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略读课的现状、定位与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初中语文论文,现状论文,教学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略读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课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均使用“略读”的概念,侧重指略读的阅读方法;而《教师教学用书》使用“自读”的说法,侧重指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并不矛盾,而且通过这两种说法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略读课就是以略读课文为载体,采用“自读”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阅读,把握课文内容,一般每篇占用一课时。
本文采用“略读”的概念,来阐述初中语文略读课型的现状,探讨初中语文略读课的定位与教学策略。
一、直面现状
在教学实际中,大部分教师对略读课教学显得很随意,缺少科学性。目前的略读课教学较普遍地存在以下三种倾向:
(一)越俎代庖
部分教师或是因为忽略了略读课自身的课型特点,或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两者的区别,不能很好地把握略读课教学的尺度,将略读等同于精读课,和精读课使用同样的时间,花费同等的力气,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自读自悟。
(二)放任自流
这种作法把“略读”的“略”错误地理解成了“忽略”“粗略”,把“自读”简单地理解成了“自己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组织、引导,任学生随意读,对略读课的学习没有具体要求,对学生“自读”的结果也不予检查。
(三)置之不理
因为课时紧张,而且略读课文一般不作为考试篇目,部分教师觉得用更多的时间教学精读课文才更有“价值”,才能够更直接地看到教学的成果,就把略读课文布置学生回家看,或干脆删去不教,使“略读”等同于课外自读,甚至等于无。
以上三种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部分教师对略读课认识上尚有偏颇,或重视不够,或理解不到位,没有很好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略读课的设置意图,没有认清略读课的“真面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关注略读,对略读课教学作一番理性的思考和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明确定位
要使略读课教学收获实效,就必须咬定“略读课的定位”这座青山不放松,明确略读课教学在其地位作用、要求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定位,以更准确地进行略读课教学实践,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地位作用定位——平分秋色,不容忽略
人教版六册教材中,共有精读课文90篇,略读课文79篇。略读课文占了总篇目46.7%,可以说与精读课文是平分秋色,不容忽略。
两类课文的教学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目标,不能相互取代,但又相辅相成。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精读课学习是示范,是基础,是交给学生一把学习语文的钥匙;而略读课则是由学生把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并能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叫做学习迁移。学习定势理论的奠基人哈洛通过研究发现了练习的迁移效果,是“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上去的,是一个人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1]。”略读课是从教师教读到课外自读的过渡阶段。学生通过自读实践,才能完成学习迁移,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才能真正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架起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桥梁。如下图所示:
精读(教读)—→略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
(二)目的要求定位——熟练运用,扩展视野
我们从《课程标准》可以清楚地看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很重视对略读方法的指导,提出了让学生逐步学习、运用略读方法的教学目标,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对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要求是有梯度、有层次的:第二学段是“学习略读”,具体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第四学段是“较熟练地运用”,具体要求是“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高中则是“灵活运用”略读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初中阶段对学生的略读能力要求是在小学的“学习略读”基础之上,进一步通过略读课的学习,把精读课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有目的地“较熟练地运用”略读的方法,以达到“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的阅读目的,逐步向高中“灵活运用”略读方法的要求发展,为日后走向社会进行大量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目标定位——粗知大意,运用方法
略读课的学习目标有别于精读课。《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因此,从学习内容上来说,略读课是要“粗知大意”,侧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和把握,重在整体把握,其要求低于精读课。从学习方法来说,略读课是重在学习的过程中练习、巩固略读的阅读方法,把精读课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阅读实践,完成从“知”到“行”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学习方式定位——点拨指导,独立阅读
略读课与精读课的培养要求和目的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必然导致学习方式的不同。略读课采用自读的学习方式。这里的“自读”是自由读、自主读,是在教师提纲挈领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以学生为主的独立阅读行为。正如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一文中所说:“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唯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略读与精读有着严格的区别。只有明确略读课的定位,才能准确把握略读课的特征,使之教之有理、教之有法、教之有度、教之有效。
三、教学策略
略读课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材如何取舍?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教学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等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实践与探讨。以下是笔者对略读课教学的几点实践与思考:
(一)明确目标,不贪大求全
定位好学习目标,是学生有效自读的前提和保证。“有效”一词的意思,是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有效果。只有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才可能使略读课的教学收到实效。目前略读课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目标不明、不准。上课的时候不知道这节课要干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这样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略读课收效甚微。
略读课所用课时少,阅读要求低,在教学时切不可贪大求全,要有所取舍。可以一课一得或两得,围绕这“一得”“两得”设计几个主要问题,以此来带动整课的学习。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有的课文相对比较单纯,可以清楚地提炼出中心问题,但有的课文相对复杂,就要分清主次,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文章的特点和具体的学情来确定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七(下)第二单元的《黄河颂》,可以从思想感情入手,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入手,仅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就够讲一节课的了。但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必须考虑: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到底要学生掌握什么?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学习的重点是要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黄河颂》作为略读课文放在单元之首,目的就是要以其磅礴的气势激发学生内心感情,产生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从而为本单元的学习铺垫感情,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课文。因此,可以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感受作者借歌颂黄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至于其他目标,可以在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学习的过程中顺利解决,也可以放在其他时间、其他课文中学习。
(二)大胆放手,保证自读时空
既然是自读,出发点就应该是学生,一切都应该落在学生怎么自读,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读上。从阅读材料来看,略读课文在选材上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阅读。如《月亮上的足迹》符合孩子的探险心理,对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又如表现亲情单元的《诗两首》,无论是泰戈尔的《金色花》,还是冰心的《纸船》,都是从儿童的视角来看母爱、赞母爱,是学生喜爱的作品。同时,略读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大都浅显易懂,就是《五柳先生传》《马说》《愚公移山》等文言文,书下注释也非常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对于这些学生有兴趣又有能力阅读的文章,如果教师讲得太多,反倒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绝不能大包大揽,尽可以大胆放手。教师在略读课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而言教师“为”的是对学习程序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和给予学生及时的点评、恰当的鼓励;“不为”的是越俎代庖、影响学生独立阅读的教学行为。总而言之,教师是作为组织者、点拨者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一定要保证学生自读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巧设问题,助学生突破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教师应当明确每一篇课文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设计一些提纲挈领的问题,可以是关于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作品内涵、写作手法,也可以进行文学鉴赏,或是谈感受看法,目的是帮助、促进学生对文章有大概的了解。如《春酒》一课中,思乡是课文的一大主旨。学生对文中写到的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对文中所表现的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习俗很感兴趣,但对于其中所蕴涵的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情感却由于生活阅历所限而不易感受。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所在。这时,就需要教师“扶一把”,给学生以及时的指导和点拨。可设计以下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2.文中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找出你感受最深的细节描写,细细品味,从中体会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的感情。
第一个问题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从文字表面引向深入,第二个问题从语言表达入手,引导学生注意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的感情和主旨。这样,教师在阅读难点处巧设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和把握。
(四)重新组合,打通单元整体教学
教科书是以单元为单位编写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单元内部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关点、衔接点,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综合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发挥单元的整体效应。
1.与精读课文组合
对于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在思想内容或语言表达方面可以自然衔接的情况,可以尝试将两者组合进行教学。如八(下)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精读课文《敬畏自然》从宏观上议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略读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说明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的悲剧,大声疾呼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两篇文章内容相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浅显易懂,可作为补充材料与《敬畏自然》一起学习。这样,《敬畏自然》作为论点统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作为论据证明,可谓是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再如七(下)“名人单元”的略读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与精读课文《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三篇课文描写人物的角度和记叙的异同,进而在比较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与综合性学习组合
对于综合性学习的话题与略读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况,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七(下)第五单元以“探险”为主题,有两篇略读课文:《登上地球之巅》和《真正的英雄》。两篇课文的文字阅读都不存在障碍,在教学时可以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结合起来:以《探险家的故事》和《七嘴八舌说探险》为话题,内容上要求涉及本单元四篇现代文中所提到的探险家和英雄。这样,将两篇略读课文融入综合性学习之中,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丰富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还促使学生带着具体任务阅读两篇略读课文,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与略读课文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一石三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正确引导,用足“提示”与“练习”
这里的“提示”指的是每单元前的“单元说明”和每课前的“阅读提示”,“练习”指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的“提示”与“练习”,集中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习重点,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的目标,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自读实践。
(一)善用单元说明与阅读提示
善用单元说明与阅读提示,可以避免阅读走弯路,枉做无用功。编者们按照一定的原则,把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大目标分散成一系列的小目标安排在每册书、每单元,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凭借单元说明与阅读提示的要求来把握编者的意图,使自己的学习成为一条链,而不是一个个零散的点。
其中每个单元的“单元说明”都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学习两个方面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八(下)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
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吧!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
每课前面的“阅读提示”则是针对所选课文的具体内容予以提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引学生阅读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文章大意的准确把握。如《生物入侵者》一课的阅读提示: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你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这篇课文把我们领到“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精选研讨与练习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练习分必做和选做,自读课文后面的练习尤其可以灵活处理。”在学习略读课文时,教师必须对课后的习题作出理性的分析与选择,而不能简单、随意地指定习题让学生做。比如九(上)的《心声》一课,课后有三道习题:
1.阅读课文,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
2.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3.以下两题中选做一题。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2)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其中第一题是通过探讨小说的题目来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第二题是通过缩写课文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题属于拓展题,其中第1题是进行文学鉴赏的,第2题是谈感受看法,都是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评价能力。一节课的时间,无法完成也无需完成所有的课后习题。教师应该根据预定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精心选择其中的部分题目加以练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