这一发展态势对东亚地区和平安全问题产生很大影响。朝鲜通过发展核武 器来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边际核威慑作用,以遏阻美国可能实施的军事打击。

布什政府的朝鲜政策引起美国国内的广泛批评。批评的意见除了抱怨白宫拒绝对话、 不注意辨别和抓住平壤方面愿意妥协而发出的信号、顽固坚持不直接谈判的方针以外, (注:Michael E.O'Hanlon,“A Master Plan to Deal with North Korea,”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olicy Brief,No.114,Jan.2003,Nicholas Kristof,“Hold

Your Nose and Negotiate,”New York Times,Dec.2002.)主要集中在布什政府在朝鲜 核问题上似乎“不作为”的态度以及缺乏对朝鲜危机有效的“危机控制能力”。(注:

Chung-in Moon,“Nuclear Standoff,the National and the Alliance:Choice for

the Roh Government,”Korea and World Affair,Vol.27,No.1,p.64.)美国公众和舆论 对布什政府既没有决心直接采取军事方式解决朝鲜核问题也没有提出重大的外交建议推 动外交谈判进程表示不满。

朝鲜核危机使美朝双方处于安全困境中。去年韩国总统卢武铉访问美国,美韩双方虽 然强调“朝鲜的核武器是不可容忍的”,警告朝鲜不要采取恶化事态的措施,但对于究 竟如何来阻止朝鲜继续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双方并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拿出共同的方 案。(注:David E.Sanger,“Bush and South Korea President Are Vague on North Korea Strategy,”New York Times,May 15,2003.)但韩国明确反对任何使用武力解决 朝核问题的计划。基于相同的利益考虑,日本也不赞成美国采取激烈的军事手段解决朝 核问题,尽管日本受朝鲜核研制计划影响也是首当其冲的。中国坚决主张政治和平解决 朝鲜核危机,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反对战争,并一直在为促成北京会谈而进行坚持不 懈的努力。俄罗斯现行的大国外交政策虽然模糊不定,但也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处理朝核 危机。

美朝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隔阂和严重的互不信任,难以平和地解决它们之间的核问题。 朝鲜在这次核危机中采取了危机外交(Crisis Diplomacy)和核边缘策略(Nuclear

Brinkmanship Tactics),朝鲜希望用自己的核军事计划来换取美国提供的安全保证, 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删除出去,并提供经济和能源方面的援助。最初, 美国对朝问题解决缺乏一项总体政策,出现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偏向。克林顿 政府与朝鲜签署框架协议时,美国对朝鲜政策是基于朝鲜在两三年内迅速崩溃的错误判 断。(注:樊吉社:“美朝框架协议评析——兼论美对朝鲜的不扩散政策”,《国际政 治研究》2003年第3期,第23页。)而实际上,朝鲜并没有崩溃,美国对朝鲜的认识明显 不足。美国试图以军事威胁手段达到目的,其结果却使朝鲜的态度更趋强硬。今年2月 北京第二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虽表现为“建设性”,但实际无大进展,表明朝核问题的 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美国总统大选前夕,布什总统派国务卿鲍威尔访问中、日、韩三国,就年内举行朝核 问题第三轮会谈进行外交努力。尽管美朝之间的分歧没有消除,但两个敌对国家坐在一 起会谈,本身就是一个重要成就。通过六方会谈这种形式,各方正在寻求达成共识和解 决问题的办法,以推动东北亚地区实行真正永久的无核化。

三、中国在维护亚太安全问题上的作用

亚太地区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在这一地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在 这一地区影响也日益增强。新的区域秩序逐渐成形。虽然朝核问题和台湾局势有可能引 发冲突和打破平衡,但该地区的主导潮流是各国之间形成一张相互依赖的网,中国将逐 渐成为这张网的中心。21世纪亚太地区的秩序虽然仍是盘根错节,但中国日益增强的国 力和威信改变着该地区的态势,并孕育着一种新的亚太体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积极妥善地解决与周边国家领土争议问题,并在海洋 边界等问题上持灵活态度。中国先后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老挝、塔 吉克斯坦以及越南之间就边界问题进行了磋商,甚至还和印度签署了建立信任和裁减军 队的协议,有争议边界引发的紧张关系已经大大缓和。(注:[美]《外交》杂志11、12 月号,新华社编《参考资料》2003年11月14日,第4页。)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把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放到首要位置,提出“稳定周边”的政 策。上海合作组织将进一步扩大其维护地区安全方面的职能;东盟与中国领导人的“10 + 1”会议、与中日韩的“10 + 3”会议使中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个以 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为机制的多边政治经济的合作体系正在形 成。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通过加强高层互访、发表双边关系宣言、建立广泛对 话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的建立,形成中国新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结构。2001年 中国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03年中国领导人在亚太经合组织曼谷会议上的发言 ,受到各国瞩目,充分展示中国的地区多边主义的战略。2002年,中国与日本、韩国、 印度和10个东盟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2056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20%—30%。(注:[美] 戴维·香博“中国与亚洲地区的新接触”载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2004年2月19日, 见新华社编《参考资料》2004年3月2日,第13页。)通过建立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使 亚太地区的经济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

中国正在“和平的崛起”,但在国际政治领域,一个国家的崛起的方式经常给世界造 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要比崛起本身更为强烈。一些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十分敏 感。菲律宾舆论提出对中国在南中国海活动表示担心,认为“这个行动表现出两方面的 意图,一是它决心捍卫其岛屿和领海主权,二是努力发展与美日抗衡的能力”。称:中 国对东亚小国构成威胁,“至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注:S.P.Baviera Alien,“

China's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Polit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Interest,”from PASCN Discussion Paper published by Philippine APEC Study

Center,No.99—17,pp.8—10.)一些东盟国家还担心中国对它们经济安全的威胁。认为 ,中国的廉价商品把东盟的商品挤出了欧美和日本市场,在中国吸引的外资中很多本来 是应该流到东盟去的。(注:曹云华:“东盟与大国关系评析”,《国际政治研究》200 3年第2期,第128页。)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2002年5月于日本东京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认为 中国不会进行军事冒险,因此,东南亚没有理由对中国的军事力量感到担忧。但是,中 国是东南亚面临的一个经济威胁。完全有可能损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注:马哈蒂 尔在东京国际会议的演讲,题为“中国的崛起——是东盟的挑战还是机会”,2002年5 月21日,法新社东京2002年5月21日电。)鉴于以上种种考虑,一些东盟国家希望保持美 国在这个地区的存在,实现大国力量之间的平衡,他们“把美国看作是一个不可替代的 、积极的角色”。(注:Goh Chok Tong,“ASEAN-US Relations:Challenges,”Keynote Speech at the ASEAN-United States Partnership Confererce,New York,Sept 7,20 00.)“9·11”事件后,美国比以前更重视东盟各国,双方结成反恐联盟。美国还说服 东盟10国同意与美国一起签署《合作打击恐怖主义联合宣言》。(注:曹云华:“东盟 与大国关系评析”,《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2期,第125页。)同时,东南亚国家对 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十分关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希望与东盟国家经常保持沟通、真诚地 谋求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的立场表示赞赏。去年中国加入东盟友好合作条约,为新世 纪中国与东盟互利合作关系的发展提供法律保证。在南海诸岛屿争端的处理工作上采取 更加务实的态度,多次致力于依照国际法和平解决这些争端,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 同开发”,对推动东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朝鲜核危机问题上中国正发挥积极作用。2003年4月21日,布什总统公开表示,“中 国愿意介入朝核谈判以及愿意与韩国、日本和美国紧密合作来处理与朝鲜政府的关系, 这意味着有一种好的机会来说服朝鲜放弃发展核武器的野心”。(注:“Transcript:

President Bush Asks for a Unified Front over Korea Nuclear Issue,”

Washington Files,April 23,2003.)中国向来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通过政治途径解决 朝鲜核问题。中国已经两次促成美朝在北京举行会谈,(注:2003年4月23—25日,在中 、美、朝三方代表举行的“北京会谈”中,朝鲜代表提出分四个阶段解决朝核问题的主 张,表明朝鲜确实出现了立场的松动和改变的意愿,但遭到美国的拒绝。“北京会谈” 未能打破僵局。See James Gerstenzang,“N.Korea Signals Willingness to Change,”Los Angeles Times,April 28,2003.)为了政治解决朝核问题,中国正和东亚其他国 家一道,开展积极的穿梭外交。

中俄关系发展正在稳步进行。中俄两国总理会谈到2002年为止已经举行过7次,2001年 7月中俄两国最高领导人在莫斯科签订《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把两国关系定格为 “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的伙伴关系”。2002年12月的中俄两国元首《联合声明》中 强调,深化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唯一正确 的选择,也是应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发展所带来挑战的需要。(注:《中华人民共和 国与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载《人民日报》2002年12月3日。)去年中俄两国签订睦邻 友好条约,今年10月,普京总统成功访华,表明中俄关系已发展到历史上最好时期,它 有利于中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但中俄关系的发展受美俄关系的影响。美俄两国 领导人通过一系列的互访,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美国正在拉拢俄罗斯向中国施加压力 ,迫使俄罗斯放慢中俄关系发展的速度,缩小中国外交的空间和回旋的余地。俄罗斯每 年向中国出售10亿美元的武器都是已在部队里装备了的,“而向印度提供的则是更为先 进的武器系统”,(注:[俄]《生意人报》2002年11月6日。)说明俄罗斯对中国仍存有 戒心。

中日关系随着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的新的情况需要用 新的思维和政策来处理。中日在正确对待历史、沿海岛屿归属、海洋资源开发以及台湾 问题上矛盾矛盾日益加深,使两国关系不断面临严峻的考验。尤其是中国迅速发展招致 了日本的不信任。(注:据《华盛顿邮报》2002年9月27日报道:日本《读卖新闻》2002 年8月的民意测验表明55%的受调查者不信任中国。1988年则是76%日本人对中国有信心 。)伊拉克战争期间,日本政府不顾国内人民反对,积极支持美国实行单边主义政策, 战争结束后,日本又寻机突破国家宪法的束缚,悍然决定向伊拉克派兵。日本急于向政 治与军事大国迈进,不能不引起中国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关注。但中日之间由于经济上 的紧密联系,很难使两国政治关系走向对立。

四、从亚太安全看中美关系

“9·11事件”后,随着美国在中亚的驻军和美国与南亚关系的加强,美国对中国的潜 在战略影响力大大增强。虽然中美在反恐领域相互合作,中美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下 会晤,双方同意建立和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美国明确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但中美关 系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障碍。

第一,从亚太安全层面上讲,美国谋求建立由它领导下的世界秩序,一个单极世界, 同中国建立多极世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相对立。美国的国防预算是超过中国 、俄罗斯、法国、德国和英国加在一起的总和的两倍,美国不断在研制新型战略武器, 无论是地区导弹防御体系还是国家导弹防御体系都对亚太地区的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第二,台湾问题仍然制约中美关系的发展。尽管美国口头上承诺一个中国原则,但在 美国政界和社会普遍存在亲台言行,甚至声称要“保卫台湾”。(注:刘金质:“把握 机遇、加速发展: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学习十六大报告的思考”,《国际政治 研究》2003年第1期,第49页。)美国也没有停止向台湾出售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武器 。布什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向中国作出的保证,明显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在全球反恐、 朝鲜核危机以及总统大选等问题上迫切需要中国合作时,美国就会在台湾问题上稍作收 敛。(注:今年10月下旬,在美国总统大选即将开始时,为了防止台海局势生变,布什 派鲍威尔访华,重申美国一个中国政策。鲍威尔声称,“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不是独立 的,它没有作为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主权。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将不会改变,并牢固建立 在‘三个公报’基础上”。)反之,如果美国在朝核问题、全球反恐中取得重大进展, 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就可能变得强硬。

第三,中国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表现得更加成熟、老练和自信。针对美国利用台湾对 中国大陆进行战略遏制的企图,中国人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过去两年里,中国不断 以耐心和克制取代了敌对态度和高压战术。(注:[美]《外交》杂志11、12月号,新华 社编《参考资料》2003年11月14日,第4页。)中国政府一直鼓励两岸发展经贸关系,早 日实现“三通”,一旦海峡两岸实现经济一体化,祖国统一的进程是任何力量也阻拦不 了的。这是对美国在台海两岸搞战略平衡的重要制约措施。

第四,中美之间存在战略合作基础。中美于2002年12月恢复军事高层的对话,其内容 扩大到亚太乃至全球战略领域。中美在不让朝鲜拥有核武器和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 上利益一致。因为,在解决朝核问题上中美保持合作,这不仅基于国家的战略利益,也 有利于加强中国对解决国际重大事务问题的应变能力。

作为中国外交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对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进行挑战 ,相反,接受美国在今后几十年内仍然保持优势地位的现实,对中国实施“和平与发展 ”战略,实现中国预定经济目标是有利的。这样,中美之间战略利益上冲突的风险将会 大大减低,中美关系也会保持稳定发展的趋势。美国国防部顾问、亚太安全战略专家班 宁·加勒特认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大国而言,实施一种试图取代美国成为世界 领头羊的战略不符合自身的利益。相反,中美则可以成为伙伴与盟友,共同应对全球恐 怖主义和全球化程度低的衰弱国家对世界安全与繁荣构成的威胁”。(注:[美]班宁· 加勒特“注定成为伙伴”,载《南华早报》2月20日,新华社编《参考资料》2004年3月 4日,第14页。)

前不久,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康多莉扎·赖斯在一篇题为“我们的亚洲战略”的文章中 指出,“许多人认为,美国不能在加深同日本关系的同时与中国达成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更不用说让中国在朝鲜核危机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了。但是布 什总统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她认为,中美之间在“朝鲜、反恐和防止核扩散问题上 建立的合作方式对我们非常有利”。(注:新华社联合国10月24日英文电,[美]《华尔 街日报》2003年10月24日,新华社编《参考资料》2003年11月14日,第11页。)即使是 美国的一些新保守派人士也不得不承认,中美两国建立起积极的合作性双边关系,妥善 处理它们的困难和控制好台湾问题,将会促进该地区的稳定、安全和发展。

布什连任总统后,短期内中美关系的发展不可能出现太大变化。一方面,美国不会放 弃战略上围堵的中国一贯企图,也不会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但美国在国际反恐、地区 安全问题上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战略意图不会改变。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允许“海峡两 边的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美国的对台政策对中国来说,也许能坏事变好事,至 少,客观上促使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中国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发展机遇期,增强国家 综合实力,未来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较量必将发生质的变化。

中美关系的进退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应推行更为 务实的对美政策。凡事关系到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必须旗帜鲜明,不能过于迁就。但要 注意反应适度,不主动把矛盾扩大,不要引起公开的和正面的冲突。保持中美关系的长 期稳定,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中国必须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不 断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争取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  ;  

新世纪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分析与展望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