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素质教育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关于中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加强素质教育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关于中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强化素质教育体现师范特色——对中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师论文,教学改革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师范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师范教育正面向21世纪的时候,师范教育的改革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关键的一环。笔者认为,目前中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应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教育,更应在课堂教学等方面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当然学生素质的提高,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主渠道的作用。中等师范学校的课堂教学虽然不像普通中小学受升学率的干扰,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还是不同程度存在“应试教育”的现象。另外由于没有比较客观的科学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和系统,教学随意性大,也不同程度存在教学效率偏低、教学效益不高的情况。

为了在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针对目前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当前中师课堂教学改革,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的个性和认知的发展。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其中也包括个性心理的影响。在教学中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为此教师应重视教学中情意活动过程,这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态度、兴趣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而现在教师往往为完成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教学进度而教,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意活动,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影响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等方面的情意因素,在教学目标中明确表示,并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准确生动地体现出来。教师要注意运用一些有利于调节控制情意活动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正面榜样法等等。教师要满怀激情地讲课,以情激情,注意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这不仅有利于在教学中师生认知一致,对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评价,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不要人为地给学生分等,使后进生蒙上阴影。

教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学生认知发展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而教学又是促进认知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但是教学与认知的发展也不是一个同一过程。赞可夫指出,掌握知识和发展之间有“一种独特的剪刀差”,要想同时完成这两种任务,就必须在教学论原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特殊考虑”。过去往往没有作出“特殊考虑”,从而出现了重知识而忽视发展的偏差,使发展任务落空。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应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倡采用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能力。各门学科有其不同的内容,智力操作、思维策略在各门学科中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教师应研究各学科能力包含的实质,外理好一般能力和学科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加以培养和发展。

2.正确处理教法和学法的关系。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作体系(包括内隐动作和外显动作)(吴也显《教学论新编》)。“教学生会学习”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之一。特别是师范生,他们是未来的教师,应使他们形成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和运用知识信息的兴趣和能力、意志和习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研究,学的规律是教的规律的基础,首先要研究学的规律。我国古代的知行统一的实践观点的学习理论,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如孔子主张“德业相辅”、“学思并重”、“学而时习之”,强调好学乐学。而朱熹将学习过程理论归统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阶段。国外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行为派与认知派的一些观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例如行为派提出的学习原理:“动机和作用”、“练习律或积极反应”、“及时强化与反馈”。认知派强调已有知识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新旧知识发生的相互作用等等。引起学习变化的原因无外乎是学习者自身因素,如认知结构、发展准备、智能差异、动机和人格等,以及学习情境因素,如教师、教材、班集体、社会等,教师的作用就是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外因,并促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目前中师课堂教学仍然是传统教学方法占优势的情况下,应大力提倡引导发现式、活动式、问题解决式、民主讨论式、自学辅导式、合作互助式等教学方式方法。但是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往往有助于实现某些教学目标,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标。巴班斯基指出:“在教学方法现代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教育科研的重点应是各种方法结合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根据相应条件选择一整套最佳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即应重点发展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师的教师在对各种教学方法掌握的基础上,应根据不同的师范生、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材内容,组合不同的教学方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发现与接受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3.教学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拥有的智力资源。每一个师范生将来都应成为合格的21世纪的教师,未来的教育也需要有各种各样才能的教师。过去照顾学生差异往往是在课外,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应提倡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在教学中能照顾学生差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总称,它并不拘泥于一对一的教学型态。七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少个别化教学模式,如布鲁姆掌握学习模式、凯勒模式、自学辅导模式等。中师教师应研究师范生各自特点,了解他们学习的态度、方法、习惯、学习的速度、认知水平等等,在保证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应不同学生需要。强调照顾差异,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迁就学生,而是充分发展各个学生不同的潜能,扬长补短。中师教师不仅自己要研究适合师范生特点的个别化教学,而且要让师范生也初步学会个别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这对他们将来从事小学素质教育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在强调个别化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并恰当采用一些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也要提倡在学生间开展公平竞争,因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间的合作、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合作、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教师和家长的合作都有必要加强。同样,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队伍的优胜劣汰也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应当培养师范生具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4.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在《探索未来》一文中说:“人们对付当代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结蒂将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可以说,创造性教育是现代化对教育提出的最大要求。教师工作是创造性劳动,没有创造型教师,也难造就创造型新一代。美国著名创造性教育研究家托兰斯发现,儿童在具有旺盛的求知欲的教师教导下,创造型活动旺盛,反之创造型活动低落。可见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素质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中师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创造性气氛,提供适宜的环境,教学中师生彼此尊重,互相切磋鼓励。教师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构思和主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注重学生的创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师范特色

中等师范学校的教育程度虽然相当于高中阶段的教育,但在教学上应有师范自己的特色。现在中师《教学方案》总体上有别于高中阶段的教育,但在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上与高中教学并无多大区别。以至于师范生学习后,认为对今后的小学教学没有多大用。事实上是他们不善于运用在师范学校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这和中师的教学没有很好体现师范性有较大关系。陶行知说过:“师范学校的各门功课都有专业的中心目的,大部分都应当与中心学校联串起来。”可是我们现在的教学有多少是能“联串起来”的呢?又有多少师范附属小学能提供“中心学校之精神和教育教学的范型”呢?美国等国家七十年代开展改善教师教育的CBTE、PBTE运动后,在师资培养培训中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笔者也不赞成有些国外学者为了教学示范,将小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完全照搬到师范学校课堂上来。示范是形式上示范还是实质上示范?因教学目标、内容的不同,学生的不同,在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取舍上,中师和小学是不应完全相同的。在小学,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更注重直观教学,让学生多动手动口,但对于中师生来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应体现在思维的积极主动上,而不在于表面形式的热热闹闹。那么中师课堂教学究竟怎样体现师范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思想观念示范。教师要帮助师范生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刚刚全面启动,师范生都是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培养出来的,要在师范的短短几年中,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得下番功夫。这除了要加强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学习训练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出示范。如教学中能因材施教,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坚持全面育人,多层次多规格培养人材,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等等。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需要,新的教育理论、教育观点也不断涌现,作为中师的教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并以此来影响自己的学生。

2.教学内容的师范性。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师范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二是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小学教学实际。要使教育现代化,应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最根本的是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水平、新成就。因为教材修改出版有一定周期,教师应在备课上课中结合教材随时补充新的内容,引进新的观点知识。由于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大部分情况下,人们不可能跨越必要的预备知识,而直接接触新知识理论,因而“渗透”就成为一种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观点处理和驾驭传统教材的内容,如用集合思想讲自然数的概念,用变量函数观点解不等式等。我们发现不少师范毕业生不善于应用在中师学习的知识去驾驭小学教材,分析知识要素,因而影响了小学教学的质量。这和中师教学与小学教育联系沟通少有很大关系。中师的大部分学科教学应和小学教学“联串起来”,例如中师数学课教学极限概念,就可以联系小学圆面积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师范生将来更好地理解小学教材,科学地进行教学,而且有利于他们理解极限的概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3.教学方法手段示范。不少师范生到三年级学教学法时都反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在教学法课中介绍那么多,但中师的教师却很少运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诚然,由于教学目的、内容、对象不同,中师教学方法手段和小学不能等同,但教学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教学上许多做法也是相通的。因此中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一些现代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出符合我国中师特点的一些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为师范生作出示范,同时指导他们在今后小学教学中怎样运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讲解法等不可用了,这些方法仍然有它们的价值,只是要赋予它们新的意义,体现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将教师讲解的思路和学生认知学习的思路以及教材内容的逻辑思路和谐地统一起来,改变注入式讲解。教师要注意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方法。除了教学方法外,教学的组织、课堂结构安排、教师的语言、板书等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4.注意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界十分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这是很必要的。但是从教能力不仅仅局限在教学基本功方面,还包括分析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更丰富的内涵。我们应重视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当然也不能忽视知识传授和一般智力的开发,防止造成师范生后劲不足,它们应是辩证的统一。师范生的从教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长期培养,不同年级有不同要求,统筹兼顾,各有侧重,形成一个系列。这些能力培养一方面要靠见实习,靠课外活动,但课堂教学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教师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自学、讨论、分析教材的机会和走上讲台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课堂教学范型,但这些都应是讲求实效的,而不是形式的;应是有指导的、因材施教的,而不是盲目的、一刀切的。

标签:;  ;  ;  

加强素质教育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关于中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