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中社会制图的思考_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地图学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图学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课程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家指导层面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只有导向性设计,缺乏实施的课程标准,下级部门难以检查落实。由此造成很多省、市至今没有出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或以地方课程形式改造或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领域划分存在问题,造成人们认识混乱。[1]二是区域常态化实施问题。地方教育行政和教研机构缺位,缺乏课程建设的宏观思路与管理;缺乏相应的教师政策、监督评价机制和专职教研员。[2]课程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实施不规范,导致各校之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很不平衡。[3]针对农村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相对缺乏。[4]三是学校实施问题。缺乏相关保障制度,课程实施中存在操作技术问题;[5]课程内容未能有机整合;[6]中西文化冲突问题;评价体系存在“程式化与复杂化”问题等。[7]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系统反思,为此笔者将注重系统设计的社会地图学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之中。

2.社会地图学开拓问题反思的新视域

社会地图学实质上是后现代主义中表陈现实、阐释社会的一个学术流派,是地图学原理在其他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它可以同时呈现一个问题的各个侧面,也是洞察这个世界时所呈现的一个崭新的层面。[8]运用社会地图学这一特性,反思上述问题就会发现:从国家层面考察“指导纲要”需要具有清晰性,下属各地实施地图的绘制才有相对明确的目标指向。在解决区域实施问题上,又需要从各省市面临的经济、文化、师生素质特征出发,来设计区域性有效推进地图,从实施组织形式、师资配备、课程开发、制度建设等方面呈现区域特色。学校实施层面则需要采取“定点放大”策略,绘制出清晰的实施路径、保障机制、操作技术等图谱。具体绘制课程实施地图时,又都可以从实施目标的“标高”、需要健全的制度种类、专职人员编制、资源库建设等要素上,分析地图圈中的“生态结构”,以绘图方式标明其中缺失的因素。这样从层次贯通和区域结构上进行系统反思,形成立体构思的认知地图,再以绘图形式予以直观表征,便于各实施群体明确各自职责,加强上下级之间、区域内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从根本上克服当前各自为政的弊端。社会地图学是从解释学探究模式中脱颖而出的一种方法论,它承认世界是被主观与客观同时建构与解释的。[9]这就为形成“成人-学生”综合的认知地图提供了新思路。根据社会地图学方法,可以绘制出成人认识世界的知识结构图,教师可以向需要相关知识点的学生阐释其意义。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相关主题、绘制探究路径,将成人的引导性预设与学生的实际理解生成有机结合起来,建构出符合师生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图。这样互动生成的课程实施引导图,既有助于破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整合的难题,又有助于化解中西文化冲突,在相互建构中生成既有国际先进性,又有本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力的新方法

1.社会地图学绘制类型

社会地图学所绘制的地图包括三种类型,即现象图形、概念图形与模拟图形。[10]现象图形,有助于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表象进行整体勾画。就中小学师生而言,更多的时候是根据师生活动体验形成的关于实践对象的表象描绘。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图形工具,包括概念、连接线上的单词,连线和单词具体说明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11]概念图形既可以用来描绘学科概念、日常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用来表达研究者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框架,实施者作出的规划和目标分解等认知活动。实际绘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地图时,通常将现象图形与概念图形结合起来,以达到情境的表象认识与理性的概念认知有机统一。模拟图形则是根据主体在前两种图形基础上形成的认知地图,借助实物构造(如沙盘)、计算机虚拟设计、现场描绘等呈现方式,将其清晰的设计思路图转化为易于他人感知、触摸的立体图形。这样的模拟图形,不仅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思形象地凸显出来,而且方便师生快捷、准确地理解实施要点,看清活动展开的路径,明确需要综合的资源及其具体的综合方法。

2.社会地图学彰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

一是强化整体性。社会地图学“不仅仅意味着各种理论观点的空间排列,而是不同社会参与者之间对话的深度敞开”。[12]用其原理来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复杂关系,排列课程实施中各相关理论发挥作用的范围,绘制出协调各因素关系的实施地图。这样的指导图,有助于化解不同部门之间的矛盾,协调好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与获得情感体验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提高课程实施效益。二是增强实践性。社会地图学有助于“研究者呈现与揭示社会环境中人、事物及理解的位置与相互关系的直接的与实际的答案。”[13]这就要求师生绘制的指导地图,能准确地反映出各相关因素的实际位置和相互作用关系,以形象的方式逼真地再现师生生活图景,从而增强了指导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注重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图虽然是封闭的,但师生结合自身实际怎样选择前进的道路是开放的,可以说是预设的引导与师生主动作用开放生成的结果。四是促进符合实际的生成性。“社会地图学的解释跨越了物欲世界相互作用的场所,避免乌托邦式的现代理想主义者的整体性”。[14]这种绘制和解释方法,既有助于师生超越眼前利益和经验局限,在吸收上级指导地图中形成开放性交流;又有助于师生根据中国文化环境,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上级指导蓝图的规划,生成符合实际的具体导航图,从而根除了乌托邦式的“西洋化”目标追求。在师生按图索骥过程中,因条件和需求的变化,具体的实践活动更是临场生成的。五是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性。社会地图学分析方法可以为师生提供选择活动的路径,提示其沿途需要注意的事项、可供利用的资源等,相当于专业向导的作用。有了这样的向导指路,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针对师生对活动的目标和过程、可能遇到的挫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更好地发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通过对社会地图学的巧妙应用,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拓宽理论基础,容易看见和呈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同时具有的多样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其以视觉勾绘的直观方法,可以提供给实施群体一种借鉴和批判性反思,让“综合”中存在的各种复杂关系、潜藏的概念或相关事物变得形象可见,把抽象的指导变得具体可感,条理清晰。正是基于这些优越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和指导中,我国已有大量研究者和教师早已自觉地运用社会地图学分析方法,形成了诸如区域实施地图、主题地图等探索性成果。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地图构建

社会地图学有宏观与微观两种绘制方式,[15]就我国教育行政结构和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体看,宏观地图包括国家制定整体规划和区域组织实施图,微观地图则是学校规划图和班级生成的操作性地图。

1.宏观指导地图构建

第一,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纲要图的构建。国家规划纲要旨在透过现象看到实施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形成的多是概念性认知地图,多以表格形式呈现。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总则)》为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则只是对各学段实施领域和总体目标等进行大方向的规定,没有形成分年级的目标和具有操作性的评价体系。根据美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主要是从整体上分年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做出规定,明确实施的操作标准和路径。我国台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综合了日美等国的做法,为我们完善和细化指导纲要提供了借鉴。该纲要以图表方式绘制,第一部分阐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第二部分落实课程理念的学习领域内涵架构(见图1)。第三部分课程目标,在“核心素养”下分年级制定出具体的能力指标。第四部分点明实施要点。从核心素养、教材编选原则、教学原则、评量和师资安排原则五个方面,阐述落实本学习领域理念与目标的要领。[16]就我国大陆的情况看,还需补充以下内容。一是明确教研员队伍建设地图,从专业、学历、技能等级上制订出明确标准和配备数量;二是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教师编制、职称评定,以及专兼职教师培训制度、工作量计算、考核评价指标图;三是明确实施过程督导与结果评价监控程序图。

第二,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地图构建。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重在大面积实施,需要联合相关力量组成有效的实施整体图。因此,主要是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在勾画出现象图形基础上提炼出概念图形,并根据理想与现实结合的可能性,构建起符合区域价值追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实施图。一是绘制出组织人员配置图。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首长牵头成立区域实施领导小组,绘制出专兼职教研员分片包干责任划分图,明确专兼职教师在实施中所肩负的责任。二是绘制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制度保障体系图,明确本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制度、实施规划、实施方案等。三是立足区域本土文化,绘制出展开主题活动的地图。如浙江省嵊州市以人口、越剧、围棋和艺术四大特色教育为主题,彰显了区域性活动课程建设的特色。[17]四是绘制出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联动实施图。如:中心带动、城乡联动、学校自动、学生互动的四轮驱动示意图(见图2)。[18]最后,绘制出适合本区域实际的评价监控图。一方面,将国家图表中各个领域和年级划分的标准细化到易于操作的水平;另一方面,根据区域实施需要增删相应的指标体系。

图2 区域实施“四轮驱动示意图”

2.微观指导地图构建

第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划图的绘制。学校在国家和区域实施图指引下,结合本校实际,生成易于师生理解的学校常态化实施规划图。一是资源配置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绘制出可以利用的资源领域地图。二是“常态化”实施中的课时制度、奖励机制、专业教师职称评审等政策支持图系。三是县区教研室、学校教科室、各学科教研组的引领联动图,清晰地标明各自需要完成的任务。四是绘制各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图,标明各学科教师职责和综合协调方式。五是确定学校课程开发目标。先确定教育目标的来源,即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生态发展中选取一般目标;然后以教育理念和学习心理学作为两个“筛子”,对原来选出的一般目标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具体的课程目标。[19]最后,分年级绘制出活动课程图表。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根据各年级学生发展需要,综合设计出符合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

第二,班级实施地图构建及其生成性。社会地图学为我们“提供了对于社会环境更深入的理解并给予所有人进入对话的机会”,[20]这就为师生协商生成富有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图提供了依据。如果说国家和区域实施地图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阶段予以设计,那么班级师生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各级地图指引的资源和路径,生成适合自身兴趣的活动实施方案,则是更具个性和操作性的图案。总结十年来的成功经验,班级实施地图绘制的第一步:绘制主题网络图。根据学校编制的课程内容体系,师生一起讨论确定好学年主题,再将其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小主题,并建构成主题网络图。如有师生针对三年级“从学校节日活动看世界”中小主题“中国的节日”,讨论生成了系统的节日主题网络图(见图3)。[21]第二步,确定研究问题。在主题网络图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筛选、归纳和整理,并填写问题卡片。第三步,问题探究阶段。一是在研究计划的制定中,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进一步深化问题的认识,设计好研究方法和时间分配,确定好研究地点和小组成员分工等,并以表格、绘图等方式加以呈现。二是在小组制订计划之后,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让学生根据计划绘制出指导自己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图,以引领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图3 中国节日主题网络图

社会地图学的引入,可以使指导方式从语言和文本转变到绘图上,而且让整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路更清晰,给学校教师提供按图索骥的导向,让宏观指导与微观选择完美结合,逐层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精神。但社会地图学只是一种分析策略与研究工具,它所呈现的多元综合立体实施图景及其所揭示的复杂关系,仍需借助丰富的经验资料和相关的语言、文字诠释,“才能转向复杂多元的现象背后,洞见诸多教育事实的真相。”[22]

标签:;  ;  ;  

综合实践活动中社会制图的思考_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