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新领域——邓小平文献研究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探析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新领域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邓小平文献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体
邓小平文献是特定种类的文献,是邓小平活动、思想、著作、论述以及研究邓小平生平、著作、思想的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的一切载体。其涵义可表述为:邓小平文献是邓小平革命历程中种种活动经历的一种客观描述,是邓小平思想,即立场、观点、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发展变化的科学反映,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交流中介,是表现现代社会发展的蓝图或轨迹的记录载体。这个定义包括如下内涵:⒈邓小平文献是邓小平革命历程经历的一种客观描述;⒉邓小平文献是邓小平思想、理论发展历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邓小平思想理论形式、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⒊邓小平文献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动的缩影。总之,邓小平文献是一个涵盖广泛概念体。它的科学定义,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二、邓小平文献是一个众多形式和类型文献载体构成的体系
邓小平文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按照文献载体的形式,把邓小平文献分为手书型、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和声像型。手书型包括邓小平文章手稿、邓小平谈话记录、邓小平给党中央或领导同志以及其他同志的信涵原件等;印刷型包括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文章、邓小平专论摘编集等;缩微型包括邓小平文摘卡片、邓小平文章胶片、邓小平讲话光盘等;机读型包括邓小平文献磁带、邓小平文献电子计算机检索等;声像型包括邓小平活动录像带、有关邓小平的电影胶片、邓小平讲话录音带等。邓小平文献的形式,结构比较复杂,角度不同,分法不一样,这是邓小平文献的丰富性和他们领导的革命与事业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一)文献外观类型与邓小平文献的类型
外观类型,是指文献的外在形式,也就是依靠人们感觉系统所认识的文献形式。因此按感官可以大体上把文献划分为视觉文献,包括著作、报刊、图片、光盘等;听觉文献,包括唱片、录音带等;视听文献,包括影片、录像带等;触觉文献,包括盲文读物等。
(二)文献加工层次与邓小平文献的类型
邓小平文献可分为:零次文献,包括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讲话、邓小平在出访和视察时谈话、邓小平出席各类会议时的发言、邓小平的信函等;一次文献,包括邓小平的会议报告、邓小平在各类会议上的讲话稿、报刊发表的邓小平文章、出版的邓小平文选专集等;二次文献,包括邓小平研究书目、邓小平著作、文章专题索引、邓小平有关方面专论文摘等;三次文献,包括邓小平著作综述、邓小平思想研究述评、邓小平大辞典、大事典、邓小平研究集成等。
(三)文献流通范围与邓小平文献的类型
文献流通范围,即文献的传播与交流领域。由于文献的内容不同、价值不同,所以文献也有流通领域不同。根据文献流通范围的理论,邓小平文献可以划分为:公开文献,包括邓小平文选、邓小平讲话、报刊发表的文章等;内部文献,包括内部发行刊有邓小平讲话报告的文集、文件汇编、内部发行刊物刊有邓小平谈话等;密级文献(秘密、机密、绝密)包括发至某级邓小平讲话、保存在档案馆、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邓小平报告、讲话、谈话记录、录音带等。
(四)文献精神形式与邓小平文献的类型
按照人类精神活动形式可以把邓小平文献分为:记录文献,包括邓小平传记、邓小平珍闻录、邓小平故事、邓小平画册等;理论文献,包括邓小平著作、邓小平文章、邓小平各类思想研究专著、邓小平各类思想研究文集、文章等;情感文献,包括记录邓小平历史的小说、展示邓小平事迹的戏曲、电影、电视、歌颂邓小平词曲、读物等。
三、邓小平文献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指导全局的权威性
邓小平同志倡导和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指南与行动纲领。正如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的文选,前些年已经出版两卷。现在出版的第三卷,是1982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主要著作,1982年以来这10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10年,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不断积累经验的10年,也是经历了国内风波和国际局势大变动的10年。新一卷《邓小平文选》就是这10年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引导我们继续前进的科学指南。三卷《邓小平文选》是一个整体。这次出版的第三卷同10年前出版的第二卷,汇集了邓小平同志在形成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的最重要最富有独创性的著作。它立足的基础是党和人民的崭新实践,它的光辉价值已经并将继续在我们的实践中得到证实。它是我们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二)鲜明的政治思想性与阶级性
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邓小平文献作者的立场、观点和理论来源决定了文献具有政治思想性与阶级性。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锻炼出鲜明的革命风格。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时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我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正是如此,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他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兴旺和发达,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世界形势的发展,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二,邓小平文献的内容决定了她的政治思想性与阶段性。邓小平文献主要是《邓小平文选》第一至三卷和一些专门的思想论著。这个理论在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回答,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结论和原理。所以,邓小平文献具有较强政治思想性和阶级性。
(三)文献内涵的经典性与延伸性。
一般情况下,文献本身都存在一个老化问题。而邓小平文献,作为特种文献,带有经典性,其有效时间具有延伸性,可以永久有用。这是因为,邓小平文献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而社会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都有着历史的逻辑进程。所以,邓小平文献,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文献一样,不会因为它所产生的时代的结束而变得没有意义,它们不仅是后代人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诸方面情形及其被取代的规律的重要研究资料,而且是指导后代人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更具有永久保存和利用的价值。
(四)涉及学科众多和利用价值的多向性
邓小平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涉及到众多的学科领域,是诸多学科互相渗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合体,其文献价值具有多向性的特点。这种特性,使邓小平文献的内容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利用。邓小平文献,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理论、科社理论、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科学文化教育、民主与法制、人才理论等众多的科学。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包括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众多领域,具有巨大的价值,是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各种科学发展的指导性文献。
(五)文献的表述形式具有概括性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简练、朴实、形象、生动。第二,邓小平文献长篇大论的比较少,言简意赅,用精炼的语言阐明大义。第三、明确精炼,概括性强,邓小平同志运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结重大方针政策问题,颇具点睛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