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麻醉科 湖南 423000
【摘 要】目的:探讨全麻术后处于复苏期选择吸痰时机对提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7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择期手术的患者共172例,根据PRST计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分,按照评分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0~1分(麻醉适当偏深)54例,B组为2~4分(适当偏浅)62例,C组为5~8分(适当过浅)56例。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T1)、麻醉恢复室(T2)、拔管时(T3)、拔管10min(T4)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组别各个时间点的HR、MAP、SpO2差异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和组别具有交互作用,说明不同组别间HR、MAP、SpO2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1~T2时间点三组患者的HR、MAP、SpO2对比无差异(P>0.05),T3~T4时间点各组两两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插管患者复苏期在麻醉适当偏浅时进行吸痰,对改善患者的SpO2及复苏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全麻;手术后;麻醉复苏期;吸痰时机
临床手术开展过程中,气道管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安全性的重要前提[1]。在患者进行手术后,因麻醉深度逐渐变浅,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严重时可导致喉痉挛及支气管痉挛的发生,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吸痰是将气管、口腔等部位内分泌物吸出,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常的手段[2]。因此选择合适的吸痰时机既能提高患者的苏醒时间及苏醒质量,对保证患者的呼吸通常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7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择期手术的患者,观察不同麻醉深度下吸痰时间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7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择期手术的患者共172例,采用PRST计分系统[3]对患者进行评分,按照评分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0~1分(麻醉适当偏深),B组为2~4分(适当偏浅),C组为5~8分(适当过浅)。纳入标准:(1)年龄18~70岁;(2)ASA I~II级;(3)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具有麻醉禁忌症患者;(2)合并精神疾病患者;(3)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A组54例,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58.74±5.41)岁,手术时间(189.01±59.42)h;B组62例,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59.01±5.18)岁,手术时间(188.89±58.43)h;C组56例,男29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58.94±5.04)岁,手术时间(188.49±57.07)h;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的情况对比无差异。
1.2方法(1)麻醉方法: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 0.05~0.075mg/kg,维库溴铵0.1~0.012mg/kg静脉注射,快速气管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手术结束后将患者送入麻醉恢复室。(2)吸痰方法:护理人员连接呼吸机,潮气量(Tidal volume,TV)为8~10ml/kg,呼吸频率为12次/min,氧流量1~3L/min。吸痰前予以患者纯氧呼吸1min,断开呼吸机和麻醉气管插管连接处,在无负压情况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插管,吸痰管插入深入较气管导管长1~2cm,吸痰负压为200mmHg,吸痰时间<15s,护理人员咋爱患者意识清醒后具有拔管条件时,一名护理人员辅助呼吸拔管,另一名护理人员清除口腔异物,给予患者面罩吸氧。
1.3观察指标 观察麻醉前(T1)、麻醉恢复室(T2)、拔管时(T3)、拔管10min(T4)各时间点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氧饱和度(SpO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治疗采用例数(百分比)显示,进行卡方(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组别各个时间点的HR(F时间点=4.974,P=0.000)、MAP(F时间点=163.751,P=0.000)、SpO2(F时间点=2.251,P=0.000)差异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和组别具有交互作用,说明不同组别间HR(F时间点*组别=9.666,P=0.000)、MAP(F时间点*组别=25.317,P=0.000)、SpO2(F时间点*组别=7.005,P=0.001)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1~T2时间点三组患者的HR、MAP、SpO2对比无差异(P>0.05),T3~T4时间点各组两两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全麻拔管因麻醉变浅、鼻炎及气管内吸引、伤口疼痛等原因可引起患者咳嗽或呛咳,加重了胸内压、血压和颅内压等升高及心率加快。麻醉深度检测仪是目前临床中常见检测麻醉深度的方法,但目前临沧中仍以患者的体征作为判断深度的标准。国外研究表明麻醉过深和患者的远期死亡率有一定的联系[4-5]。麻醉恢复室是手术后监护患者生命体征的地方,针对麻醉苏醒时的风险,具有明显降低作用,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及效果。全麻复苏期间是麻醉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及时有效的判断患者的麻醉去情况,实时的进行护理工作,进行吸痰处理对减少患者的肺部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根据PRST计分系统将患者分为三组,患者在T1和T2时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在T3和T4时期三组患者的HR、MAP、SpO2进行两两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针对麻醉适当偏浅的复苏期全麻患者,在拔管时或拔管前进行吸痰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增强了患者术后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不同麻醉深度的全麻插管患者在复苏期根据PRST评分判定患者所处的麻醉状态,掌握吸痰时期,能有效的减少对患者的刺激,提高术后安全性,改善血流动力学。
参考文献:
[1] 陈红霞,马志成.医院麻醉医师吸痰操作的规范性评估及干预对策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7):193-194.
[2] 欧阳娟,林乐迎,叶华,等.探讨全麻术后气管拔管期间不吸痰的优点[J].考试周刊,2015,(77):195-195.
[3] 朱明,黄延辉,顾洪斌,等.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对急性阑尾炎患儿应激反应及麻醉复苏的影响[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6):462-465
[4] Lindholm ML,Tr?ff S,Granath F,et al.Mortality within 2 yearsafter surgery in relation to low intraoperative bispectral indexvalues and preexisting malignant disease[J].Anesth Analg,2009,108(2):508-512.
[5] Kertai MD,Palanca BJ,Pal N,et al.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duration of bispectral index below 45,patient risk factors,andintermediate-term mortality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in the B-Unaware trial[J].Anesthesiology,2011,114(3):545-556.
论文作者:李红枚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3
标签: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全麻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组别论文; 方差论文; 三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