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对策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也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它是凝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强纽带,也是推动其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生力军,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弱决定着中华民族的走向和兴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开放、交往与联系日益紧密,时空界限相对模糊,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给新时期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何与时俱进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历史新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掀起了新一轮革命性的浪潮。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经济活动在尽可能广阔的范围内寻求并开拓市场空间,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世界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受到强烈冲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地球村”意识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缩小世界各国间的时空距离,出现了所谓“地球村”现象。人类的相互依赖和共同利益在增多,全球性问题(如人口、环境、生态、核武器等)日渐凸现。在这种背景下,“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蜂拥而至,如托夫勒夫妇乐观地认为:“随着第三次浪潮对民族经济的改变,民族经济被迫放弃部分主权,接受国与国之间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因此,当经济落后地区的诗人和知识分子还在创作国歌的时候,第三次浪潮国家的诗人和知识分子已在讴歌无国界世界和全球意识的理念了。”[1]不少大学生接受外来主义思潮的“趋同论”,相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对立将不复存在,各民族国家正在走向所谓共同的“信息社会”。甚至有的大学生称,世界各国一切政治与文化的纷争正在退居到同一的“公域生活”背景之后,中国人正在成为“世界公民”。可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头脑中,关注全球和人类整体利益的意识已远远强于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民族国家意识渐渐弱化,爱国主义情感渐渐远去。

其次,经济龙头作用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取代了冷战时期的战争较量,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紧密。中国“入世”成功,表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不可逆转地融进世界体系之中,同别国相互学习、借鉴,相互交流、帮助,可以更多地获得发展的机会和活力,给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好处。但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安全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全球民主化论”等理论观点直接与我们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相对立。这些理论观点不仅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扫除资本在全球扩张的障碍,推行殖民扩张主义提供了辩护,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西方的人权观或人权模式来否定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干涉他国内政,在全球推行西方政治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制造了舆论。这些观点的流传容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错觉,认为追求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使国家主权的神圣性大打折扣,甚至认为国家会随着跨国公司等全球性机构的出现而逐渐消亡,经济全球化时代已无须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据媒体披露,在上海等地,有的商人竟将“昔日法租界的风光”和“大日本”的广告悬挂在街道的显眼处,招摇市民,招揽生意。河南洛阳为了“攒钱”,春节期间将白马寺的钟点提前一个小时,只打东京时间而不打北京时间。珠海某旅行社为吸引外国游客,公然为300多名日本游客组织“买春”。某大学在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现象时,竟有不少同学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要讲经济效益,不管是谁的钱都可以赚,能赚钱就是好事情,此举“未尝不可”!他们殊不知,世界上自古以来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作广告和“换钱”的,这就是人格和国格。可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中,经济意识远远强于国家主权安全意识。

再次,自我中心意识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在经济全球化下,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观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许多变化。部份大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功利化和世俗化,在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冲撞中,偏重于个人目标,讲奉献的学生少了,而追求实惠和物质利益的现象多了。如曾经流传的大学生择业三条路,即“从政之路红彤彤,从商之路黄灿灿,从教之路黑洞洞”,以及出国留学潮中流行的“红路诚可贵,黄路价更高,若为绿路(绿卡)故,两者皆可抛。”在这种价值观念下的大学生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把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抛之脑后。今年非典疫情高峰期,部份大学生在恐慌中选择了回家,只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却没有想到自己的逃跑会带来什么后果,这反映出部份大学生民族责任感的降低。回顾历史,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危机时,青年大学生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谱写了一页页凝聚民族精神的光辉篇章。非典是中华民族面临的一次重大危难,“法轮功”邪教组织趁机搞乱破坏,丧尽天良地阻挠非典防治工作,少数西方反华势力借机攻击、侮辱中华民族。如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把中国国旗和一张非典型肺炎病人的胸透X光合成在一起,大标题是《SARS NATION》(SARS国度),这不是对中华民族的欺辱吗?在这场战斗中,部份大学生为何没有勇气去直面病魔?有人曾说“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是跨掉的一代”。虽然这种评价带有片面性,但多少反映了部份大学生身上缺少了一点民族责任感。

最后,西方强权文化淡化了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观。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的独立性日渐遭到削弱,经济上的优势衍生文化上的优势,经济上的强权衍生出文化上的强权。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际,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优势,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肆推行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一些大学生崇尚西方的“海洋文明”,全盘否定中国的“黄土文明”,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成为“西化”的俘虏,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观念在无形之中丧失殆尽。如两年前“赵薇穿日本军旗图案服事件”和最近网上沸沸扬扬的“木子美性日记事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部份青年头脑中民族文化观的缺失。

二、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

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始终是“做人”道德规范中基本的素质要求。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及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经济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冲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互渗、价值的并行,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思维去思考,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八种意识,处理好四种关系,赋予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时代内涵。

一是开放意识与民族意识并存,处理好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加快我国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开放意识。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陕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在狭隘民族主义情感下,对本民族过度不实的颂扬和崇拜,而对其他民族进行不实的贬低和丑化,搞文化排外主义,事实证明对我国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今天,我们的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时,要树立开放意识,积极学习和吸收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但在开放中,又不能失去自我而完全被“西化”,这同样对我国是有害的。因此,这要求大学生既要克服民族自大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将情感与理性的反思结合起来,处理好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用实际行动促进祖国的繁荣。

二是全球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并存,处理好世界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过去我们讲爱国精神和强国意识,多局限于国家和民族内部的范围,缺乏全球视野,极少思考把爱国与如何走出国门到世界大家庭中去谋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的时代课题联系起来。而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要有全球意识,因为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国际关系走向协调与合作。同时,当今威胁人类生存的许多难题如环境、能源、疾病、人口等,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来关注和解决。因此,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要立足本国,用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当代世界,从世界发展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即全球意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意识,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与宽容态度,以及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像西方人士所言的那样,就是“大同世界”式的“无国界世界”时代的到来。经济的融合并不代表政治、文化的完全融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仍在较量。和平与发展下的世界并不意味绝对安全,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依然存在。国家安全不仅仅局限于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而是扩展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信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各种潜在威胁,高校务必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时代捍卫国家主权已不仅仅是保障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同时也包括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和抵御文化侵略,为国家在走向世界求发展中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三是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忧患意识并存,处理好民族自信与民族忧患关系,树立正常的民族心态。民族自尊心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它能增加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自信。邓小平曾说:“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2]夜郎自大的排外意识已不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又容易出现民族自信心不足,过分夸大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对自己的国家缺乏信心,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自己国家好,向往西方,崇拜西方。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教育,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当然,在经济全球中,我们对祖国要有民族自尊心,并不意味着可以没有危机意识。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忧患意识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并存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爱国与忧民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日本的强盛与其国民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自尊心是紧密相连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比以前淡薄了。其实,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如果不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有利机遇迎头赶上,那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并且,经济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冲击,不能盲目乐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做到居安思危。一个民族具有自尊心与忧患意识相统一的正常心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四是自我发展意识与民族责任意识并存,处理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民族,历来重视以国家民族整体利益为核心,涌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过分强调集体和国家利益,而否定个人利益的需要;过分强调统一而抹杀个性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时代下,个人利益得到尊重,个性发展得到张扬,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才能有自我的发展和成功,这自然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可自我发展意识的突出,却使一些青年学生一切以我为中心,国家观念有所淡化,民族精神有所削弱,缺乏民族责任意识。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成功不是育人的唯一目标,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育出有社会责任和民族责任感的人。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就越需要青年摆脱纯粹的物质利益影响,而去更多地关注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发展前景。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始终把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惟一标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为人民服务道德核心的教育,让大学生明白:只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满足个人利益。因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富强,每一位中国人都有一份振兴中华的责任。

三、经济全球化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确立其爱国主义信念并引导其转化为爱国主义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各个要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高校必须根据新时代特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等作出合乎时代发展的调整,增强教育实效性。

第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核心,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要始终注意突出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个灵魂,进行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置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阐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耻。大学生要把爱国落实到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具体行动上,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高校要重视人文社会课程的开设,注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尤其要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古迹,读史明哲,知史爱国。当然,在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外国文化知识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和识别国外的文化,自觉进行取舍;在进行国情和成就教育时,有选择地介绍外国的一些情况,让大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自己国家的成就和不足,既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强化忧患意识,以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针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防、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及祖国统一问题中出现的新特点,增强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民族团结以及维护和增进国家民族利益的自觉性等。

第二,抢占网络阵地,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信息时代,因特网快速在我国普及,上网成为大学生的时尚。据有关统计,大学生中的“网民”占35%-40%。网络的开放性使其成为“地球村的高音喇叭”,成为各种企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敌对势力的“公开论坛”,削弱部份大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我们不可等闲视之,要急需加强大众传媒特别是因特网的舆论导向,善于应用高科技手段,让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教育,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

第三,以大型事件为契机,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灌输教育,缺乏情感教育的环境。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受到积极的陶冶和感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抓住振奋人心的事件营造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几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及连续两年特大的自然灾害的考验,从容应对99年以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事件、实现香港和澳门的胜利回归、取得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取得圆满成功、战胜“非典”、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等等,无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有着密切关系。高校应抓住这一切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展开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形成弘扬民族精神的热潮。如在“非典”期间,高校把抗非典当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动课堂,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新的升华。一位大学生说道:“往日那么多优秀中华儿女那么多感人事迹,总叫我隐隐地感到民族精神纵然伟大却有时又有些遥不可及。而现在,就在抗击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民族精神的真实和无处不在,感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的确,全球化不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唯一出路,“非典”时,各国向我们封闭木门,使我们更加清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只能由自己去解决。在这种时刻,伟大民族精神所给予我们的力量是最为重要的,无论全球化如何演进,民族精神始终是当代青年的精神依托。又如,今年团中央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6000名志愿者参加,一些大学生放弃了沿海优越的工作条件而志愿到西部服务,实现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高校应抓住这个契机,在青年大学生中大力倡导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青年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感召。

第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队伍建设。高校教师对国家民族的思想和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的教师受物质利益的驱动,不安心教书育人;有的教师向往西方,把所有精力投入“出国梦”的实现;有的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水平有限,难以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而经济全球化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更需要一支有爱国情感和素质的教师队伍,这要求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自身对国家和民族要有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要热爱教师事业;要博览群书,知晓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改进教育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标签:;  ;  ;  ;  ;  ;  ;  ;  

经济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