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 江苏泰州 214500)
【摘要】目的:关于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的比较与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56例精神分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精神分裂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组精神分裂患者采用阿立哌唑治疗。观察指标为PANSS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和接受治疗后的症状评分。结果:一,疗效:对照组患者痊愈人数3例,显效人数13例,有效人数10例,无效人数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92.86%;观察组患者痊愈人数2例,显效人数14例,有效人数9例,无效人数3例,观察组总有效率89.29%。两组患者疗效相当。二,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锥体外系反应7例,发生率25%;催乳素水平升高13例,发生率46%;肝功能损害(轻度)3例,发生率10.7%;消化道不适反应5例,发生率17.8%;心血管症状(心率改变、体位性低血压、嗜睡头晕、鼻塞等)9例,发生率32.1%;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糖、高血脂)21例,发生率75%。所有患者均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锥体外系反应2例,发生率7.1%;催乳素水平升高1例,发生率3.5%;肝功能损害(轻度)1例,发生率3.6%;消化道不适反应7例,发生率25%;心血管症状(心率改变、体位性低血压、嗜睡头晕、鼻塞等)10例,发生率35.7%;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糖、高血脂)2例,发生率7.1%。观察组有5例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的效果与利培酮相当,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差异较大。
【关键词】阿立哌唑;利培酮;精神分裂;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2-0094-02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常见的一种,临床上主要用抗精神病要来治疗精神分裂症[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56例精神分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56例精神分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2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患者。
对照组:男性精神分裂患者15例,年龄范围(19~60)岁;女性13例,年龄范围(20~61)岁;平均年龄(25.8±3.5)岁。病程在(2~27)月,平均病程(22.4±8.5)月。
观察组:男性精神分裂患者14例,年龄范围(20~64)岁;女性14例,年龄范围(19~63)岁;平均年龄(25.4±3.9)岁。病程在(2~28)月,平均病程(23.1±8.7)年。
对照组和观察组精神分裂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等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方式
对照组精神分裂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具体用法用量如下:开始服用剂量1毫克,口服,4天后改为每日2次,口服。治疗2周后,根据患者病情增加剂量至4毫克,依然是每日2次,口服。患者治疗期为12周,治疗期间停止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药物,以免影响实验结果。必要时可给以小剂量苯二氮卓类镇静帮助改善睡眠。
1.2.2观察组方式
观察组精神分裂患者采用阿立哌唑治疗,具体用法用量如下:阿立哌唑每次5毫克,每日2次,口服。治疗2周后根据患者病情增加剂量至20毫克,依然是每日2次,口服。患者治疗期为12周,治疗期间停止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2]。以免影响实验结果,必要时可给以小剂量苯二氮卓类镇静帮助改善睡眠。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根据PANSS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和接受治疗后的症状进行评分。
1.3.2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精神分裂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的效果,将其分为四个等级标准:
治愈:减分率大于等于75%
显效:减分率小于等于74%大于等于50%;
有效:减分率小于等于49%大于等于25%
无效:减分率小于等于24%
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两组精神分裂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对照组和观察组精神分裂患者之间,对比其总有效率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痊愈人数3例,显效人数13例,有效人数10例,无效人数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92.86%;观察组患者痊愈人数2例,显效人数14例,有效人数9例,无效人数3例,观察组总有效率89.29%。两组患者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差异较大。
具体结果如表1、表2所示: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疾病,它是由多种症状组成的综合征,对于其病因还在研究中[3]。该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为:情感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4]。根据病情可分为:紧张型;偏执型;青春型;单纯型;残留型;未分化型等。
利培酮是第一个继氯氮平之后获得美国FDA批准的SDAs抗精神病药[5]。1994年在美国、欧洲上市,1997年进口我国。其代谢产物为9-羟利培酮,与母体药物有同样的药理作用。利培酮有很强的中枢5-HT,尤其是5-HT2A和D2受体拮抗作用,对D2受体的拮抗作用与典型药物氟哌啶醇相似,此外还表现出对α1-和α2-受体的高亲和性,但是对β-受体和毒蕈碱样胆碱能受体的亲和性较低。因此对阳性症状的疗效与典型药物相似,且低剂量是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少,对阴性症状的疗效好,镇静作用小,没有明显的抗碱胆能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剂量相关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和催乳素水平增高,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镇静、头晕等。本组实验中,治疗量为4毫克每日,故不良反应相对较多。
阿立哌唑是一种喹诺酮衍生物,2002年11月美国FDA批准上市,2007年在我国上市。阿立哌唑的药理作用与第一代、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不同,为5-羟色胺-多巴胺系统稳定剂。阿立哌唑对突触多巴胺膜DA自身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可加强DA功能,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阿立哌唑对突触后膜5HT2A受体具有阻断作用,有助于5HT、DA系统功能的协调,起平衡作用,减少EPS的产生和提高抗精神病的疗效。药物对突触后膜5HT1A有部分激动作用。此外阿立哌唑对D3、D4、毒蕈碱M1、α1肾上腺素能和组胺H1受体有一定亲和力。常见不良反应:头痛、困倦、兴奋、焦虑、静坐不能、消化不良、恶心等。多项研究提示阿立哌唑治疗中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较少见,对血清泌乳素水平、体重和脂代谢影响不显著。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患相当。观察组患者在服用阿立哌唑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服用利培酮后的不良反应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阿立哌唑对体重影响更小,患者更容易接受。
利培酮通过阻断5-HT2A和α2受体而引起单胺释放增加,可引起焦虑、激越和头痛;阿立哌唑是D2受体部分激动剂,在中枢可引起焦虑、激越和失眠。所有患者均未明显出现上述症状,可能与使用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有关。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其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的效果与利培酮相当,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差异较大。但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并发症。相比而言,阿立哌唑临床使用依从度更高。患者更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1]玉素甫江,刘飞雪.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6056.
[2]李鹰.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09(6):164.
[3]张运才.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8):27-28.
[4]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喻东山.
[5]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江开达.
论文作者:陈进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9
标签:患者论文; 精神分裂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精神分裂症论文; 发生率论文; 受体论文; 人数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