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课堂教学艺术琐论论文_李勇

语言课堂教学艺术琐论论文_李勇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邱家镇初级中学 63645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么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兴趣有关系。”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课入门的向导。近年来,我教语文课时因文、因时、因对象潜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美的意境,唤起学生的无限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求学”的欲望,多次实践,颇有收获。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新课的艺术

众所周知,《春》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就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首先鼓励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有关“春”的名言名句,大家自告奋勇地做了各具特色的回答:宋代诗人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中描写了春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唐代贺知章的《咏柳》一诗中对春风作了经典性概括——“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描写春雨的佳句;唐代诗人韩愈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描写春草……通过类似的联想性复习,唤起了学生对春天的无比渴望。其次,我因势利导地点拨道:“一年一度的春天绚丽多彩,曾引得古往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泼墨挥毫,那本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看作者笔下春水、春风、春雨和春草是否更加吸人眼球呢?”学生的脸上都绽开了笑容,都情不自禁地诵读起全文。

二、引用千古名言创设学习情境

博大神州,巍巍中华,涌现出多少诗人、词人,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设计导语时,我常常精心挑选与课文有关的佳句诗篇,像古代文人写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一样,不直说要学的课文,而是吟咏选来的有关诗文,通过比兴,自然引出要学的课文。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我设计的导语:“记得唐代诗人孟郊有《游子吟》,诗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代吟咏慈母情、慈父情的名篇佳句可谓多矣!今人吟咏慈父情、慈母情的诗篇也屡见不鲜,然而最称得上情真意浓、催人泪下的,当为朱自清那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的《背影》。”孟郊的《游子吟》流传千载,久诵不衰,而《背影》还高人一等,学生由于由“惊”到“喜”,从感情上引起对课文的兴趣。

三、复述课文,有声有色

初中学生,特别是七、八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一听到是故事马上兴趣来了,学习也变主动了,因此我在教《丑小鸭》、《伤仲永》、《皇帝的新装》、《愚公移山》这类童话和民间故事时,就采用讲故事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帮助学生扫清文字上的障碍,理清文章段落,然后按复述课文的要求让学生分组分别认领任务,做到人人有“任务”,课后分头准备,让学生根据任务抓重点反复读课文,尽量可自己制定简明复述提纲。第二课时,根据分配的“任务”,让学生自告奋勇地上台复述课文内容,对复述得好的报以热烈的掌声以鼓励。对于复述有胆怯心理的学生,也不歧视,照样以掌声鼓励他讲下去,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大家比着讲、争着讲。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语文课上时间有限,讲的同学不多,但可利用班会、课外活动,分组让更多的同学复述故事内容,这样可调动大多数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四、竞争引进课堂,学习你追我赶

竞赛式讨论,是一种根据青少年好胜,竞争的“开放期”心理,引进竞争机制来组织讨论,解决某些主要问题,达到教学目标的方式。运用这种方式,首先,教师要善于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表达见解要有自由意识,参与讨论要有自强意识,保持勇气要有竞技状态。第二要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课堂讨论的气氛,灵活变换竞赛形式:1.个人竞赛,即从能否参与讨论、讨论的结果的正确性和创造性、发言的敏捷性和流畅性等角度进行激励,在学生个体之间造成一种相互竞争的心理,活跃讨论气氛。2.团体竞赛,主要从参与讨论者的覆盖面和气氛,讨论问题的正确性和创造性角度,在班级小组之间、同桌之间形成竞争,从而提高讨论效率。

五、朗读的艺术魅力

朗读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受到艺术感染,在感染力的作用下,很自然地和作品发生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任何一篇好作品,字里行间都注满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所反映的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人们对各种事物形象感受不同,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人们的形象感受基本上可归为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觉、触觉感受。例如,我们读朱自清的《春》眼前就会浮现出春的图画;分析杨朔的《荔枝蜜》会嗅到荔枝的喷香,尝到荔枝蜜的甘甜。总之,当我们借助语言的表达作用获得某种感受后,必然会引起感情上的变化,从感受到感情这是一个连锁反应,这时具有了强烈的鲜明而深刻的朗读要求,从而获得理想的朗读效果。

把感受引向深入,也就是引向感情。如在朗读《春》这篇散文时,扣住一个“盼”字,抓住了文中描绘的五幅画面,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读出了春的气息、春的希望,同时感染着我们向前进!

凡此种种,都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影响到学习效果。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则学习越有信心,也越感到学习快乐,从而“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

论文作者:李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  ;  ;  ;  ;  ;  ;  ;  

语言课堂教学艺术琐论论文_李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