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隆盛镇石门小学校 大英 629300)
【摘 要】:感悟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感悟能力。本文就在学习探索与实践,数学新旧知识联系与迁移,学习探究、总结与反思,相互学习与交流等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略陈己见。
【主题词】 数学教学 学生感悟能力 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什分重要。
一、在学习探索挑战中培养学生悟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口算“90÷3=? 15÷3=? ”,有了“好算”的体验后,再让学生猜想以下类型的习题“80÷4=? 60÷2=? 90÷3=? 40÷2=?? 24÷3=? 18÷6=? 12÷4=? 48÷6=? 72÷8=? ”的答案,在这一极富挑战性的活动中我并不在于学生是否能猜想出正确的结果、结论、重要的是通过猜想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学到探究知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发现“75÷3=? 65÷5=? 84÷4=? 42÷3=”的多种计算方法。而学生对口算的感悟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享受到探索活动的乐趣,对枯燥无味的口算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数学规律探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学习实践探索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数学学习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这些过程中获得积极良好的体验。这正是“学科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在《什么是周长》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学生在比较中给图形分类,揭示封闭图形与非封闭图形。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媒体的直观演示,便于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使用,发展了思维能力。请同学评一评,并指出所画图形的周长,使学生获得一种满足感,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2)通过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实物操作,再到画图表征,充分体验周长的意义,并感悟周长的实质。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加深对图形周长的感受、体验。
三、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我在以往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先让学生用厚纸画一个圆并把它剪下来,然后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平均分成2份,引导出“1份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圆对折后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与8÷4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在学习探究总结中反思,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得以完成。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以诊断和判断自己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符合自己设置的目标。通过反思,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我认为课堂上教师应以导为教学策略,学生自主学习感悟为重点,教师的导要具有创造性和针对性,要切合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让学生在深究问题,强化学习方法,转化思维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建构。
五、在相互学习交流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感悟能力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人交流,相互学习,历来为有识之士所重视。可见,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数学交流作为日常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不可或缺的。“所谓数学交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式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做等方式让主体学生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丰富的数学交流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交流是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交互过程,在表达自己思想,观点或者思路时,又接受别人的正确想法。” 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他人交流的同时,就应该及时地引导学生学会去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提醒学生问自己:这个正确吗?为什么呢?促使学生不断反思,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想法就要作出及时地补充。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交流最终走向了深入。
总之,要实现数学教学从获取知识这个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悟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学生在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论文作者:刘勤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周长论文; 能力论文; 认知论文; 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4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