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罗从企业家到社会企业家_保罗论文

周保罗从企业家到社会企业家_保罗论文

周保罗从企业家到社会企业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保罗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前,一个身家1.5亿美元的年轻人,找到周保罗(Paul C.Chou),向他咨询该怎么用这笔钱。周保罗告诉他:“给你的太太预留5000万美元,给你的三个孩子每人预留1000万美元,其余的7000万,你看看自己想要多少——2000万的话,那么剩下的5000万就可以成立你的基金会,做回馈社会的事情。”这位年轻人并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到2001年的时候,他的资产只剩下了5000万。“好可惜!”说起这事,JA中国(Junior Achievement China)董事长兼总裁周保罗连连摇头。

人生三件事

“对我来讲,人生就是三件事情,一是如何学习,第二是多赚钱、多存钱、多捐钱,第三就是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周保罗,自小就从家道的变故中知道了一个道理——财富可以来,也可以去。他的两位祖父都曾是清朝皇帝12年甄选一次入国子监读书的拔贡,曾经门庭显赫,直到辛亥革命后家道开始中落,随后又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内战。小时候,周保罗几乎天天看到比他们更穷的亲友前来求助,父母却依然解囊相助,这让周保罗明白“你应该学会帮助别人”。等到周保罗自己做了父亲,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给他们三块钱,一块钱自己花,另外一块钱一定要花给他(她)的朋友,剩下一块钱一定要捐给别人。

周保罗后来随父母移民美国,他的父亲这一辈证明了华裔在美国可以成为杰出的研究员,美国教育界开始认可华人学生的表现。到了周保罗这一代,华人企业家陆续崛起。周保罗曾经担任贝尔实验室韩国区的主管,后来在美国创立了Performance Awareness Corporation(PAC),在计算机程序加载和减压的软件技术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PAC被收购后,他再次创业,创立了Performance Wireless公司,与美国爱立信公司合作开发汽车无线及卫星定位通信技术。

“那段创业经历让我了解我是谁,更为清楚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这让我变得成熟。我也知道只有一个团队才能成就一项伟大的工作,同时建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一个百年老店的建立需要有一个可持续的系统,创始人可以随时离去。”可能有感于祖父和父亲都在50多岁就去世了,周保罗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活在未来”的周保罗凡事都有规划,他希望自己30多岁能做好自己的事业,40多岁就可以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我们都会经历中年危机,身体逐渐老去,你要开始准备你的后半生。我觉得自己的事业达到最高峰了,就开始想下一个阶段应该怎么活。”

社会企业家的转型

基金会的历史在美国由来已久,比如在20世纪早期建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在过去的20多年来,美国基金会的做法开始出现转型,以前常常是将钱捐出来,交给别人去打理。但如今,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不仅将钱捐出来,而且自己亲身投入到基金会的运营中,以自己以往的经营智慧来管理基金会。由此,从企业家转身成为“社会企业家”,比如比尔·盖茨从微软退身,专心经营名下的基金会。

周保罗也经历了同样的“转型”,他为之做了多年的准备:除了准备自己的钱以外——他认为做公益也存在风险,所以先期最好还是拿自己的钱去“冒险”;同时,他也在寻找做公益事业的对象,“做任何公益,都应该有一个对象。”

“我觉得在美国的亚裔是非常值得投资栽培的,因为他们代表了一个新的文明,这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情。第二,我也希望亚裔能够对美国社会有所回馈。在这方面我们比较落后,我们有移民的心态——不安全的心态和许多复杂的心态。我们光赚钱,但是对社会的回馈并没有希望的那么好。因此亚裔还是被美国人认为是外国人。我鼓励我们亚裔不要做一个吃孙、喝孙、不谢孙的人,那是很羞耻的一件事情。在这点上,犹太人就很值得我们效仿,他们通过对社会的回馈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正是出于这样的感悟,1997年,周保罗在美国成立了非营利组织——周氏家庭基金会,旨在发展美籍亚裔人的领导力,鼓励美籍亚裔人回馈社会。

周氏家庭基金会每年在艺术、音乐、工程、商业、哲学、宗教七个领域中选择30个学有专长的亚裔,与他们进行对话,帮助他们成长。“我们的责任就是让他们了解自我,‘做自己’是领导力最重要的核心。成功就是把自我能够活出来,因此每一个人都能够成功。”

每一年,周保罗都会郑重其事地参加周氏家庭基金会的一项低调的“盛事”。他将许多亚裔企业家邀请在一起开会,代表各自的企业或基金会相互谈论公益事业的话题。在这个会上,与会者遵循三项要点:第一,绝对不问其他人要钱;第二,建立关系;第三,相互学习。学习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如何管理资产、如何最好地把钱花出去。如果发现两者有共同的“帮助对象”,就可以来探讨如何相互合作。

“我们中国人总是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喜欢拼命地读书,读完了就出来做,因此现在的企业家讲话、谈吐、思想都很相像,很少有人能够有自信地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这也是因为缺乏那种开放式的、把自我能够安全地表达出来的环境,这正是我非常希望能够创造的一个安全的空间。”无论在周保罗组织的会议上,还是在其领导的组织里,总是能感受到这样的鼓励相互学习的浓郁气氛。

非营利组织经营之道

早上,在去办公室的路上,周保罗在一个小摊上花了三块钱买一份早饭——一个烧卖、一个茶叶蛋、一份豆浆。周保罗一边看着小摊老板忙碌张罗,一边暗暗地赞许:“这个老板是个企业家,我也是个企业家。三块钱,这些人让中国伟大,因为这些人创造了社会价值。而“5·12”地震的时候,正是这些人慷慨解囊。我很幸运有这样一个中国人的核心价值。”

早在1983年,还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周保罗回到了祖国,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并由此产生了将来为中国做些事情的念头。直到1993年,周保罗寻找到了JA。另一种“创业激情”被激发了,他要把JA带到中国。JA(Junior Achievement)是1919年在美国成立的全世界最大、发展最快的非营利教育组织。JA有很多经济和商业教育之类的课程,它鼓励有爱心的企业志愿者与学生分享他们实际工作的经历和取得成功的经验。“创业初期”,周保罗及他的企业成为JA中国唯一的资金来源,支持它从1993年到2001年的“开拓活动”。2001年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支持JA中国。如今,JA中国提供的课程已使60多万中国学生受益。

周保罗将之前在企业实践中磨炼出来的管理之道同样运用在了非营利组织之中,JA中国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坚持言行一致,与各个合作企业进行深入“磨合”,建立起关系网络与声誉。

经历过两种“创业生涯”的周保罗,在对比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这两者的运营时说道:“后者远远难过前者,因为企业是由市场管制的,做不好就会被市场淘汰,而非营利组织并没有市场来管理。而且,一个企业家做一个基金会,这完全是他自我价值观的表达。如果他的价值观并不是那么卓越的话,那就可能会让他名誉扫地。所以,我一直呼吁中国的企业家一定要花最高的薪水来聘请职业经理人做公益事业,而不是请自己企业内部的一个人或自己的亲戚去管理。”

标签:;  

周保罗从企业家到社会企业家_保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