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成因初探_文化论文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成因初探_文化论文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原因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逆差论文,版权论文,原因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我国于1992年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以后,国内出版界便愈来愈重视如何使自己的图书走向世界的问题。在我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后的最初几年内,我国的图书版权输出额增长速度很快。但即使在输出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年份,我国的图书版权输出额在整个贸易输出额中所占的比例都是无法与欧美等出版业较发达的国家相比的。

在90年代中期以后的几年中,我国的图书版权输出额并没有如业内人士所预料的那样,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据中国图书版权贸易成就展组委会提供的统计数字,1993年,全国200 家出版社图书版权输出的总数是670种,此后几年逐年递减,至1996年降至谷底,总数为295种。此后略有回升,但至1999年为止,版权输出的总数(499 种)仍较处于输出高峰期的1993年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与此同时,版权引进的总数却呈明显的递增态势,由1992年的1057种,上升到1999年的4016种。这就导致国内图书版权的输出与国外图书版权的引进比例明显失调,贸易逆差逐渐增大。这成了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和中国图书走向世界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版权贸易逆差的原因何在呢?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90年代初期,无论是我国的港、澳、台地区,还是东南亚等周边国家,他们对我国大陆的情况都还比较陌生。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隔绝之后,他们需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我们的图书在体现传统的东方文化方面又具有丰厚的底蕴,在这方面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内地的出版社与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出版社开展了大量的合作出版和版权转让业务,卖出版权的图书多数都是传统文化题材的图书。但到9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业务逐渐减少。主要原因就是传统文化的东西在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市场上已基本饱和;另外,由于国内图书市场的购买力尚不足以为出版社制作在形式和价格上来说具有较高档次的图书提供必要的前提,以便使我们的图书适应境外图书市场的需要,因此我们在版权转让方面原有的优势逐渐被削弱。

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即使在90年代初我国图书版权输出额增长较快的时期,我们的图书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图书市场的也比较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东西方在文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西方国家的一般读者对东方文化了解太少,社会科学方面的图书如此,科学技术方面的书更是如此,因为就整体而言,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的出版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除了有些实力较强的大出版社外,许多出版社内部尚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图书制作的技术手段与西方发达国家也相距甚远。有些问题是纯技术方面的,有些问题则是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市场化程度不够所造成的。许多国内出版社还是把依靠教材教辅作为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一般图书是其出书品种结构或其利润结构中的点缀,所出一般图书多以获奖为目的,而这种图书的生命周期往往很短,读者面很窄,几乎很少有再版重印的可能,致使出版社在一般图书的积累方面底气不足,年年出新书,年年缺少能给出版社带来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精品书、长命书,更缺少能走出国门而被国外读者接受的图书;即使有些没有教材教辅出版权的出版社,其图书选题亦多急功近利,侧重眼前经济效益的选题多,着眼内在质量和具有市场潜力的少,其图书走出国门的机率更低。

与出版业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目前国内出版社的有效出版资源相对匮乏,图书的前期制作多由出版社组织策划或由独立的作者完成,能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则向出版社提供稿源的专业图书制作者还比较少。而国外某些设计制作精美、编辑含量较高的大型图书,如百科知识类读物、系列图画书等,大多都是由编辑制作图书的专业公司策划制作的。这种公司不参与出版经营,他们把制作出来的图书不同语言的版权卖给世界各地的出版社,通过收取版税获得利润。这种公司聚集了一大批策划、设计、绘画和摄影的专业人员,并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制作出来的图书,在质量上堪称一流。就目前我国国内图书市场的制作水平和消费水平而言,很难或者说不可能形成一般图书的大制作或规模化经营。所以,就这类图书来说,国内出版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实现与欧美国家的出版社在版权输出方面相抗衡的格局。

欧美国家的出版社已经进行了几百年的市场化运作,其图书市场的购买力大致相同而且比较稳定,消费层次也已大致固定,因此逐渐培育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版权贸易市场,无论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还是行业规范都已相当完善,因此盗版盗印、版税支付数额不实的现象很少发生。这一切都为欧美各国出版社之间版权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目前我国国内的出版社和著作权人多数都不愿意采取以版税结算的方式将两者的利益捆在一起,这体现了两者之间的互信程度还不高。著作权人担心出版社在支付版税的过程中所报图书印数有假,即使要求出版社以版税形式支付报酬,也会把图书印数的底线提得很高,致使出版社难以接受;而出版社也觉得万一某一本书市场看好,以版税制与著作权人结算自己会吃亏。总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游戏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也就是说,我们国内(著作权人与出版社之间)的版权贸易市场还没有成熟起来,或者至少可以说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起来。这也是对国内图书的版权输出不利的一个因素。

另外,语言问题也是阻碍国内图书版权输出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因为国外出版社中懂汉语的人很少,我们很难指望他们能够直接挑选并购买中国图书的版权。针对这个问题,国内的出版社虽然可以采取一些诸如出版双语版图书、给中文版图书增加外文介绍等办法加以解决,但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太理想,在短期内我们还很难彻底消除这一不利因素。

标签:;  ;  ;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逆差成因初探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