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 (1999)08—0061—09
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与作用,加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适度干预,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决策选择面临的重要任务。为更好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认识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规律、本质与特征。
一、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体制
经济运行机制是指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它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它是协调经济过程的经济机理的总称,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其中相互联系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特定经济过程中的联系和运行的机制。经济运行的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经济运行中的主体要素包括劳动者个人、企业及政府。对主体要素主要是分析和研究其在经济运行中的配置和组织。经济运行中的客体要素包括商品、货币、资本等,对客体要素主要是分析和研究商品、货币、资金等诸要素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过程。经济运行机制中的各构成要素自成系统,各自都有特定的运行机制。如市场机体内存在市场机制;企业机体内存在运营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调控机制;微观经济运行中的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率、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等起基础性作用。价格、竞争、供求等各种市场要素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推动市场经济的运行。市场价格变动与市场供求变动之间的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形成价格机制;商品生产者之间、商品购买者之间、生产者和购买者之间,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展开的三方强弱不同的竞争形成竞争机制。各种机制相互联系和作用,就构成了统一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并在运行中调节着社会生产活动,成为一个自动协调经济运行的“看不见的手”。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多方面功能。从静态功能看,市场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在诸种商品之间配置生产,对每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分配发挥作用;市场把消费品在消费者中进行分配,只要收入分配合理、价格体系合理,这种分配便具有社会效率;市场按照生产要素收入极大化的标准,把不同生产要素分配于各种用途,并制约着可供使用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从动态功能看,市场通过提供商品刺激消费者努力增加收入;市场扩大,投资引诱增强,从而刺激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市场有利于鼓励各种各样的资本积累,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
经济运行机制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经济体制是比经济运行机制更具基础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制度范畴,是政府对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制度选择。经济运行机制以稳定的经济体制为前提。若政府选择了计划体制,则经济运行以计划为指导;若政府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则经济运行以市场机制为指导。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设计,实际上是对经济机制的选择,包括对决策主体结构的选择,是选择一元决策主体还是多元决策主体;是对信息传递方式的选择,是选择纵向信息传递方式还是横向信息传递方式;是对动力结构的选择,是选择企业的利润经营为最大化还是选择多重经营目标;是对调节方式的选择,是选择国家直接调控方式还是间接调控方式。以上四个方面选择的不同组合,便会形成不同的经济体制,从而就会有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显然,政府对选择本国经济体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政府如何选择本国的经济体制,这种主观行为或说政府行为,是有其客观依据的。如果政府的行为符合客观要求,那么所选择的经济体制必然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将会约束或制约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改革20年来,从本质上说,是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选择。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与特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来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经济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建立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是以市场运行为中心环节来构架经济流程,通过市场机制作用来完成资源的配置和生产力的布局,用价格信号来诱导和调节社会生产与消费,协调供求关系,按照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市场经济是一种精巧的机构,通过价格和市场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它是一部传导经济信息的机器,将千百万不同个人的知识和行动汇合在一起,它虽然不具有统一的智力,但它却解决着当今最大的计算机也无能为力、涉及到上百万个未知数和关系的问题。
在中国过去的较长的时期,由于人们思想的疆化,教条主义的影响,以及在实践上缺少对市场经济的体验,在理论上缺少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因而,在认识和观念上,对市场经济持排斥态度。为了转变这种偏激的认识和观念,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与多个层面上,重新认识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
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
从其内在联系来看,市场经济包含在商品经济之中。这是因为:(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有着共同的载体——市场;(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有着共同的内在机制——市场机制;(3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有着共同的内在要求——形成市场体系。完善和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形式的重要标志。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应的概念不同。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 产品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而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经济范畴;(2 )所属的层次不同。商品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经济形态,本身包括经济主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两个层次,而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只属于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这一层次,是发达商品经济的外在表现形式;(3)依存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 商品经济经过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而市场经济仅存在于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的生产力水平下,存在于统一、健全的市场体系下,存在于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2.市场经济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制度属性
市场经济从其形成的过程来看,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是统一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但其逆定理并不成立,不能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制度属性,没有姓“社”和姓“资”的区分。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手段,都是方法, 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近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2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核心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能够结合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并与社会主义共存始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和经济运行只能采取市场形式,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异己物,而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的实现形式。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人们之间既形成了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又形成了众多利益主体的差别性,这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统一的内在依据;(3 )只搞计划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计划”的国家调控之下的现代市场经济;(4)计划和市场虽然都是方法,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 总是依存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并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必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也是不同的。虽然二者都是一个社会的经济组织系统的构成内容,但属于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基本经济制度,即不同社会形态的特殊生产关系,是决定的因素,它鲜明地表现着不同社会的经济特征,反映人们对财产的占有关系,决定着不同社会的性质。经济体制则反映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具有超越不同社会制度的一般性质。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又是相互联系的。经济体制总是与一定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并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服务。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要在经济体制的运行中体现出来,经济体制反映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
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具有不同的属性
计划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以政府计划为导向来组织经济活动,而市场经济则是以市场为导向来组织社会经济的运行。因此,市场经济又可称为“市场导向经济”,其基本内容包括:(1 )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以市场为中心;(2)以生产、流通、 分配和消费等环节组成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以市场为导向;(3)商品的价值、 价格及其商品的交换程度,通过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决定与实现;(4 )社会资源与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竞争来配置,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流向、质量及效率;(5 )价值规律及其实现机制、市场机制是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机制;(6 )引导社会经济运行的信号是市场变动的价格信号。
4.市场经济不是导致社会经济盲目发展与无政府状态的必然根源
传统的观念与理论教条把市场经济与盲目性联系在一起,认为市场经济就等于无政府状态,把某些资本主义的弊端作用于市场所造成的后果强加于市场经济头上,片面夸大了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作用,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市场经济并非导致社会经济盲目波动与无政府状态的必然根源。这是因为,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的、强制的,规律的,其本质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与趋势。规律运动的本身并不存在是对还是错的问题。问题在于,当事物运动的条件还不充分时,其运行规则就会发生扭曲。因此,当市场规律作用的条件不充分、行为者的经济活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时,就会导致出现的盲目性与无政府状态。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和社会基本矛盾有关,同时,与市场运行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变动过程有关。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并不总是保持均衡的水平,必然有高、低潮之分,并且由低向高发展,这也是一个客观规律,理论上称为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上说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所决定,但客观上也与经济周期有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创新形式
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由于社会分工,这些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为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页.)列宁也认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日益发展的社会分工就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建立过程中的主要关键”。(注:《列宁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61页.)
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不仅超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给我们的各种现成的理论,同时也超越了社会主义国家所积累的全部经验。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形式,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工的必然存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形式必然是市场经济,社会的经济活动必然主要依赖于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市场规律的直接作用和影响。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社会主义国家为宏观调控主体,以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标。
(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型经济
有商品就会有交换, 有交换就得有市场,有市场就必然伴随着竞争。因此,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固有规律。
市场竞争就其内容而言,是智慧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决策的竞争、产量的竞争、质量的竞争、成本的竞争、价格的竞争和信誉的竞争。市场竞争的本质是利益的追逐,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竞争就其原因而言,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主要在于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即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表现为交易双方的经济利益矛盾。在交易过程中,作为买方,总想用尽可能少的货币(价值)换取尽可能好、尽可能多的商品(使用价值);作为卖方,总想以最少、最小的劳动消耗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使用价值)换取尽可能多的货币(价值)。从买卖双方的心理状态来看,二者呈逆反走向,即多得东西少付钱和少给东西多得钱;从主观愿望来看,二者却完全一样,都要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这种利益目标的逆反性,必然导致激烈的竞争。市场竞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由于不同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别,生产同种商品实际耗用的个别劳动时间就各不相同,就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产生差距。而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理论价格为基础,并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换的。这样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在交易中受到损失;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在交易中获得相对较多的收益。因此,在利益机制的趋动下,生产者的竞争就会更加的激烈。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竞争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竞争、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
(三)市场经济是追求效率的经济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应该追求经济效率。而唯独市场经济体制,是最能体现经济效率的要求,具有自动促进提高经济效率的动力机制。经济效率的核心,是对资源的利用实现优化配置,使其投入最省、结构最优、收益最大、浪费最小。市场经济的效率属性,是由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决定的。
市场经济的竞争属性,资源的流动性和资源用途的多样性,决定了市场经济主体对资源的使用,必须进行选择,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经济资源,通常都具有一系列的可供选择的用途。因而,人们迫于竞争的压力和利益的推动,必须对其所使用的资源进行选择,以确保在较少的资源投入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如果人们面对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在使用上是盲目的或随意的,必然导致资源利用的不经济,导致经济效率的低下。同时,资源在数量上又具有有限性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或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这本身就蕴含着效率的要求,即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使经济主体实现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人们就必然会提高资源稀缺意识、择优配置意识和最大效用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存在机会成本因素,人们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必须使机会成本为最小。这种动力的影响,必然导致经济效率的提高。在资源数量有限的前提下,多生产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就必然以少生产若干个单位的另一种产品为代价,就是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处于竞争中的各经济主体,面对资源有限的客观情况,在生产决策中必须以机会成本最小为决策的基础。如果目前正在生产的产品的收益不如另一种产品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多,生产者就可能放弃当前正在生产的产品而转向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把机会成本称为选择成本。
市场经济在客观上要求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产量组合,这会提高社会经济的整体效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最好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又称生产可能性边界(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它表明社会生产可能选择的菜单。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某种产品的生产,就必然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因而整个社会的生产选择过程,就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的组合。如何选择不同产量的组合才能使资源利用有效、经济效率提高呢?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理论告诉人们:当社会不减少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就不能增加某种产品的生产时,生产就会产生效率。就是使生产的组合点必须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如果生产的组合点不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轨迹上,说明资源的使用存在浪费。生产可能性边界提供了一个严格的短缺定义,即在一定的技术、天然的土地和资本的条件下,社会所能生产的仅是某种产品的最大限量。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了根据短缺规律所规定的可生产产品的外部限制,这就决定了一个客观的现实:人们为了追求效率,总是在有限的机会中进行选择。
市场经济还提示了一个收益递减规律,它警示人们在资源总量的使用上要进行选择,以确保经济的规模效益。收益递减规律说明的并不是两种物品之间的关系,而是说明用于生产的某一种产品的投入和使用该种投入所形成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在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投入将使总产量增加,但随着投入和产出的增加到某一点之后,来自于投入的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产量趋于越来越少,这就是收益递减规律。它指导人们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上作出选择,以保证经济的规模效益。当经济处于规模效益递增的区间,人们就可以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产出、增加收益;当经济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的区间,人们就可以通过减少投入、缩小经济规模的方式使其经济规模保持在规模效益的范围内。
市场经济的效率属性,是由市场经济的竞争属性所决定的。没有市场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效率。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有效率的生产和经营,通过竞争得以发展;无效率的生产和经营,通过竞争被淘汰。这就是优胜劣汰,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无情和公平性。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
三、市场与市场功能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载体而运行的。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有市场的经济不一定就是市场经济。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市场都能发挥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市场是人类创造的,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存在和运行了很长时间,但人类却创造不出一种比市场更精巧、更有效,能够代替市场来合理配置资源的办法和工具。
分析市场是分析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对市场经济运行载体的分析,才能正确认识市场的运行规律,才能正确地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态势,才能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政府的干预,以更好地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最初,市场就是一个商品购买和出售的地方。中世纪的经济历史记载的市场,就是堆满黄油片、锥形奶酪、鲜鱼和成堆蔬菜的货摊。货摊位于村子或城镇的商业中心。今天,重要的市场不仅包括国内贸易,还包括国际贸易。市场的内容更丰富,市场的体系更健全,市场的信息量更大,市场的作用更广泛,市场的影响更大。因此,市场的重要特征是买卖双方集中在一起,确定商品的价格和买卖的数量。更一般地说,市场就是买卖双方交换商品的机制,也就是通过商品的买卖双方相互作用以确定某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的一种机制。通常,人们将这种机制称为市场机制。在任何一个市场体系中,任何商品都有它的价格。价格是同期商品的货币价值,是公平交易不同商品的条件。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生产和消费的信号。
1.市场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的领域或场所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同时,各经济行为主体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生产不同的产品,而人们对商品的消费需求,具有不同的欲望和不同的选择。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商品必须通过交换才能满足不同的需要。因而,市场就必然产生使其成为交换各种商品的必不可少的领域或场所。
2.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全部交换关系的总和
众所周知,商品生产是为满足他人的消费或投资需求而进行的。就是说,商品生产只有依赖他人才能进行,从而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市场,或者离开市场,商品生产者既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无法出售自己的产品,因而无法使自己产品的价值得到实现。所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全部经济关系都依赖市场来维系,都通过市场来体现,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关系的集结点。
3.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市场是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伴而生的,并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市场的范围、规模与完善程度。
市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原始萌芽状态的市场、不发达的市场和发达的市场三个阶段。
原始萌芽状态的市场,是市场的最初级形态,它与原始社会末期简单的偶然的交换行为相适应。其主要特征是:(1 )原始萌芽状态的市场上,其交换方式是直接的物物交换;(2)原始萌芽状态的市场, 其交换的场所不固定,具有多变性;(3)原始萌芽状态的市场, 其交易活动不经常,具有偶发性;(4)原始萌芽状态的市场, 其交易数量较小,并不是所有的消费品都通过市场来交换。
不发达的市场,是简单商品经济阶段的产物。简单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经济现象,它只是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或附属。因而,在此阶段上,商品经济不发达,与其相伴生的市场,自然也不发达。不发达的市场具有以下特征:(1 )市场主体主要是以个体手工业生产为特征的小商品生产者;(2)市场上的交换客体主要是劳动产品, 交换的目的在于换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3)市场体系不健全, 交换的地域范围也十分狭窄;(4)市场规则不统一,包括货币、规章、 法律等,在不同地区的市场上都不完全统一,甚至采用不同的度量衡;(5)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权制度的限制。
发达的市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出现的,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完善。换句话说,发达的市场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进入高度发达阶段则产生的。即完善的商品经济产生发达的市场形态。发达的市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 )市场主体是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以协作劳动为特征的自主经营的企业,它们以获取最大利润为动机,广泛依赖市场获取经济信息,并根据市场提供的信息进行生产活动,因而,它们为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2 )市场的范围空前扩大,在地域、空间、时间、内容等多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3 )市场交换对象包括所有商品,市场体系高度完善,市场法规高度健全,市场秩序空前规范;(4)市场机制的作用领域十分广泛, 市场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和市场对社会经济的资源的配置等,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4.发达的市场必然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人们从横向方面研究市场体系内部各分类市场之间存在的基础及其相互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运行不仅表现为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简单流通和交换关系,而且还表现为由货币到商品,或由商品到货币之间复杂的转换过程。因此,作为市场它必然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反映各种商品经济关系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商品经济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结果。而各分类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是适应商品经济各个阶段发展的需要才应运而生的。因此,市场的不同结构与组合状况,既决定市场体系的内部组成方式和发展程度,又必然反映市场体系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市场按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来划分,可分为市场主体结构、市场客体结构、市场空间结构和市场时间结构。
5.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
有市场就有竞争,但不同条件下的市场竞争,在程度上是不同的。因此,按市场的竞争程度,可以把市场划分为两大类: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itive Market )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干扰和控制的市场结构。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一个买者和卖者所占有市场的份额都很小,单个的买者和卖者的行为对整个市场的价格没有显著影响,他们无一例外地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所能作的只是根据市场上的价格决定自己的生产量或购买量。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产品具有同质性,买者把任何一个生产者的产品看作完全可以用另一个生产者的产品来替代。在所有的同质商品卖价相同时,消费者的购买是随机的,不具有导向性。而作为卖者,谁都不能因自己的商品具有特色而提高价格。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企业进出某个企业或行业是自由的,不存在任何社会的、法律的或资本的障碍。因此,生产要素可以随着需求的变化在不同行业间自由流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场的信息掌握充分,对市场的价格信号反应灵敏。
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结构。在现实社会中,就某种产品的市场而言,可能会接近完全竞争,但从社会整体而言,很难实现完全竞争,更一般的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主要有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市场。
市场经济的不完全竞争性和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存在,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理论根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垄断因素的存在而实施的。在中国更是如此,市场的不健全性,行业的垄断性,市场秩序的不规范性等,都在客观上决定了政府干预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是依赖市场功能的发挥而运行的。市场功能是指市场所具有的内在的稳定的属性和能力。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把市场功能比喻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这只手的指引下,商品生产者自发地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和目标,通过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价格体系的作用和人们对自身利益的无限追求,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从而不断地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
(1)价值实现功能。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 作为商品的任何产品都必须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商品只有在市场上卖出去,转化为货币,商品的内在价值才得以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种商品都只能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它的价值;它是否实现它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的价值,这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状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20页.)
(2)经济联系功能。商品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成为由众多的部门、行业、企业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这些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只能依赖市场。市场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联结生产与消费、宏观与微观、供给与需求、企业与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纽带。并将这种联结突破一国的界限,发展成为国际联系,从而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3)信息传导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最重要、 最灵敏的经济信息源,是经济信息的汇集点。在现代社会,市场信息已成为生产者,经营者乃至消费者的一种重要资源和财富。迅速掌握和很好地利用市场信息既有利于生产经营者正确认识市场形势,把握市场变幻的风向,作出科学的生产经营决策,也有利于消费者作出消费选择与决策。政府可以根据市场传导的经济信息,进行宏观调控。信息传导功能,体现在市场经济信号在经济活动中的不断传递,由此引起市场主体根据经济信号强弱及其变化趋势,不断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使其适应市场的需要。
(4)资源配置功能。市场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者, 能够按照市场的内在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来调节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表现为按照市场的内在规律实现资源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重新组合。其外在表现,就是资金、劳动力、机器设备、燃料动力、原材料、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不断地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转移与流动。就国际市场而言,市场也具有资源的国际配置功能,表现为资源的国际流动与转移。
(5)利益分配功能。经济利益是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重要原则, 也是人们经济行为的内在动力。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在追求各自的物质利益时,就形成了一个利益空间,经济利益的分配就表现为各经济主体在市场利益空间中的不同的经济地位。市场的利益分配功能是指市场通过经济杠杆(如价格、效率、汇率、工资、税率等)信号强弱的变化,达到将经济利益在各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如价格信号的变化,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收入支出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再如,税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国家占有的国民收入和企业、个人占有的国民收入比例的变化,从而起着调节国家及企业和个人之间经济利益再分配的作用。
四、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本身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虽然市场经济与特定的社会制度相结合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共同的属性是不会因社会制度不同而改变。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首先必须对市场的共同特征有统一的认识,按照哲学的观点,对客观世界只有充分认识它,才能自觉地去改造它、利用它。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一般方式,只有充分认识它的共同属性和特征,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不论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资源配置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导商品价格的变化,而价格信号的变化反映着产品及资源的稀缺程度,因此,社会资源的配置、调整与变动,都是依照市场价格的变化来进行的,即按照社会要求的方向组织资源的投入,最大效用地使用与分配资源,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
(2)企业行为自主化。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是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独立的物质利益,并完全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自己的经济利益与意志自主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拥有生产经营决策权、投资决策权、劳动人事决策权、资源配置决策权和收入分配决策权。企业行为的自主化,为市场经济增添了活力和生机。
(3)企业产权商品化。市场运行的先决条件, 是一切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土地等资源都要进入市场,实现产权商品化。只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实现产权商品化,才能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社会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目标;只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才能使企业的生存真正受制于市场的评估、约束的选择;只有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才能明确企业产权利益和市场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
(4)市场体系完善化。市场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载体, 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实现公平交易和公平竞争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前提条件。如果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企业产权商品化的程度就要受到限制,就会影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企业的行为自主化就很难实现,市场机制就难以形成一个合力,其功能也难以充分实现。只有市场体系的完善化,市场经济才能有效地运行。因此,市场体系的完善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必不可少的条件。
(5)交易关系平等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对任何人都是均等的关系。包括商品交易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参与竞争的机会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都是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平等的原则、效率的原则和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经营与交换的。各市场主体之间,不存在等级差别,都以平等的法人资格参与市场竞争,享有共同的市场环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运行充分体现了平等竞争的原则。其中,资源配置市场化、市场体系完善化为交易平等化奠定了前提条件。
(6)市场管理法制化。 市场经济依据其内在规律的要求自然运行,但这是以建立完善的市场规则、市场秩序和竞争规则为前提的。为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需要建立必要的法律制度和监督体系来规范和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实现市场管理法制化。所有参与市场经营活动的企业,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严格遵守市场规则,严格按市场秩序进入市场,严格按市场规则,从事市场活动。作为政府也不例外,在实施国家干预的过程中,也应按照国家法律、市场规律和宏观调控的目标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管理和规制,以保证市场经济在公平、公正、规范的法制基础上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既是自由、公平竞争的经济,又是有规则、有法律、有秩序的法制经济。
收稿日期:1999—06—06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价格机制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市场规律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配置效率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特征选择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