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圈理论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于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的考察论文

文化圈理论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基于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的考察

孟峰年1,李颖侠2,温 兵1,王宏伟1

( 1.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 以文化圈理论为逻辑起点,在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圈类型梳理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甘肃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分类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非遗名录中“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民俗”4大类中的部分项目内容;根据已有的相关文献,结合该区域沿线历史、文化、地域等特征,将其分为12个类别.并提出了编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设立专门的体育非遗保护职能管理机构、创新沿线体育非遗要素的生产性活态保护思路、建立体育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保护的多元途径.

关键词: 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甘肃段;内涵;分类;保护

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在甘肃境内留下了丰富的物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丝绸之路历史的角度和沿线非遗存在形态来看,是多个民族、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的历史文化产物,是各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的具体反映,它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1].作为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各民族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集中反映了该区域历史人文、社会政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在当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大背景下,保护沿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凸显体育文化软实力效应意义重大.然而,对于丝绸之路这一典型的文化遗产廊道来看,赋存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种类繁杂,点多面广,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存在随意性和模糊性,导致保护对象泛化,失去保护的意义.作为多民族、多文化共存混杂的区域,所有的文化在不同区域形成特殊的历史性关联;从共时性来看,文化的传播性越广,相互的影响力就越大,保护的价值也就越大.因此,借鉴西方文化圈的理论与方法为解决当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我想想是怎么写的。丁小强靠边停下车。你能不能看着我?傻瓜,你哭什么?没哭眼睛红着?酒还没醒啊?有没有人夸你酒后更明艳动人?

1 文化圈理论

文化圈(cultural circle)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用来描述文化分布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作为文化传播论开创期的原创理论而提出,认为把民族文化发生上的历史关联在一定地区具有的普遍性现象,命名为“文化圈”[2].而后由格雷布纳(F.Grabna)和弗罗贝纽斯(L.Frobenius)把它应用到民族学或民俗学研究中去,但他们更多注重物质文化.直到20世纪40年代奥地利的W.施密特对文化圈概念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文化圈论”,认为文化圈它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宗教等精神文化,是指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各种文化特质构成的有机体[3].文化圈的确认要符合一定的标准.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是确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有机关联及其体系的有效方法[2].从方法上来讲,用数量标准和性质标准来确认文化圈的先决条件是两个地区的文化具有相关性.“数量标准”就是对不同地区相类似的文化要素数量的多少作出认定,但并不是将单纯的不相关文化要素的叠加,而是依据形态标准的相关性确认数量;“性质标准”就是对有相关性的若干文化成分在其文化范畴和文化内容的含义上作出认定.

2 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圈概述

图1 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赋存的文化圈示意图
Fig.1 Culture circle in Gansu section along the Silk Road

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有汉、回、藏、蒙古、东乡、裕固、保安、土、满、撒拉、哈萨克等10余个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由于民族迁徙、利益争端、以及与异民族的交往与渗透,各民族文化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事象.从丝绸之路文化空间布局来考察,它至少是由10多个或更多一些群体的独立文化圈交织而成,每个民族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圈,共同构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多元一体的大文化圈.在产业形态中分为农耕、牧业、畜牧业三大传统产业文化圈,各民族文化圈分属其中,在各民族文化圈中又同时夹杂着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和本土宗教文化三个信仰文化圈(如图1).

从弥补养老金亏空方面看,有人认为推迟退休年龄可以弥补养老金缺口,但是也有人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养老金缺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如果一个职工提前5年退休,基本养老金按照每月450元计算,需要多支付基本养老金2.7万元,而且退休之后是不需要再缴7000元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养老保险金差额3.4万元。这只是一个提前退休的人所带来的影响,而我国超过4亿的城镇就业人口中又有多少提前退休的人呢,由于他们的提前退休所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当然,这样的分类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该区域在历史发展中多次的民族迁徙、移民、战争以及中外民族融合等,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多元共存,同时也形成文化圈的变迁,导致多民族杂居的混合文化圈,呈现该区域文化圈事象繁杂,形态多样.对于个别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既归属于农耕文化圈,又归属于牧业文化圈.因此,本文是基于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多民族、多文化混杂区域的考察,对该区域体育非遗保护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根据表2各路拳法的应用情况统计可知:1)冲拳和贯拳在比赛中使用的频数较多,这也是诸多选手习惯操作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拳法技术,对于抄拳和鞭拳的应用情况则相对较低,并且冲拳和贯拳的使用率占到拳法应用总数的90%以上;2)对于各路拳法每局应用的数量来看,冲拳占据明显优势,然而出拳成功率却较低,可见冲拳和贯拳战术上属于虚招,有利于配合其他技术动作的应用和战略战术上的制衡;3)在各路拳法使用成功率上,鞭拳和抄拳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可见这两路拳法技术适合比赛中的关键制胜环节,对于战胜对手取得比赛胜利有着决定性意义[8]。

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因此,在进行保护的实际操作层面就需要多部门协作配合的运行机制,应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牵头管理,吸纳科研院所、学术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形成专家智囊团合力,建立科学、规范、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开展实效性的保护工作.

在我国现行的非遗名录和法规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0大类,在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并没有把体育作为专属类别分列进去,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对第六项“杂技与竞技”修正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从表面上看似乎明确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问题,但实际上并未涵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范畴和内涵属性.因为“体育”一词是个舶来品,它是以肢体活动为主的身体运动和教育过程,以养生、健身、娱乐、休闲、竞技等为目的,并且是一个动态特征的文化再生产过程.在中国历史上虽没“体育”专有词,但在中国古代确实存在丰富的体育现象,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产品[5],它集中反映出人类精神文化创造的历史形态特征.在民间的各类传统文化事象中均蕴含着“体育”属性的文化元素和符号,它往往与古代早期的各类宗教祭祀、舞蹈、养生、狩猎、节庆习俗、民族风情等文化形态相生相伴.因此,现代意义上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应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第3类“传统舞蹈”、第6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魔术、口技、戏法除外)”以及第9类“传统医药”(如养生)和第10类“民俗”的部分项目.因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讲,具有体育本质属性,其具有历时性、共时性、以及时代基本价值的体育文化事象都可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保护范畴之列.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及四级保护制度,主要由文化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进行非遗项目的普查、认定以及名录的审批等保护机制.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文化主管部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6]的意见,但事实上作为体育主管部门并未参与其中.2013年,甘肃省体育局为配合甘肃文化大省和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契机,创新“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工程建设思路,发挥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精心打造了各类品牌赛事活动,成为甘肃体育文化名片之一,但这只是全民健身和旅游融合的一种形式,并且是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在“唱戏”,而作为非遗管理部门的文化行政部门并未参与其中,从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来看,并未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而逐渐积淀形成的,具有多重社会属性,既有表象意义,又有象征意义[7].

表1 丝绸之路甘肃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一览表

Tab.1 Categor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ports in Gansu section along the Silk Road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学术界为区别其它“非遗”类别而形成的专门性词汇.2013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颁布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该办法中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是指在我国广泛开展的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以及那些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艺与技能,以及在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械、相关实物和空间场所的总和”[4].这一界定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属性问题明确了方向.

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元途径

5.1 在普查基础上编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

运用文化圈理论进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要对该区域所赋存的文化事象进行全面普查,依据文化圈的“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来确定其传播力与影响力,并从历时性基本价值(历史、文化、精神)、共时性基本价值(科学、社会、审美)以及重要时代价值(教育、经济)进行综合考量[1].在普查的基础上,运用其他学科(如地理信息科学的GIS空间分析工具)编制沿线区域内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图,明确遗存的数目、种类、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为沿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5.2 设立专门的体育非遗保护职能管理机构

通过上述分析论证,根据已有的相关文献,结合该区域沿线历史、文化、地域等特征,将丝绸之路甘肃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2大类(表1).

依据文化圈理论,我们就可以有序地甄别出一系列优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在民族文化圈中,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多民族的马文化项目,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地区,或者说归属于不同的子文化圈(蒙古族文化圈,藏族文化圈、哈萨克族文化圈、裕固族文化圈等),但都属于游牧民族文化圈,其特有的骑马、射箭、摔跤等马文化事象与各民族的生产与生活高度相关,都与历史上不同文化形成一定的关联,且形态标准的数量也较丰富,其在文化范畴(骑射文化)的含义上相类似,因此具有保护的历史价值.另外,对于各民族的传统节庆时节,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各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的赛马、射箭、博克、响箭骑射等;哈萨克族肉孜节的马上摔跤、姑娘追等;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的赛牦牛、大象拔河、碧秀等;东乡族和保安族的花儿会的抱腰、赛马、夺腰刀;裕固族的祭鄂博登高、赛马、射箭;土族的观经会跳坎、挑作若、赛马等,所有这些都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的地点举行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活动,具有独特性、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持续性、活态性等特性,它是一定时代精神的产物,是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集中展示,集中反映了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各民族独特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审美情趣,是各民族在古丝绸之路“西渐东传”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化石”,更是沿线各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具体体现,这些节庆活动理应成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保护的文化空间内容.

5.3 创新沿线体育非遗要素的生产性活态保护思路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传统技艺类项目,需要传承主体的“人”进行肢体动态的展示与展演,是具有活态的行为活动,应运用市场经济杠杆,借助文化产业的作用力,运用文化圈理论与方法,在挖掘传统体育非遗要素的基础上,依托文化圈特色文化资源,创造出能代表本区域特色的新、奇、异、乐等文化产品,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借鉴国内外体育非遗保护的成功经验,在“静态”保护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性的“活态”生产性保护,如河南开封在清明上河园打造的再现宋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历史实景公园,将流行于北宋时期的蹴鞠、高跷、水上秋千、女子马毬、抛绣球、斗鸡、斗狗、马术,以及在勾栏瓦肆中表演的民俗绝活等具有体育非遗属性的产品进行了开发恢复,把体育非遗产品巧妙地融入到游园当中,使游客仿佛置身于千年北宋汴京城的市井生活中,不仅集中再现了《清明上河图》历史风貌,而且对体育非遗产品进行了创新性活态保护,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创新保护思路,创意体育非遗要素形式,进行生产性保护,是丝绸之路甘肃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途径之一.

5.4 建立体育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

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文化类型多元,区域文化呈现多姿多彩,区域文化圈要素蕴含的数量和性质较多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建丝绸之路甘肃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有较好的禀赋优势.“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区域整体保护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模式[8].截至目前,文化部相继批准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9].各省(区、市)也跟随其后相继建立了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探索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根据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点和现状,应在充分考虑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生态性基础上,结合沿线赋存的文化圈特征,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重点创建以始祖文化为代表的陇东南体育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兰州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体育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丝路文化为代表的河西走廊体育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代表的甘南、临夏民族体育文化区,使体育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传承发展,推动沿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3.想象诱导。对文章中比较抽象简略的内容,让学生结合经验加以发挥,或设身处地的进行具体描绘,或补充事实化虚为实。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从而使沉睡在学生大脑皮层中的经验得以调动或“激活”。《狼和小羊》一文的结尾是“狼扑向小羊”,狼扑向小羊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去叙述一些惊险的情节。

6 结语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是要明确体育非遗属性,进行合理的归类,继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丝绸之路甘肃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繁复杂,需要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文化圈理论与方法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新的研究视角和科学的研究范式,有助于厘清多元文化共存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事象,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鉴别、筛选、记录和建档等保护工作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73.

[2]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02-106.

[3]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94.

[4]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A].2013-06.

[5] 秦立凯.30年“体育”之争的再审视——以文化再生产理论为视角[J].体育学刊,2017,24(6):16-21.

[6] 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图办发[2005]18号[A].2005-03.

[7] 覃琛,芦潇.浅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C]体育文化遗产论文集,2014:217-222.

[8] 周建明,所萌,岳凤珍.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基础与规划特征[J].城市规划,2014,38(2):49-54.

[9] 本报评论员.全面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7-06-07(1).

The Protection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ircle Theory :an Empirical Study of Gansu Section along the Silk Road

MENG Fengnian 1,LI Yingxia 2,WEN Bing 1,WANG Hongwei 1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2.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La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 Based on the cultural circle theory, the cultural circle type of the Silk Road Gansu section is introduced,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ilk Road Gansu section are analyzed. The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modern sense should cover parts of "traditional dance", "traditional sports", "entertainment and acrobatics",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Folk custom".Based on exis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it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12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its history, culture and reg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ltiple ways are proposed: editingits distribution map, setting up speci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trying new ways to inherit and develop non-relic elements, and establishing non-cul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s.

Keywords : theory of culture circl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ports, Gansu section along the Silk Road, connotation, classification, protection

DOI: 10.16276/j.cnki.cn51-1670/g.2019.08.023

收稿日期: 2019-01-30

基金项目: 2016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丝绸之路甘肃段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YB039).

第一作者简介: 孟峰年(1966- ),男,甘肃武威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 G80-0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612X(2019)08-0128-05

(责任编辑:陈 英)

标签:;  ;  ;  ;  ;  ;  ;  ;  

文化圈理论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于对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的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