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消费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中国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未来学家约翰·托夫勒在《第四次浪潮》中提出: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务业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娱乐和旅游业的发展。(注:约翰·托夫勒:《第四次浪潮》,第76页,华龄出版社1996年译本。)旅游业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旅游消费将越来越兴旺发达。高质量的旅游消费,不仅能提高消费质量和层次,而且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时,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大量的收入,带动一个较长的产业链条,促进商业、饮食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制造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吸收大量劳动力。发展旅游业,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而我国又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国内外旅游者有很大的收引力。可以说,我国发展旅游消费得天独厚,近年来已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与潜力。不可忽视的是,旅游消费还具有巨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发展旅游消费,既能促进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发掘、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培育社会文化肌体,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由此可见,高质量的旅游消费,对人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拓宽消费领域,引导合理消费……,提高生活质量”,“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发展旅游消费,正是为了“拓宽消费领域”、“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国当前出现了消费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发展旅游消费,正是扩大内需、发展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旅游消费将成为最理想、最持久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中国旅游消费前景看好
世界旅游消费,发展很快。 1996 年全球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共达5.9212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4231.16亿美元。(注:《世界经济文化年鉴》(1997~1998年),第477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据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材料,旅游业已成为世界最大产业。全球旅游业总产值早在1994年已增加到3.4万亿美元,预计到2005年可达到7.9万亿美元。新加坡每年国外游客6500万人,超过本国人口2倍以上, 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10%以上。西班牙每年国外游客4000多万人,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法国每年接待游客6000多万人,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18%。我国近年来, 旅游业也发展很快。 来华旅游入境人数,1994年为4368.4万人,1998年增至6347.8万人;国际旅游收入,1994年为72.2亿美元,1998年增至126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1994年为5.24亿人,1998年为6.945亿人;国内旅游收入,1994年为 1023.5 亿元,1998年增至2391.2亿元。(注:《中国统计摘要》(1999),第140 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出版。)1998年城市居民出游率已达94.5%,农村居民出游率已达40%以上。1998年,北京、海南旅游收入也已达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13%,海南省三亚市已达33%。云南、陕西、浙江的旅游收入已达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5%。有人估计,我国到2000年, 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将达国民生产总值的5%。1996年1月,世界旅游理事会秘书长李普曼来到中国,他对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极为乐观:“未来10年间中国每年由旅游带动的投资将达800亿美元,2006 年中国旅游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2000亿美元。”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1世纪初,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我国今后不仅国际旅游将继续兴旺,国内旅游也将不断增长,不断升温。1997年,我国已有北京、海南、陕西、江苏等 10个省市把旅游业定为支柱产业,上海、福建、山西等7个省市把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广东、四川等5 个省市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或龙头产业,均在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业。(注:《中国经济时报》1997年2月17日。)
根据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旅游已不止于一般的游山玩水,很多人热衷于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森林旅游”等。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文化旅游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所占比例为37%,近几年将以15%的年增长速度向前发展。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的报告估计:90年代以生态为目的的旅游每年将增长25%~30%。据统计,1995年全世界到森林去旅游的人次达到3.9亿,预计2000年可达5亿人次。我国森林旅游每年接待游客量已由80年代初的100多万人次、80 年代末的1000多万人次上升到目前的3000多万人次。在“回归大自然”这种旅游心态下,森林旅游的发展前景极为可观。生态旅游也方兴未艾,我国有5000年的丰富历史文化,有56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有很多名山大川和历史文化遗迹,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均大有可为。最近,农业旅游也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欧洲及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农业旅游已成为时尚。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大国,蕴育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发展农业旅游也有广阔前景。1998年中国旅游主题定名为“华夏城乡游”,也就是看好了这个市场。
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各种景观极为丰富。因此,中国旅游消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旅游这个消费热点,将不断升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扩大内需、活跃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如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首先,要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在旅游区,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都要大力加强,特别是交通方面,要有较好的路基和适应旅游需要的交通工具,保证旅游安全。加强旅游区的基础设施,要有长远规划,要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除了政府部门尽力增加投入外,还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引资、筹资和融资。如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尽量利用外资等。在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加强对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综合治理,培育一个文明、高雅、美丽的旅游环境。这是发展旅游消费的前提条件。
第二,要培育优美的人文景观。要使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龙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发展旅游业和旅游消费,就要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创造、培育优美的旅游消费环境,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这就需要开拓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开展一些有特色的高层次的文化娱乐活动。维也纳每年吸引上千万的游客,就在于这个世界“音乐之都”到处体现着音乐气氛、音乐文化,富有特色,令人向往。我国除了有极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外,还有极丰富的人文景观。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有很多历史名胜、文物古迹以及内容丰富的博物馆、艺术馆等,又有各具特色的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我国如何合理开拓有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高层次的人文景观,丰富旅游内容,这方面还有广阔的天地,可以大有作为。
第三,要因地制宜开发当地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我国目前还有很多有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没有开发,甚至鲜为人知。要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例如,我国不少地区,有秀丽的森林,奇特的山水,珍稀的动植物,发展森林旅游有极丰富的资源。我国现在已建立多种规模的森林公园350多处,总面积达200多万公顷;自然保护区420个,总面积达4400万公顷。此外, 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可供旅游的林园。在秀丽的森林里进行“森林浴”,散步、游乐、考察、寻奇,不仅使人回归大自然,心旷神怡,而且融旅游、娱乐与保健、治病(治多种慢性病)于一体,对人的身心健康作用很大。可见,发展森林旅游有极广阔的前景。又例如,我国是一个岩溶十分发育的国家,有些地区有极其美丽的、奇特的岩洞,洞穴中各种溶蚀形态和钟乳石堆积物塑造出各种景观,千姿百态,引人入胜,极有开发价值。
第四,要搞“大旅游”,各旅游景点之间要协调发展。开发旅游资源,要有通盘安排,长远规划。在一个旅游区之内,各个景点之间要密切配合,协调发展,不能各自为政。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既丰富了旅游内容,又方便了游客。例如,湖南湘西武陵源风景区,包括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和天子山两个自然保护区,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被称为“大自然的迷宫”、“绿色的海洋”、“珍稀动物的天堂”,成为一颗全世界瞩目的风景明珠,有的人还称张家界为“天下第一奇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武陵源具有不可否认的自然美”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三个景点之间,相距虽不远,但山路崎岖,交通不便。面对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进行综合开发,点面结合,协调发展,从交通、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工作到各种旅游活动,有计划地统一安排,形成武陵源“大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具体方略,促进湖南湘西旅游消费的大发展,这方面还大有文章可作。其他有些省市,也有类似这种情况。因此,要强调“大旅游”,强调旅游开发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这对于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作用很大。
三 中国旅游消费的发展趋势
中国旅游消费,将进一步兴旺发达,将成为消费热点,而且这个热点将经久不息,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不仅表现在国际旅游更加升温,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而且国内旅游也将不断升温,为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所喜爱。具体说,会出现以下一些趋势:
第一,国际、国内旅游均将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很快。1978年旅游人数仅为180.92万人,而且绝大部分为入境旅游者,国内旅游人数极少;1990年旅游人数增至2746.18万人, 增长10余倍。旅游收汇总额1978年为2.63亿美元,1990年为22.2亿美元,增长近10倍。(注:《中国统计摘要》(1991),第103页,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出版。)最近几年,无论入境旅游人数还是国内旅游人数,每年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无论入境旅游收入还是国内旅游收入,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今后这种增长趋势会更明显。有人预计:到2010年入境旅游人数将达6400~7100万人次,其中外国人将达1600~20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将达20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将达380~4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将达1.3~1.4万亿人民币,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将相当国民生产总值的8%。 (注:杨桦:《从新的经济增长点看中国旅游业》,《管理现代化》1997年第5期。)这些估计,虽较乐观, 但并非不可能。中国旅游消费将成为很有发展前途的、持久的消费热点。
第二,旅游消费层次将不断提高。一般的观光旅游将逐步减少,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有特色的旅游将越来越多,旅游的文化内涵将越来越丰富。由于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不少人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除了像四川九寨沟、云南的西双版纳有原始森林和秀丽如画的景观可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外,还有很多地区可发展一些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如湖南郴州利用美丽的东江湖大搞水上漂流、水上体育娱乐活动,利用五盖山的众多的野生动物大搞狩猎娱乐活动。宁夏开展的滑沙娱乐活动,甘肃敦煌推出的沙漠探险游等,都别开生面,饶有特色。我国不少地区,不仅自然景观很有吸引力,人文景观也很有特色。例如我国56个民族,民族风情乃至民族服饰、民族歌舞,均反映出优异的民族文化。因此,开展文化旅游,大有潜力可挖。一些有特色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专项旅游,将越来越为国内外游客所喜爱。这些都说明了,我国旅游消费的内容将越来越丰富多彩,文化层次将不断提高,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将逐步增加。我们过去有些旅游商品,花色单调,质量不高。要发展旅游消费,成为消费热点并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必须大力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我国有一些特种工艺美术品,如象牙雕刻、刺绣、水晶、石器以及一些民间工艺美术品,已受到国内外游客的欢迎。今后还要增加花色品种,特别是新品种,要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要尽量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发展一些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的精品,供应海内外旅游者和国际市场。丰富旅游商品,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也可增加财政收入。在新加坡和我国香港,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的60%以上。
第四,旅游消费将更体现消费的个性化。除了现有的体现个性化的旅游项目(如登山、探险、体育、人文调查等)之外,还有新的内容,如欣赏一些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歌舞、各种文艺表演,品尝各地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饮食风味,欣赏民族服饰,等等,今后将越来越多,消费个性化将日益显现。
总之,旅游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朝阳产业,旅游消费即将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文化品位高的旅游消费,有利于提高消费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