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攻陷地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策划:《商界评论》编辑部 召集:王宇航 执行:陈俊玲 王庆丰 代明鸿 侯了 黄晓军 王坚屹 吴梦涵 新生代的三组关键词 90后是一个经常被谈论的话题,那么90后到底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一个伪命题?即90后是不是仅比80后小10岁,或者,他们就是年轻时候的60后、70后? 自然平等的能力 90后的第一组关键词是自然平等,即更强的自然学习能力,更高的人格平等诉求。 现在,由于网络的兴起,信息无处不在,开放的社会,人们容易接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这些自然而然得到的知识很可能把一个人引导到一个专业中。所以,网络时代成长的人,技能的适应力更强,更容易找到自己擅长并感兴趣的工作。由于具有多种知识,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就使得90后更任性,不认命。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了从事多种专业的可行性,工作范围不局限在大学所学专业或者从事的第一份工作的专业,学机械的有可能成为程序员,物理专业的有可能从事金融,无师自通成为律师等都是很平常的。 网络时代的见识让90后有了更多平等的意识,金字塔式的官僚组织试图把这一代年轻人装到一个个格子里,但越来越力不从心。 现代社会机制、传统公司的管理结构和理念显然是工业社会秩序的延续。50后到70后是现有体制的设计者、中坚力量和当权派。过去的立体结构、层级结构组织和90后平面结构思维必定会形成一定的冲突。 任性自我的起源 90后的第二组关键词是任性自我,成长环境的过度包容,让这一代略显娇气。 差不多所有的职场都需要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专业能力,二是性格能力。90后往往强在前者,弱在后者。 90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辈是60后、70后。那个年代,年出生人口大概在2500万,到了20世纪90年代,每年新出生人口只有1600万。 60后、70后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之中几乎没有富二代,全都养成了艰苦奋斗、忍受困难的习惯。物质条件的富足加上一孩化,让90后大多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下长大,他们吃苦耐劳、忍受逆境的能力远不及他们的父辈,而这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很重要。 一个很隐晦的事实是,中国社会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家庭教育模式非常落后,这使得90后一代普遍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育方式打破了旧秩序,却没有为适应新秩序进行必要的训练。 现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构已经“乱序”,90后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下长大,缺乏必要的秩序感和自我约束能力。换句话说,现如今,无论是中国社会结构、企业结构,还是权威领导、下属服从的金字塔结构都和90后的认知不匹配。 “换了3个工作,总觉得没意思。”小伟说这3份工作都是父亲帮他联系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我性格内向不愿意应酬,觉得那一套不适合自己。”后来又从事网络维护工作,纯技术活,不用应酬。一个月后,他又提出辞职,理由是:“太累人了,整天加班,我活着到底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加班?”第三次辞职的理由更离谱:“工作氛围不行,同事没情趣,主管又死板。” 小伟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案例,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很多60后都为自己孩子的就业犯愁,主要原因是他们什么都不想干。即使父亲是老板,也无法安排自己的儿子在自己公司上班。许多90后缺乏起码的自控力。 独特自在的一代 90后的第三组关键词是独特自在,时代的综合作用力,让90后在庞大统一的体制下,凸显出不同。角度迥异的一代,需要新的管理思路。 简单地说,90后一代的知识结构和社会认知是相似的,他们都学会了“网络”这个语言。这使得90后在人格驯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有任性、怕吃苦的小伟,也有少数具有坚毅品格、懂得社会秩序的小强。在今后在职场中,小伟和小强将产生严重的分化。 现在的职场规则显然不是为90后设置的,必然会发生不适甚至冲突。从不同的角度看,解决方案也是不同的。 首先,组织必须做出一些妥协,唯我独尊,霸王硬上弓的方式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借助90后的力量,改良陈腐的组织观念,去其糟粕,可以把不适应变成好事。现代组织通常都是马克斯·韦伯称为官僚组织的金字塔结构,它对任务固定、不需要员工创造力的生产线型组织更有效。智力密集型企业移植了制造型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本来就不是很恰当,这样的组织应该主动调试到适合90后自主意识强、知识面宽广、平等意识的新模式。新型的组织长官只是一个职位,并不是一切,何况长官未必就正确,也不能事事高高在上。 同时,“小伟”们也必须清楚,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完全称心如意。90后必须明白,工作就是干自己不一定很愿意干的事换来回报。所有公司都是要折磨员工、讨好消费者。公司的员工也只有绞尽脑汁,全力做好产品或者服务,才能换来消费者的金钱,这是整个社会的机制。工作犹如驴拉磨,谈不上喜欢,不是很反感即可。所以,努力工作是唯一的解决之道,不管什么样的组织都是如此。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即使是从妖魔化90后的视角看,情况也不是很糟糕。人们忽略了一个很显然的事实,职场是一种竞争性市场,90后的竞争对手也是90后,并不是60后、70后。一篇较为流行的博客说,某公司可能会毁在90后手上,从逻辑上就说不通,作者忽略了公司兴盛、衰亡皆因竞争所致,当这家公司90后主政时,他的竞争对手也是90后。 人类社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调整能力,对90后不必吹捧,也不要贬低,要承认他们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办公室爱恨法则 ●智慧支持/经纬创投 90后的特质 他们对于“老板”这种生物,既畏惧又新奇,虽然当面少言少语,但是内心戏异常丰富。领导者如何让他们心服口服并且愿意追随,是一件难事。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最直观地掌握这群90后的特点。 他们讨厌被贴标签,而是追求个性。他们信奉“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他们不希望自己被看做是“XX学校的”或者“XX省人”,而是希望自己个体的特质可以被其他人注意到。 他们最大的特点是爱憎分明。所以大部分年轻人更愿意试错,从而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 他们学习能力、适应力很强。互联网伴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他们是网络用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他们习惯了扑面而来的要闻新知;他们最快适应了微信支付……因此他们是互联网产品的重要消费人群,也是被营销的客体,如何借助他们的力量协助公司的发展,是每一个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总结90后的特点时,你会发现,这其实是所有年轻人的特质,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告诉自己要拒绝平庸,决不能成为无聊的人。但难的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何不被社会和职场的规矩消磨自我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90后对老板的“爱” 所以,这帮正年轻的“小孩儿”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老板?或者按照90后的特点,他们讨厌什么样的老板? 首先,他们表示喜欢“真优秀”的老板。虽然年轻人大多数是外貌协会,但当谈论到自己的老板时,他们一般不对老板的颜值抱有任何要求,而是更加看重老板这个人的特质——他是否是一个踏实的人?思路明确、为人真诚的老板最受欢迎。 在年轻人看来,在优秀的老板身边工作,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对于缺少实践经历的人来说,恰好弥补了他们内心对于“零工作经验”的恐慌感。能够让他们信服的老板,才能够真正地领导他们。 其次,他们喜欢更有个性的团队。好的团队靠彼此的吸引力凝聚在一起,所以有个性和有趣的地方显然更能留住年轻员工的心。因为他们精力充沛,害怕无聊,做最酷的工作,认识最有趣的老板,这样的人生才显得有意义。 当然,他们也喜欢“有爱”的氛围,能够和员工坐下来聊一聊“太子妃”的老板,“简直棒呆了好吗?” 其实,公司的氛围是否有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板。在休息时间和90后们聊一聊他们喜欢的话题,偶尔来一两句“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能够让他们觉得老板跟得上潮流,放得下架子,开得了玩笑。 说到工资,他们有话要说。“谈钱是俗气,可年轻人的一大特质就是穷!因此不要欺负我们年龄小,就给得少啊!所以,能用钱解决的事,就不要谈感情了。” 另外,他们喜欢听到来自老板的意见和工作反馈。曾有90后职员这样说:“我们摩拳擦掌地想要实践自己在大学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内心希望能够得到来自社会的认同。所以努力工作,想让老板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故而老板们大可不必‘手下留情’,完全可以用一样的工作要求去考察我们,另外给予我们更多的机会和展示平台。” 90后对老板的“恨” 他们不喜欢霸道总裁。经过调查,不少人表示,那些明明没什么能力,只知道用上级身份逼迫员工做事的霸道总裁最可怕。 他们不喜欢被强制参加团建活动。虽然他们会怀念自己的母校,但绝不会甘愿参加公司强制举行的唱歌活动。相比这些已经过时的团队活动,追新番、逛街、听演唱会,和一群人吃饭唱歌更有趣。 90后讨厌参加团建的另一个理由是,这些活动限制了他们在休息时间的自由。对于他们来说,工作是工作,休息时间应该完全属于自己。如果老板干涉了工作之外的生活,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下次组织团队活动前,老板应该征求大家的意见,并且不要强制大家来参加。 他们不喜欢在在职场上演“宫心计”。年轻人直来直去,你可以将这看做是不谙世事的人表现出的幼稚,但是办公室政治这些事情,他们看得透,却不愿意参加。陪你玩宫心计?“我的心好累。” 他们喜欢有任务就直接布置,有正当理由的加班要求也可以接受,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请直接指出来。毕竟他们拼命上班的理由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不上班,所以不会把心思浪费在很无聊的事情上。 他们不喜欢加班,如果加班是因为自己的工作没做好,那么他们会主动做完再下班,但是没有理由的加班,完全无法接受。 他们不喜欢被老板当成小孩,比如某些领导说的话,就让他们觉得不受尊重。“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嗯,看得出来用功了,但是具体的东西下次再说吧。” 听到这些话的员工都会对老板很失望,其实他们在乎的不是建议被驳回这件事,而是老板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对于他们的工作没有帮助和建议的老板,是得不到员工的信任的。 综上,“90后”自出生起衣食无忧,他们绝不会为了物质屈从任何人或者集体,他们想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够让他们见识到更广大的世界,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这样的老板会赢得员工死心塌地的追随,你也能相应地得到他们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和利益。 那么你作为老板会喜欢他们么?你有自信被他们喜欢么? 作为一名90后,我认为自己无论工作能力还是工作态度都没有问题,唯一缺少的可能只是一些工作经验,希望大家不要把那些90后的负面标签强加在我身上。 我渴望自己的努力能赢得关注,我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有意义,我需要得到应有的认同。 现代企业的职场氛围是冰冷的,完成工作是唯一的标准。至于怎样完成,没有人会去考虑。 我们需要一点反馈 ●田维远 香港某半导体公司职员 去年,我毕业于香港某所大学。虽然不愿承认,但我认为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素质,和一个还算过硬的文凭,自己的职场之路必将一帆风顺,人生即将起飞。 在一阵火急火燎的面试之后,我终于得到了香港一家芯片设计公司的职位。上班不久,现实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周末加班是家常便饭,每天从地铁到家里满脑子想的都是工作上的事。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我可以很骄傲地告诉每一个人,我见过凌晨四点的香港,这就是现如今社会巨大压力的写照。 不过,真正让我感到失望的是职场的冷漠。和每个无趣的中午一样,我在公司食堂吃饭。突然,令我紧张的一幕出现了,我们主管走进了门,更为尴尬的是,在一阵寻找之后,他选择坐在我的对面。在这短短的一瞬间,我脑中闪出了千百个念头:“要不要和他握手,要不要自我介绍,他是不是对我有印象?”对于我们几百号员工的部门而言,记不住人是很正常的事。在脑中一阵空白的同时,我忐忑不安地和他打了招呼,他也礼貌地回应了我一下。 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我进行了激烈的心理斗争。在我看来,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就像故事里写的那样,一个小职员偶遇老板,然后进行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最后得到上司的赏识,走向人生巅峰。 我在心中不停地模拟着我们之间的对话,我对职场的理解,我对工作的意见等等,我想出了几乎能想到的所有话题。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次完美的才艺展示。我紧张而又充满期待地说:“老板,这个季度我们部门的业绩……” 对于我而言,这绝不是一次成功的对话,因为它就从未开始过。我刚一开口就被主管打断了:“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去和带你的负责人谈,在休息时间我不想谈公事。”尽管话并不难听,语气也不强烈,道理也说得过去,但我感觉身边的人都在嘲笑自己,真恨不得有个洞可以立马钻进去。临走时,老板给了我一个道别,在我看来,这可以叫做扶贫或者布施。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对未来的憧憬是那么的可笑。 回想起半年来,自己工作从没有对与错,只有完成与否。每天一成不变就是上下班打卡,工作半年多,才发现原来一直只有自己在关注着自己。我与所有的90后一样,我们有着在前辈们眼中优越的生活条件,无论家里还是学校我们都是世界的中心。但是这一切到职场里全变了,公司不会在乎你是谁,对于绝大多数公司高管而言,你的脸永远没有财报有吸引力。这就是我们90后的真实处境。对于工作,不管你怎样对待,严谨也好疯狂也好,认真也好随意也罢,在老板的眼里,你只会把它做得乱七八糟。 其实我们也渴望被认同,我们希望自己的每一次努力能换来别人的关注,无论是批评还是鼓励,我们都可以去接受。对于我们很多90后而言,工作并不单单为了钱,因为我们并不像我们父辈那样面临最基本的生存压力,我们渴望的是自己能够变得值钱。但现在,我们甚至连为自己标价的机会都没有。 中规中矩的工地男一枚,重感情,目前的愿望是减肥,以及攒钱娶媳妇。 工地有工地的苦,但知足常乐。这是我在工地的两年学会的最简单也最难的道理。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很多时候看到的其实并不是真相的全部。 谁说工棚不如写字楼 ●伍强 中铁二局一公司材料员 生活总是有太多的万万没想到。六年前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我想象自己未来的人生是出入高档写字楼,做一个日日西装革履的高档白领。然而,四年的大学生涯之后,我选择了和我的父亲一样,到工地上接受风吹日晒。 我从不避讳和我的同学们说自己的职业,也从不为他们一开始不解的、甚至鄙夷的眼光而伤心。毕竟这是自己的选择,而我也从未因为这个选择而后悔,谁让工地上的工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苦逼呢。两年前,公司到学校招聘,一大批学生,包括我,挤破脑袋想要获得青睐。我至今没有想清楚为什么那么多人争着去工地上班,或许是因为这几年就业形势确实严峻吧。 没有一点点防备,我就那么被招聘人员忽悠了过来,成为这家国企的一员。当时一直在外企实习的我,实在没有对这家国企抱太大希望,而之所以选择它,也只是因为当初“图样图森破”地以为在工地上包吃包住能省钱,可以早点攒够老婆本成个家。 毕业后,我被分到了綦江。在这个距离重庆主城50分钟车程的县城里,我开始了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也开始了我的异地恋。包吃包住是实现了,但一年只发4次工资,也着实有点让人吃不消。 这并不是最残酷的,24小时待命才是最让人崩溃的地方。都说人长大了就会成为自己一开始讨厌的人,果然不假。曾经我最讨厌酒肉朋友,如今却不得不与一堆酒肉朋友混在一起。 在工地上,每天呼吸的是北京一般的空气,过的是集体生活,24小时待命注定了我不能再时不时和好友小聚。朋友聚会就是这样,你拒绝的次数多了,慢慢地就没有人约你了,你们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这也是我和酒肉朋友越来越近的原因,毕竟是人,人是群居动物,受不得孤独。 再是自己的品味。在去工地之前,虽说自己算不上潮男吧,但好歹能入眼。如今不到两年时间,别说朋友了,连自己都觉得自己越来越土气。这时候竟然无比感激自己肚子上的赘肉,在没有朋友陪伴的日子里,只有它一直没有抛弃我,也不知道这是憨态可掬呢,还是大腹便便。 不过,两年了,我已经适应了工地的生活,想想自己其实还是挺幸运的。 在选择公司的时候,以为自己会被发配到贵州(分公司在贵州),但因为正好有项目在重庆,领导就很人性化地让我留了下来,不用承受奔波之苦;虽然一开始不得不异地恋,但女友毕业后也在这里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让我暗自庆幸自己比其他同行幸运太多;虽然全年无休、24小时待命,但是只要是重要的事情,领导都会予以准假,上下班时间也相对自由,不用像白领一样准点打卡;虽然一开始发一次工资都不够用的,但转正后逐渐也能开始攒钱了,小城市生活节奏慢,竟然也很适合两个人过日子;虽然肚子见长,但天天做饭,厨艺也精进不少;虽然空气不好、灰尘多,但自己的小套间五脏俱全,与农民工相比真的好太多…... 一开始到这里的时候,农民工们都特别不理解,问我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要来这里跟他们一样吃苦。但其实我想说,苦不苦只有自己知道,那些出入于高档写字楼、天天西装革履的高级白领们,真的就比我们幸福吗?当你觉得我们只能承受日晒雨淋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在享受漫天星光。 或许我不是一个特别典型的90后,但作为其中一员,我还是想对那些给我们下定义的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谁规定离经叛道的近义词不能是卓尔不群呢? 我想看更大的世界,发现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我是幸运的,毕竟我所有的付出都体会了一个感悟;毕竟面对所有的坎坷我都没有退缩。 职场“老油条”,都是“心机婊”。很多原本可以简单透彻或者说天真的事情都“硬着陆”般地被复杂化。 我的行政日常 ●梧桐 北京某大数据公司 90后,实习于某互联网明星公司非核心岗位。 “我们招聘了你之后,就不会再招聘行政实习生了。” “意思是你要把控整个公司,行政岗位只有你一个人。” “啊?哦。” “还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 就这样,我迷迷糊糊地成为了一个行政助理,虽然不喜欢,但在种种机缘巧合的暗示下,我也愿意随了这个缘。对这个岗位,起初理解得很简单,无非是迎来送往、收收快递,偶尔顺带买买东西。直到我很想用中指推眼镜,优雅地表达愤怒,再加上一句“Excuse me”(不是吧,你在逗我吗)为止。 我知道,作为全公司唯一的行政,我是所有人的助理。于是,我努力扮演一个永远在线的角色。“管家,我需要一个胶水”“我要寄快递,有包装纸吗”“麻烦帮我取下快递”“麻烦帮同事们预定下酒店和车票”“不好意思,麻烦帮我改签”……通常情况下,对待上述问题我都会说“好,马上”。前提是他们不要跟我说谢谢。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讨厌“谢谢”这两个字,因为着实半分诚意也无。“谢谢”是他们用来展示自己教养的工具。敷衍了事地说声“谢谢”,转过头就说“还是某某有用”。好吧,在别人眼里,我也是“工具”。I don't like it(所以我不喜欢)! 让人心塞的事情,当然不只是以上的日常,我还有一个强迫症+处女座的老板。 “有个同事要离职,你来组织个欢送会吧!” “好的,有什么具体要求吗?老板。” “我都没问题,你决定。” 然后,我天真地以为,我真的可以决定。想创意、买礼物、找同事帮忙设计Logo、做视频、订餐等,本来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欢送会的前一天。老板先是以离职同事的口味偏好否掉了预定的晚餐A,再以交通理由否掉了晚餐B,然后用个人喜好问题否掉了礼物A。这还不是致命一击,当我下班后饿着肚子专程跑到商圈,逛了几栋百货大楼,重新买了一份礼物,再爬回寝室,煮了一碗白水面,盛在水杯里正准备吃的时候,老板给我发来一条信息:“明天离职的同事有事,什么时候有空,还不一定。”用中指优雅地推推眼镜,表达的是愤怒。而那时,我想表达的是哀伤。正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我像一个失败者一样哭了。 至此,我是真的觉得,行政这个岗位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么容易。对上,要了解老板的心思,把事情做对;对下,处理复杂的同事关系,体察不同的需求。非妙手慧心不能为,在细碎的工作中,耗费的耐力与心血也是无价。 在长时间陷入迷惘并感觉到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开始想,我来这里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的是体察别人的需求,从第三方角度看别人是怎么工作的,以此反省弥补自身。那我达到了这个目的吗?诚实地说,达到了。 我的上司们大多是出自咨询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对待工作十分严谨,每一个细节都尽力关注,并引导我们向前一步思考,鼓励我们勇于捍卫自己;我的同事们,大多都来自优秀大学的优秀学生,各有所长,有的爱疯爱闹,却是设计好手;有的发挥法律专长,成为商务领域的小能手。 如果说幸运就是求仁得仁的话,那我无疑是幸运的了。另外,对自己感到很满意的一点是,我从未想过退缩或者放弃。无论如何,我都坚持了下来,我想这是尤为重要的。 一个行为入世思想出世的90后。 90后其实蛮拼的。 70、80、90后,被打上了时代特有的烙印。然而,成长和独立,是每个年代的人最终获得的宿命。 因年轻而不同 ●张文鼎 晨讯科技集团软件工程师 一个江苏人,毕业后去往上海打拼,现就职于一家国内领先的移动通讯企业,做一只大众熟知的“程序猿”。这是我故事的开始。 身处此地,我才感觉公司之“大”。和同事相处,最大的不同便是年龄上的差距而产生的差异。当我们聊着LOL、演唱会时,老员工们谈的大多是老婆孩子、育儿经。我每次听着都是一头雾水,也很难插上话,然后“呵呵呵”,心想着多学点育儿经,以后用得着。 工作前,有人告诉我:“大公司人事关系复杂,你要小心行事。”原本已经做好了要在职场斗智斗勇的准备,却在这里明显感受到趋于单纯的工作环境。大公司里分工明确,工作是以结果为导向,只要性格活络,没有缺陷,完成任务并不难。所以,我是幸运的。 在同事们眼中,90后更开放、更活跃。刚入职,我是最积极的那一个,随时都待命加班。我努力工作也是为了获得领导的认可,年轻人更需要务实,就像我在山脚下就能看到山顶那样——那是我要去的地方,我只有低头往上爬。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哪怕在人满为患的世界里跟大家挤公交挤地铁,省吃俭用把积攒的钱用来买自己喜欢的动漫产品。 所以我的感觉就是,所谓的90后,只是80后年轻时的样子,而80后,则是90后未来的样子。每个人都年轻过,在最青春、最无谓的年纪努力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才不算辜负大好时光。 然后到那时,90后再和80、70后一起讨论00后的话题吧。 职场面面观 关键字:福利 看重点:“软”福利 以往的人们看来,工作福利就是“五险一金”,这不仅是衡量工作优劣的标准,也是未来生活的重要保障。但在90后限中,相比“五险一金”类的“硬”福利,他们更看重弹性工作制、年假等“软性福利”。90后已经占领了地球_同事相处论文
90后已经占领了地球_同事相处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