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师范教育应追求什么&浙江省历史社会评价的启示_历史与社会论文

高质量师范教育应追求什么&浙江省历史社会评价的启示_历史与社会论文

优质的常态课应追求什么——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常态论文,启示论文,优质课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遂昌举行的“浙江省2007年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精彩纷呈,参评选手显示出较强的课标理解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和课堂设计能力,就如何上好优质的常态课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那么,优质的常态课应追求什么呢?

追求之一:学习目标要确定、达成

优质的常态课学习目标必然是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学的方向。因而,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制定以及其在课堂上的达成,应成为优质常态课的首要追求。

以台州初级中学的冯济红老师的《图说遂昌》一课为例,该课之所以得到专家与教师的一致好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冯老师结合课标“阅读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的要求,设计了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会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会根据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能在地图上辨别两地的方位,识别相关的图例;能从地图中获取、分析和处理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的精神。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使教学有了方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那么,冯老师又是如何达成以上学习目标的呢?首先,该课从让学生谈“自己从台州来遂昌之前会

搜集哪几种地图”的话题入手,通过展示《浙江省政区图》《浙江省交通图》及《遂昌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让学生思考“地图对我们的出行能提供的帮助”,师生互动确定遂昌的地理位置,选择出行的交通工具和线路,计算图上两地的实际距离以及找出沿途所经过站点等,引导学生得出遂昌“山地丘陵面积广大,耕地面积小,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特征,分析山地丘陵面积广大带来的丰富的森林资源、水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等优势。其次,冯老师出示了《遂昌县旅游图》,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向教师推荐几个值得旅游的景点。最后,通过介绍《遂昌城区变迁图》《遂昌县城区人口变化图》和《遂昌县2001~2006年经济情况简表》,引导学生获取遂昌“城区面积扩大,城市沿溪而建”“城区人口逐渐增加,且呈加快增长趋势,遂昌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信息,启发学生思考这三张图表所反映的信息与城区面积扩大之间的联系,学习如何读柱状图和表格。一系列教学环节,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达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

这节成功的参评课告诉我们,学习目标的确定与达成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应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一是应依据课标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学习目标不是课标要求的重复,而是对课标要求的创造。冯老师就是将“阅读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一课标的内容目标分解为“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学会根据比例尺大小判定图幅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学会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等三个具体操作目标,才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二是进行学情分析,调整学习目标。教材内容目标确定以后,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即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学起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学习目标的实施。教学起点定得太高,学习目标要求必然超过一般学生的能力,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教学起点定得太低,又会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追求之二:教学形式要活动、开放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和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活动是维系外部生活世界和内部道德世界的纽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活动中介形成的。因此,在常态课中创设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活动环境,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从而增加自主学习的效度和深度。

在此次评比活动中,杭州采荷中学教育集团张建刚老师的《东西南北大中华》一课称得上课堂教学活动的典范。在这堂课中,张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南北方采风活动”,在师生交流得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及南北方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组设计展厅,并汇报合作设计的成果。第一小组,采风内容地点在哈尔滨和海南,拍摄作品是“千里冰封”和“阳光明媚的椰子林”,采风心得是“南北气候差异大,自然景观差异也十分大,北方还处在千里冰封中,南方早已春风拂面了”。第二小组,采风地点在大兴安岭和海南,自然景观拍摄的是“林海雪原”和“海南椰林”,采风心得是“南北地区气候差异显著,气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景观拍摄的是“黄土窑洞”和“傣家竹楼”,采风心得是“各地的降水量大小影响着建筑风格”。第三小组,采风地点在北京、杭州,采风作品是“旱地与小麦”“水田与水稻”,采风心得是“这些农作物能体现南北降水量的不同”。第四小组,采风地点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拍摄作品是“千里麦浪”和“万里谷仓”,采风心得是“由于降水量的影响,北方以小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显著。二是“东西部比对活动”,在分清东西部分别由哪些省区构成的基础上,全体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代表东部与西部,分别就人口、经济状况、人才状况、矿产等资源分布、年降水量状况、牧业发展状况、地理环境等内容进行激烈的辩争。最后由教师播放了一段焦点访谈的视频——“携手共进,共谋区域合作”,讲解东西互补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此突破。

张老师的课启示我们,一是活动应注重形式,更应注重内容。张老师在两个活动中采用的“展览设计”与“对话”的活动形式较有新意,而其活动的内容更是本课的核心,由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活动应注重学生的“身动”,更应注重学生的“心动”。课堂活动有三个层次:身体活动、思维活动、情感宣泄。身体活动是课堂活动的最低层次,是外在的动;思维活动和情感宣泄才是课堂活动的高级层次,是内在的动。为了学生在活动中“心动”,我们应在以下四个“关注”上下功夫,即“关注师生互动、关注情感体验、关注成果分享与关注能力提升”。三是活动应注重“面”上控制,更应注重“点”上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活动目的清楚、组织有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追求之三:素材选用要优教、促学

历史与社会新课堂的开放性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为教学素材的选取、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它们都既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为使效益最大化,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时应着重考虑“优教”“促学”两个方面。“优教”是指教学素材的内容和形式应有利于教师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促学”是指素材的内容和形式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效益。

这次比赛中,温州九中方海东老师的《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一课有效地选取并运用了相关素材,使得常态课进入优质境界。该课教学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的思路展开。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出示了四张图片——菊米、南尖岩、文化名人汤显祖、竹炭,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遂昌经济”这一问题,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由教师总结得出“因地制宜”的结论。在分析问题阶段,教师以“西气东输”为例,分析我国在区域发展中解决我国东西部、南北方之间的差异,让学生畅谈西气东输对发展我国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有何意义,引出“优势互补”的概念。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首先引用《“遂昌县‘十一五’规划”研究》中的有关文字,引导学生思考后找出遂昌要再发展需要解决的“资金不足、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然后教师展示了《温州、遂昌各自的优势与劣势比较表》,引导学生在思考“温州和遂昌如何在优势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后,通过讨论提出“遂昌利用温州的资金,可以让温州人在遂昌开厂,可以利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发展,建立温州和遂昌的旅游文化圈……”等建议。在拓展延伸阶段,教师展示《浙江省及部分大市GDP增长情况》以及在丽水举行的浙江省第二届“山海协作”工程系列活动的相关素材,向学生提问:“有人认为,杭州、宁波、温州等市企业和丽水合作,会削弱它们的自身竞争力,所以很吃亏。你赞成这个观点吗,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只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才能促进共同发展”的结论。

上述教学实例告诉我们,高效地运用教学素材,是使课堂取得成功的保障之一。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在教学素材的“优教”“促学”上下功夫。首先,选取的素材要有科学性,具备分析和探讨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因此,教师要确保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的正确性。其次,选取的素材应具有针对性,适用于课堂教学的需要,与教学内容的配合自然、贴切,能明确指向相应的知识,而非牵强附会或模棱两可。再次,教学材料要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水平,因人选材、因地选材、因时选材,为学生“量身订制”,以便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教学素材中获取体验和知识。最后,选取的素材应具典型性,能引导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形成“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等能力。

追求之四:学习指导要得体、贴切

新课堂强调教师应成为课堂的有效管理者,表明教师在学习指导上的得体与贴切,会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课堂教学出现“课题由学生揭示、新知由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内容让学生概括、教学让学生评判、主题让学生升华”的理想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么怎样的学习指导算是得体适切呢?我们可以从岱山实验学校陈艳老师的《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课中得到很多启发。陈老师的学习指导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对“春之号角——踏上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师生互动,简单地回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对“春满大地——遍开改革开放成果之花”的内容,先展示“深圳、浦东”两幅图片,引出学生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和“1978-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图表,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其次,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民生活、科教文化、统一大业、外交事业等方面发出的变化,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有明确的总体要求:实例的范围要广,从身边谈起,今昔对比要明显,最好有最新的信息。在每一组发言后,请其他组学生做补充。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畅想家乡美好的明天。

在陈老师的课中,我们看到了教师指导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正是教师的有效指导,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进一步掌握了改革开放的起点和进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科教文化、祖国统一、外交事业等方面,举例说明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愿意为家乡、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强烈愿望。由此可见,得体、贴切的学习指导是常态课优质化的重要保证之一。唯其如此,教师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感悟情境、探索课题的引导者,学生阅读教材、精思善问的指导者,学生释疑解惑、综合概括的辅导者,学生评判自我、提升思想的诱导者,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标签:;  

高质量师范教育应追求什么&浙江省历史社会评价的启示_历史与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