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邓小平的改革风险观_邓小平理论论文

学习邓小平的改革风险观_邓小平理论论文

学习邓小平的改革风险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邓小平同志对改革风险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攻坚碰硬的关键阶段。在这样一个面临挑战和考验的严峻时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改革风险观,对于我们共渡难关、推进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一、邓小平同志风险观的核心思想——树立正确的改革风险意识,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不畏艰难,闯关夺险,为我国下个世纪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一再谆谆告诫我们:“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希望成功”。因为,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成功希望固然很大,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是全新的事业,既没有现成的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模式,更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这就难免犯错误,冒风险,其间,“我们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为此,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与行动上都要有所意识、有所准备。

改革开放中的风险和难关主要有哪些?邓小平同志认为:

(一)“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风险,这是最大风险”。事实验证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预料。我国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一些地方出现了如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丑恶现象。目前经济犯罪和各种犯罪增加,犯罪分子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大搞偷税漏税、走私贩私、贪污盗窃、倒卖文物、制黄贩黄以及拐卖妇女儿童等不法活动。腐败分子同各种犯罪分子纠结在一起,使各种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绝,而且有日益复杂和严重的趋势。这些现象在全国来说,虽然是少数,但它严重腐蚀着我们党、政府和军队的肌体,污染着社会风气,严重影响着四个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危害极大。

(二)改革“需要过好几个关,最大的关是价格制度和工资制度的综合改革。这个关非过不可,不过这个关,就得不到持续发展的基础”。邓小平同志这一分析是非常透彻和正确的。我国的价格改革经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市场机制对价格作用明显增强,价格成为企业调整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的主要信号。同时,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物价总水平的过度上涨现象进行了有效的抑制,这些都标志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价格机制已初步形成。但在充分肯定我国价格改革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价格体制中仍然存在问题。如:少数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仍然存在;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还不健全。当前,在这方面最需避免的风险,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目前造成通货膨胀的最大因素是盲目铺摊子上项目之风屡禁不止。有些项目投资规模过大,超过了国力,结构不合理,致使原材料价格猛涨,冲击金融秩序,迫使物价上扬,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工资制度综合改革,确实也是个大难关。建国以来,我国工资制度先后经历了1956年和1985年两次大的改革,这两次工资制度改革,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工资制度本身的一些缺陷,现行工资制度已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需要。工资制度综合改革必须向更深层次推进。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大举措,对于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制度与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基本形成。但这些并不能认为就是问题的全部解决。由于这次工资制度改革是在国家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国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受财力的限制,总的说增资水平不算高,与大家的期望值也有一定的差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仍然是偏低,工资中积累的旧矛盾和出现的新矛盾仍需要化大力气来解决。在这方面最突出的矛盾还是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如果这个关没过好,易引发怨情,积怨愈深,对社会稳定的冲击愈大。

(三)反腐倡廉关。邓小平曾严肃的指出: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这个关我们必须过,要兑现”。目前,种种腐败现象,种种不良风气,已经严重地阻碍着改革开放、发展建设的进程,已经严重地伤害着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反腐倡廉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斗争,又带有紧迫性。这些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把端正党风、政风、转变干部作风列为年年抓的重要内容。近年针对新形势下腐败现象滋长蔓延十分严重的状况,中国再次掀起廉政风暴,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党风、政风、干部作风不纯的现象依然严重。反腐败斗争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实际存在的问题相比,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差距还不小。

(四)政治体制改革关。邓小平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一文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改革开放这十多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的党政机构改革也进行了多次,可惜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总是在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中徘徊,而且膨胀的趋势越来越严重。1992年中央决定进行第三次大范围的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尽管有了前提性、决定性的重大变化,但是我们还处在新旧体制转轨的时期,制约改革的因素仍不少,如果工作不细,措施不当,就会有重蹈覆辙的可能。

改革开放的风险难关不仅于此,邓小平同志还明确指出,来自“左”的或右的干扰、农业和农村问题、企业机制转换关,以及人才的培养使用等问题,都不能不是我们面临的而又必须攻克的险关。面对改革开放的风险和难关,邓小平同志的态度十分鲜明:

——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压例一切的最艰巨的任务。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

——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有很大风险,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什么事情都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我总是告诉我的同志们不要怕冒风险,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走不了路。

——如果说农村改革三年成功,城市改革经过三年五载也能判断成败。我们相信会成功的,我们不靠上帝,而靠自己努力,靠不断总结经验,坚定前进。

——形势迫使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正在闯关,正在深化改革,更加开放。我们不怕风浪,要迎着风浪前进,闯过难关。闯过这道关口,就能为下个世纪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邓小平同志对改革风险的态度和立场,充分显示了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大业的信心和决心,体现了“总设计师”的革命胆识与求实精神,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精神支柱。15年来,正是由于我们依靠这个精神支柱,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才得以克服种种困难,突破道道险关,大力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今,我国的改革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改革由过去侧重于突破旧体制转向侧重于建立新体制,由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由单项改革转向综合配套改革;由重点突破转向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对外开放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利益调整的深层次、高难度两者兼之的攻坚战役。要打胜这样一场硬仗,其艰巨性和风险性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一再表明,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按照这个理论指引的方向和道路干下去,改革开放事业就一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

二、邓小平同志风险观的基本方略——把握闯关的前提,驾驭闯关的时机

闯关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稳定压倒一切。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对此,他着重强调:

(一)要稳定,首先中央要有权威。“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局势就控制不住”。深化改革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在全面改革阶段,由于需要做的工作方面众多,它们之间又需要紧密配合,这就必须由一定的权威机关制定基本的规则进行协调。尤其1993年的改革攻坚战,具有自上而下统一协调和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特点,许多涉及宏观经济全局的改革措施需要统一出台时间、统一行动步骤。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改革时刻,如果“中央的话不听,国务院的话不听,这不行。特别是有困难的时候,没有中央、国务院这个权威,不可能解决问题。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因此,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服从中央的指导,维护中央的权威,树立全局观念。当然,对中央而言,有一个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问题。国家经济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使改革和发展更协调,更持续、更健康的发展。所以,中央抓这一环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需要。

(二)要稳定,就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当前最关重要的是,“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因为腐败现象已在更为严重地干扰我们改革的进程,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加能获得人心。”他认为,反腐倡廉,关键还是要抓实干。他对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严肃地指出:“腐败的事情,一抓就能抓到重要案件,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这就会丧失人心,使人们以为我们在包庇腐败”。惩治腐败手软不得,“是一就是一,是二就是二,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一定要取信于民。”

(三)要稳定,必须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邓小平同志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没有共同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一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之所以能迅速摆脱长时期的“左”的束缚,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并取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目前,面对许多过去不曾遇到过的复杂情况和问题,面对人民内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矛盾,我们应当研究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善于活血化淤。我们要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随时了解群众的思想情况,关心群众生活,尤其要注意关心和帮助那些暂时还不富裕,甚至生活还相当困难的群众。只有这样,改革才有凝聚力,才能达到人心稳定,社会稳定的目的。

实现闯关夺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那就是驾驭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经济的问题。我们闯改革难关的目的是为了扫除阻碍,更好的发展经济,而抓住时机,发展经济又为渡过难关提供巨大的物质力量。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靠经济的发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只有生产搞好了,创造的财富多了,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提高,一切都好办。因此,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把经济搞上去,是我们最紧迫、最重要的中心任务。

当前,正是我们开展改革攻坚战的最有利的时机。首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这就使我们可以在没有任何思想顾虑和障碍的情况下,义无反顾而又矢向一致地大胆推进各项深层次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其次,在过去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我们先后经历了不少难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增加了对付复杂情况的能力。而且这次推出的各项改革攻坚的方案都是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党中央领导下,经过长时间精心周密的调查研究,集中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并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的,因而可以形成改革共识,减少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工作都打开了新的局面,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而前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或正在获得有效的解决,这就为全面推进改革攻坚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和社会环境。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去攻克改革中的重重难关,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三、邓小平同志风险观的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清醒认识和大力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

这一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涵盖于以下几点:

(一)改革既要决心大,又要步子稳。这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改革原则。他曾指出,在改革方面,“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我们知道,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现在我们的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风险肯定会很大,如果我们“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险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我们的改革开放符合中国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我们勇气之源;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这是我们胆略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不要怕冒一点风险。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险不怕。”当然,胆子要大,不是胆大妄为,蛮干乱闯,而是有胆有识,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就可以避免犯大的错误,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邓小平同志说的“步子要稳”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为:

一是善于总结新经验,寻找新路子。改革进程中,“在具体事情上要小心,要及时总结经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情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改革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这就要求我们每走一步,都兢兢业业,大胆细心,发现问题就做些调整使之符合实际情况。“今后我们可能还会犯错误,但是,第一不能犯大错误,第二发现不对就赶快改”。我们必须明确,改革是很苦的工作,十全十美的方针,十全十美的办法是没有的,面临的都是新事物,新问题,经验靠自己的创造,路子靠我们自己寻找。

二是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邓小平同志指出:“当我们的事业发展顺利时,要提高警惕,避免差错;发展得好的时候要注意带来什么新的问题,要尽量避免出现过失或者使过失尽量缩小”。

现在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成绩,但一定要保持谦逊态度,不能浮夸,要脚踏实地。邓小平同志说:“国家这么大,情况太复杂,改革不容易,因此决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

三是政策要稳定,要有连续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取得成就的重要经验就是政策要对头。所谓政策对头,概括地讲就是要开放、改革。但是,政策不但要对头,而且要稳定,要有连续性”。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绩,国家昌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这是大家所公认的。现在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但问题是,当前还有不少的人担心政策会变,这种疑虑导致这些人左顾右盼,在事业面前缩手缩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使之顺应形势、顺应民心。以“路子走对了,政策不会变”,要变只会变得更好的事实,来使人民群众解除顾虑,一心一意搞建设。

(二)发展要有适当的速度,既不能太快又不能太慢。即经济要稳定、协调发展的原则。具体来说,首先,发展要有较快的速度,没有较快的速度,老牛拉破车,经济发展缓慢,人均财富上不去,国家、企业,个人就很难得到更多的收益。保持较好的速度,手头东西多了,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深化改革的风险就小得多。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其次,速度要快,但发展不能太快,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稳定、协调地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可是动机与效果往往相违,“建国以来我们犯的几次错误都是由于要求过急,目标过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结果发展反倒慢了。”所以,我们要注意发展不能过高,避免走弯路。再次,我们必须明确“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稳定协调,就没有经济的正常秩序,加快发展就无法实现,但稳定协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稳定和协调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的方针,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现在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贯彻执行好这一经济发展方针,扎扎实实地工作,力争国民经济再上台阶,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后劲。

(三)渡难关既要自力更生,又要争取外援。即改革与开放相统一的原则。邓小平同志说:“闯关主要靠中国人民自己努力,但如果有一个好的国际环境,我们的困难就会减小。”他还指出,没有对外开放政策这一着,翻两番困难,翻两番之后再前进更困难。可见,开展国际合作,实行经济开放,是闯过风险难关的客观要求。当今,任何国家要战胜困难,都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本国力量上,这一点是无疑的。但还要看到,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同步性,由于地球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各国建设资金的有限性,决定了各国要克服困难,较快地发展经济,就必须把对外关系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资金匮乏,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落后的国家;而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却是瞄准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高标准、高水平,力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赶上世界发达国家。这种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巨大差异,决定了我们在改革和建设中必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积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减少风险,渡过难关,取得发展。

邓小平同志的风险观,既是他领导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引导我们继续前进的科学指南。现在改革的目标已明,任务已定,只要我们抓住时机,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改革的大业定能取得全面的胜利。

标签:;  ;  ;  ;  

学习邓小平的改革风险观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