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是现阶段我国比较稀缺的专业人才,也是中职院校重点培养的专业人才。但是中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真正的发挥该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进行了介绍,其次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我国给予职业教育大力支持,但是总体上讲,职业院校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办学规模比较小、办学机制有待加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是中高职院校重点专业,为了培养出优秀的该专业人才,中职院校尝试着应用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比较好。
1、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
1.1对口招生模式
对口招生模式中包括独立模式和“3+2”模式(或“2+3” 模式)。独立模式是各省份根据自身情况面向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招生,考生根据自身分数和意愿填报升学志愿,这类学生我们称之为三校生。各中、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没有沟通和交流,完全是独立的。这就存在最大的问题:中高职院校相同专业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设置重复或者断档,使得高职预期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3+2”模式(或“2+3”模式)是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由中职学校招生,完成前三(二)年的教学任务,然后按这三(二)年的学业成绩以及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完成后二(三)年的学习任务,经考试合格后,颁发高职毕业文凭。“3+2”模式(或“2+3”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实现了一体化,两所院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办学,实现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中高职教育共同发展。
1.2五年一贯制模式
五年一贯制模式,又称“初中起点高职教育”,学生通过中考进入高职院校系统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经过三年的中职教育,考试合格后,可以直接进入高职阶段学习,进行一贯制培养。五年一贯制在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上更加系统化,教学过程更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学生需在同一所院校完成一贯制培养,学制较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2、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开发
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便能够为现代化的企业提供一流的职业技工型专业人才。为了能够实现上述目标,职业教育研究者对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发认为,将中职与高职有效的衔接起来进行人才培养,效果会更加突出。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化所学专业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信,同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此,笔者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业为例,相信的介绍中高职卸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2.1明确各个阶段培养目标
因为我国中职与高职教育,尽管都是职业教育,但是两者层次区别比较大,一直以来,两者都独自行驶自己的权利,因此各自的培养目标并不相同,难以进行互补。我国针对职业教育,已经出台了相应的规划条例,这其中对中职与高职培养目标分别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技能人才,服务于农业、工业等产业;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具备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综合能力强。基于此,笔者认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221”,即中职2年,高职2年,如果中职学生没有深入高职,实习1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中职学习时期,学生主要学习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能力,同时安排职业规划课程,以便学生能够对自己未来作出正确的选择,当学生学习完中职课程之后,可以择优录取直接进入到高职院校,如果中职学生选择就业,中职院校会依据该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安排实习单位,实习期为1年,这其中表现突出,则可以毕业,自由选择职业;而进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则需要继续学习,时间为2年,学习的内容更加的深奥。这样的培养模式对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不仅就业几率更大,也拥有了再学习的机会。
2.2市场企业需求分析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衔接是否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是看中高职课程体系是否有效的衔接上,而课程体系衔接则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市场企业需求。为此,在进行衔接之前,开设该专业的职业院校必须进行市场企业需求分析,以便对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直接就业、发展就业岗位以及所从事的岗位变化等,都要作出详细的分析,以此保证该培养模式下的该专业学生都能够顺利就业。
2.3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现阶段,我国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一定的缺陷,比如开设的课程多有重复;文化基础课未能进行很少良好衔接;专业技能课未能进行良好的衔接。这就导致此种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出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生的时间,错过了学生最佳的就业时机。对此,中高职院校做好课程体系的衔接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在中职教育一年级时期,学校应该安排一些基础性的课程,比如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工程数学等,同时安排一些文化课,为高职学习打下良好的文化课基础;二年级可以加深难度,开设结构分析计算、水利计算机方法、建筑建材监测等相关课程,同时安排文化与职业规划课程。如果中职学生决定就业,则学校安排校外实习。对于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一年级要学习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施工管理、设计等课程,可以适当的减少文化课的课节,但是不能不安排,二年级则应该学习更加深入的内容,比如水生态保护、水土保持等课程。整个课程体系既没有重复内容,而且难度递增,对培养综合性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有一定的帮助。
2.4制定课程标准
为了使中高职衔接达到较好效果,中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专家、中职学校的骨干教师、高校的教育专家与高职该专业的骨干教师,根据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需求,并按照相关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专业课程标准。
2.5学生评价管理体系
学生在中高职两阶段全程实习学分制管理。理论课教学每 16 学时1 学分;实习实训每周1 学分。另外,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还设创新创业学分,包括获得的行业证书、参加社会实践、技能大赛、发表论文、生产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所获得的学分,以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学分可以顶替部分选修课。
3、结语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不但可以满足中职学生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技能的需求,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培养更多高技能型人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高职生源的问题,并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 教育功能和优势。因此,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做好有效的衔接,才能真正达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凡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3)
[2]毕守一.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3]陈蕾,周晓康,李建民,赵常学.示范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4]张忠海.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面向区域经济 探寻高职内涵建设新方向[J].教育与职业.2011(10)
课题编号:ZJC1214032 课题类别:省教育厅规划课题
论文作者:赵淑梅,方林华 李纲 赵宏宇 教彩云 鞠丽秀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高职论文; 学生论文; 中职论文; 专业论文; 水利水电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