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论文_李静

(纳溪区中医医院 四川 泸州 646300)

【摘要】 目的: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强急诊护理路径对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观察组(急诊护理路径),对比抢救效率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各项急救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患者加强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可有效提升急救效率。

【关键词】 急性心梗;急诊护理路径;抢救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309-02

Emergency care path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rescue effect Li jing, a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ichuan luzhou 646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h to strengthen the emergency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to the rescue effect. Methods Select 6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usual care) and observation group (emergency care path) and compare the rescue efficiency. Results All the emergency tim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rescue emergency care path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mergency.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Emergency care path;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急性心肌梗死会受到患者生理基础影响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影响,患者可能由于斑块破裂而引发血栓,造成心肌缺血。急性心梗病情会迅速发展且存在较高的死亡率,因此需及时救治[1]。但由于我院基础设施影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采用院前急救及转运方式治疗,要求在急救护理操作中加强干预,提升抢救有效性。本文采用对比方式研究了急救护理路径的实施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33例。对照组中男患18例,女患15例;年龄在43~61岁之间,平均年龄(50.7±4.1)岁。观察组中男患17例,女患16例;年龄在44~63岁之间,平均年龄(52.3±3.7)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实施前期急救,为后期治疗及转院作好准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护理人员根据急性心梗程度、发病原因实施病情检查及各项急救操作。观察组采用护理路径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2.1成立急救小组 医院应成立急救护理小组,小组内包含主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多名护理人员[2]。

1.2.2完善反应机制 在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中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护理人员在救治过程中与患者家属实时联系,询问患者发病原因以及在发病前是否存在胸痛、发热、身体乏力等不适感,判断是否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兆[3]。

1.2.3做好急救准备 护理人员应准备好急救的药品以及各项急救操作的设备,避免由于设备因素或药品准备不齐全影响到抢救效果。

1.2.4加强观察 观察患者神志状况及瞳孔变化情况,初步判断患者疾病危急程度,监测心电图。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根据心电图及临床表现判断是否给予气管切开[4]。在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立即给予患者吸氧,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可令其含服硝酸甘油,控制梗死面积,缓解胸痛程度。在现场急救中首先应确保患者在地上平卧,在1~2分钟内给予吸氧,对于严重心律失常或伴有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吸氧上应采用高浓度面罩,氧流量每分钟控制在2~5升左右。持续3分钟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及血压,在10分钟内完成患者血液标本的采集以及心电图的监测。若硝酸甘油无法缓解患者症状,可采用静脉滴注方式将硝酸甘油注入患者体内,同时给予抗凝治疗,避免心律失常程度加重。对于存在栓塞或血栓的患者,应帮助其活动下肢并观察其下肢皮肤肿胀情况及呼吸状况,预防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工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以t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急救效率

统计两组在不同护理管理下急救效率情况,包含出诊反应时间、心电图时间、急救总耗时与急诊至转院时间四项。结果显示,实施了护理路径的观察组各项用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 急救效率对比表

3.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采用了急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在各项救治时间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急诊路径护理干预下患者能够得到更快速的急救,从而提升急救效率。在成功率方面,观察组的急救成功率以及转运成功率均明显偏高,进一步证实了急诊护理路径的价值。

急诊流程的优化重点在于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操作进行正确的梳理与改进,在以提升护理效率为基础的前提上持续性的改善护理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护理操作,争取有效治疗时机,为患者的转运安全性与成功性提供基础。急诊护理路径的实施需要急救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密切配合,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储备、各项急救操作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总之,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以及急救效率的优化,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琼涛,彭清臻.87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01(09):31-32+38.

[2]廖湘斌.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和转运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2,15(14):3191-3192.

[3]宋杏婷.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临床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03(11):72-73.

[4]黄秋利.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14,05(16):103-105.

论文作者:李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31

标签:;  ;  ;  ;  ;  ;  ;  ;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论文_李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