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
摘要: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准,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改善教学质量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行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一、引言
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关键,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对教学过程中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的全过程,它影响着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和问题,用相关教学管理理论来指导具体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探索符合教学规律的管理方法和实践,对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对教学质量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高校普遍认识到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管理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高校实力,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并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科学化的基本模式和长效机制。但在当前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教学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也凸显出当前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教学管理理念落后,方法陈旧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教学管理理念落后,依然遵循传统的管理制度,将教学管理的形式简单的理解为检查,片面的利用制度规范来开展教学质量管理,这种墨守成规的管理理念与新时期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实效性。同时,部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方法也较单一、陈旧,仍然坚持以管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进度和体系的统一,管理方法僵硬,缺乏创新和活力,限制了教师和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导致教学质量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和滞后的僵局。
2、课堂设置不科学,人才需求定位不准确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大多实施不完全学分制,课程分为必须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当前我国部分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课程变革意识淡薄,不能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开设课程无吸引力,教学内容陈旧落后。其次,高校对选修课的管理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管理,开设课程质量不高,阻碍了跨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融合贯通。再者,高校对高等教育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定位不准确,学生所学知识与当今社会人才需求不符,课程实用性不高。课程的设置也忽略了学生主体的心理需求,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无兴趣。
3、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我国多数高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工具是成绩,这种分数绝对化的考核方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了学生选课时的趋易现象,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方面,我国高校在教师队伍的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我国高校一般以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成绩作为业绩考核项目,很少考量教师常规教学和教法变革,而学生分数与教师业绩考核的挂钩,同样会影响教师考核的全面性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往往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对教学的研究力度不够,创造性和能动性难以发挥,阻碍了教育质量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
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必须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树立全面质量观,以人为本,注重创新,坚持以质量提升引领高校内涵发展。结合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以实现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1、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大力推行管理创新
我国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实效性,就必须转变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高校教学管理要充分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和个性特点,逐步放松计划管理刚性,增强管理弹性,因材施教,因势施教,积极推进民主化管理,促进良好沟通模式的形成和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高校要大力推行教学质量管理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刻板的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依据高校自身情况创造出能全面反映教学动态创新,适应系统内外变化的科学考核方式,从而促进整个教学质量管理的协调创新。另外,高校还应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社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在动态调整中形成管理有序、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氛围。
2、完善选课制度,规范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多样化的通识课,扩大学生选择范围,保证学生能选到理想的课程,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其次,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科学合理。高校应科学定位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努力实现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制定科学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培养计划,精心设计模块化选修内容,在督促学生完成专业必备课程的同时,投入到感兴趣的知识领域进行探究。最后,要加强信息反馈机制。高校要建立以教学督导组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评价反馈信息网,及时有效的分析、反馈教学信息,定期开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3、搭建良好沟通平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校要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包括管理团队与教师队伍的交流平台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平台。通过管理者和教师的沟通能使得管理者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及时修改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迅速的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和心理需求,选择更适合学生群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教师在加强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营造良好学风的同时,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建立健全教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只有构建全面考核教学质量、教学手段、教学创新的三位一体的考核标准[5],才能真正考察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才能鞭策广大教师将更多地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制度,遵循人性化和科学性原则,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成果,以考核严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揍我,创新教学。高校在构建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要建立以薪酬为核心的激励手段,通过精神或物质奖励,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教师使命感和荣誉感,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达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协调双赢。高校教学管理中只有坚持考核和激励并行,鼓励和约束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共存,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管理的效能。
参考文献:
[1]蒯秀丽.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163-164.
[2]吴琴,吴大中.高校教学管理问题浅析[J].科学管理,2012:213-214.
[3]张典兵.关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6,(3):58-60.
[4]温恒福.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1-4.
[5]朱永江.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缺失与重构[J].教育探索,2010(11):63-64.
作者简介:
蔡雯娟,单位:天津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出生年月:1979年3月,籍贯:浙江省海盐县。
论文作者:蔡雯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5
标签:高校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教学管理论文; 我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