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论文_王红叶

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论文_王红叶

王红叶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始阳中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再仅仅是课堂上单方面的教师灌输教学,还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随着科技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信息技术,通过图像、视频、音频,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自由度与便捷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树立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观念,增强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引言:

信息技术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已有多年,它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脱离学情的生搬硬套、没有节制的泛滥使用等,反而拖了课堂教学的"后腿",削弱了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到底该如何运用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在导入处,渲染课堂气氛

在许多初中生眼里,数学教材多是枯燥的定理、抽象的公式,在学习中感受不到乐趣,这样勉为其难地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1],如若在课堂导入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图文资源,结合教材知识和学生的兴趣点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感知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对新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渲染轻松、自由的数学氛围,也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以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笔者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五只麻雀和六只燕子,并在下方注明了条件: (1) 总重量是1斤 (约等于500 g) ; (2) 麻雀的总重量大于燕子的总重量。接着教师变换图片,将一只麻雀和一只燕子交换,两者的重量恰好相等,然后要求学生计算出每一只麻雀和燕子的重量。生动的画面、新奇的问题立马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学习新知识。

二、用在细节处,拓展思维空间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讲授、板书的课堂比重较大,学生基本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如果将信息技术引进数学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数学知识,扩充课堂教学容量;另一方面,可以控制知识呈现的速度,以大屏幕多次呈现的形式让学生反复琢磨、分析,进而在自己的脑海中架构出"知识树"。

例如,在教学"几何体三视图"这部分内容时,如果以教师口头讲解、学生自行想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因此,笔者利用Flash动画制作了几何物体的三维图像,让学生探究一个几何体在水平面上看是一个圆形,它的实际图形有几种可能?学生一边观察图形一边思考,不仅巩固了三视图的相关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矗

三、用在关键处,突破重点难点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因而在面对抽象的数学定理、概念时,总是觉得很难理解。如果用信息技术动态呈现这些概念原理的具体内涵,将学生的理解、想象学习转化为观察、认知学习,则能化抽象为具体,进而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思维疑惑处、概念模糊处依托信息技术进行形象化表达,将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演示出来,让学生在细致观察中实现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

例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笔者先是利用动画演示了圆和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学生通过观看大屏幕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知识点。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圆心到圆上任意点的距离是r,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是d,那么,圆与直线相离、相切、相交时,d与r谁大谁小?一边重复演示图形变化,一边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很快就找到答案,轻松且深刻地突破了教学难点问题。

四、用在互动处,实现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且能终身受益的一种学习能力,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培养学生才能形成。现代信息技术特有的互动性,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机会[3]。一方面,学生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在线检测、在线批改,及时查看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网站专区、博客、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开展合作学习,师生可在网络交互平台上即时、无阻碍地沟通和交流,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学生在网上搜集各种生活物品提炼的数学图形,将其上传到校园网的学习专区,并将自己的感想与同学们分享,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线提交,请教师和同学指教,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教学,学会自主学习,也能让教师得到学生真实的反馈,有效地促进教学相长。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学习的过程,故而初中数学的教育就更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及时高效地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锻炼出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通过大量的训练将这些能力真正地变成学生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大量有效的练习中逐步形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解题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大量有效的解题训练是必要的。鉴于此,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布置给学生习题的质量,因为要充分发挥习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材习题之外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并且要结合当前的教学活动的目标来进行设计而不是盲目地加大学生的做题量.须知练习做题的目的是从多个角度全面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实现促成学生积极探究数学难题,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是向师生敞开的一扇大门,既新奇有趣,又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找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结合点,着力探索并善加利用,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为初中数学教学创造一个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秦小军.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7 (17) :175-176.

[2]王树伦.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路研究[J].科技资讯,2015 (29) :129-130.

[3]王永平.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丝路 (下旬) ,2016 (11) :186.

论文作者:王红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论文_王红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