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中贸易平衡的新估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中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中两国官方对双边贸易不平衡的估算存在很大差异。美国的数字表明,1998年美国对中国有近57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逆差, 而中国的数字却表明只有210亿美元对美商品贸易顺差。两国的数字相差360亿美元。那么哪一个数字是正确的?
结果是两国的数字都不完全准确。离岸价——到岸价之间的修正、对转口贸易和转口加价的不同对待等各种因素使得美中两国双边贸易平衡的计算更加复杂。一项重要的新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两国的数字都不完全准确,但美国的贸易统计可能更可靠些。将上述的各种因素明确考虑在内并进行修正后,美中两国1998 年双边贸易平衡数据的差异由360亿美元缩小到33亿美元,即只有原来差异的10%。我们对1998年美中双边商品贸易平衡的最佳估算是中国顺差369亿美元。 如果将美国一向享有顺差的服务贸易考虑在内,1998年的美中双边贸易平衡估算就有可能是350亿美元。若与美国同日本的贸易逆差相比较, 以上经修正后的美中贸易逆差要小得多。
但是,美中贸易不平衡在不断增大,这个事实也是很清楚的。我们的修正并未使这种趋势有所改变。在过去的两年里,经过各种修正后,美中贸易逆差年增长速度仍近70亿美元。总体来说,美国政府称双边贸易逆差巨大并在不断增加并没有错。但中国政府称美国官方统计夸大了双边贸易不平衡的规模也没有错。我们要做的是,证明经过适当修正以反映真实的双边贸易平衡值的美中两国数据之间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一个有趣但仍未解决的问题是美中两国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在双方之间的分配。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考察这两国向对方出口的附加值水平和出口企业的国别。中国认为其对美出口的附加值水平低,主要是所谓的“加工和装配”产品的出口。此外,许多中国出口企业实际上是全部或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其所获的资本回报并不完全由中国方面获益。中国的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但是,为了更明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一、本文的方法论及组织结构
美国目前存在巨大的贸易不平衡,尤其是大量的并不断增加的对华贸易逆差。据美国官方统计,1997 年对华贸易逆差达497 亿美元, 到1998年已达到5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近15%。 职业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对外贸易不平衡是国内宏观经济因素的反映,例如它反映了国内储蓄和投资不平衡的程度及政府财政赤字的规模。而且,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双边贸易不平衡本身并不能说明你的贸易伙伴是否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然而,决策者们确实会非常关注双边贸易逆差的数字并据之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双边贸易逆差确实会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大量的并不断增长的美中贸易逆差可能加剧两国间的贸易紧张程度并恶化两国间的关系。
目前的亚洲、俄罗斯和巴西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的贸易逆差更加突出。由于这些新兴经济内部的疲软,美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减缓。同时,美国经济的超强势头又意味着美国的消费者持续保持很高的消费水平,包括对进口产品的消费。因此在某些方面可以说,美国已经变成整个世界“进口市场上最后的买家”。进口的增加给美国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好处,但是它也确实增加了对钢铁工业等进口竞争行业的竞争压力。在一些美国决策者看来,1998年的金融危机很有可能导致美国1999年出现贸易危机。
就中国来说,东亚的金融危机也使得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更加复杂。从积极的一面看,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从而在国际舞台上被认为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人民币币值保持不变避免了东亚国家又一轮的竞争性贬值和危机的进一步恶化。但是,为了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中国采取的某些措施在外国人看来是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改革的倒退。例如,为在不贬值的情况下保证出口,中国提高了出口退税的水平。完全出口退税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特别是欧盟各国的惯常做法。然而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和贸易谈判者通常将这些退税看作是对出口的补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不平衡。此外,为打击非法资本转移,中国外汇管理局最近对外汇汇出包括贸易外汇汇出增加了一些规则和要求。按照中国的说法,这项政策的目的是打击并减少走私、假进出口及腐败现象。但是,这项新政策使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更加焦虑,他们把这项政策看作是中国不公平地限制对外贸易的另一实例。
美中双边贸易不平衡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政策考虑,随着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其重要性进一步增大。但是,正如我们在1996年的文章中所指出并在1998年的另一篇文章中所进一步分析的那样,美中之间没有对这一平衡的准确规模达成共识,美中官方数据的差异非常大。1998年,美国政府称对华逆差为569亿美元,而中国政府却称对美顺差210亿美元,其中的差距是巨大的——359亿美元, 几乎相当于中国官方报告的贸易不平衡数据的2倍。
在上述两篇文章中,我们对美中两国的贸易数据都作了调整。在本文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在美中贸易平衡上所做的早期工作。
我们的做法是:(1)我们将一个事实考虑在内, 那就是报告的进口值总是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而出口值不包括这两种费用,这就形成了双边贸易平衡中一个基本的计算误差,即使是最可靠的贸易数据也避免不了这种误差。我们重视这个基本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并给出适当的修正。(2 )我们用有关香港转口贸易加价的新资料来重新估算并修正美中贸易平衡。(3)把分析更新到1998年, 这是我们能够拥有完全数据最近的一年。(4)选择成品油、小汽车、 香烟等重要项目对走私的规模作了估算。我们指出了某些中国官方贸易数据的可靠性问题。最后,我们认为,经过适当修正的美国官方贸易数据可以提供更加可靠的双边贸易不平衡的信息。
为给各种修正打下基础,我们首先在表1.1 中列出两国官方的进出口数据。表1.1 显示了美中两国对中国向美国出口及双边贸易平衡数据的巨大差异。美国的从中国进口数据(第4 栏)几乎是中国的对美国出口数据(第5栏)的两倍。 最近几年美中两国关于双边贸易不平衡的数据(6、7栏)有300多亿美元的差距。为什么差异会如此之大? 我们将说明,计算惯例、大量的间接贸易(主要通过香港)及两国不同的计算方法等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这种差异。我们对美中两国的官方数据作了适当的修正后,1998年双边贸易平衡的两国数据差异从360 亿美元缩小至不到40亿美元。我们对1998年美中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的最佳估算是350亿美元,大大小于美国569亿美元的数据,但也大大高于中国210 亿美元的数据。
表1.1美中官方贸易数据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 中国从美国的进口 美国从中国的进品
(美国数据)(中国数据) (美国数据)
19895.87.912.0
19904.86.615.2
19916.38.019.0
19927.48.925.7
19938.8
10.731.5
19949.3
14.038.8
1995
11.7
16.145.6
1996
12.0
16.251.5
1997
12.8
16.362.5
1998
14.3
17.071.2
年份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美中贸易平衡 美中贸易平衡
(中国数据) (美国数据) (中国数据)
19894.4
-6.2 3.5
19905.2 -10.4 1.4
19916.2 -12.7 1.8
19928.6 -18.3 0.3
1993
17.0 -22.8-6.3
1994
21.5 -29.5-7.5
1995
24.7 -33.8-8.6
1996
26.7 -39.5
-10.5
1997
32.7 -49.7
-16.4
1998
38.0 -56.9
-21.0
资料来源:《美国外贸指导》,美国商务部,各年;《中国海关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各年。
注:正号表示美国贸易顺差,负号表示美国贸易逆差。
美国出口按船边交货价统计,中国出口按离岸价统计。
美中两国进口按到岸价统计。
这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强调了计算贸易平衡中的保险费和运费问题。接着,我们对官方的数据作了适当修正;第三部分考察了香港的转口对官方贸易平衡数据的扭曲;第四部分讨论了香港转口加价对美中贸易数据准确性的影响;我们对香港的转口加价作了重新估算,并就香港转口及其加价对美中贸易数据作了进一步修正;在第五部分,我们讨论了其它可能影响中国贸易数据的因素,选择了成品油、小汽车、香烟等重要项目对走私的规模作了估计;第六部分,我们对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双边平衡作了估算;第七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二、离岸价(FOB)与到岸价(CIF)的修正
除美国使用船边交货价(FAS)外, 世界各国海关和统计机构通常对商品出口按离岸价统计。离岸价与船边交货价的差别是商品装船(或飞机)的费用,这不是一项重大的费用,通常认为是以船边交货价计算的出口货物的1%左右。包括美国在内, 世界各国海关和官方统计机构通常以到岸价(成本、保险加运费)计算和记录商品的进口。离岸价和到岸价的差别是从出口国(原产国)把商品运送到进口国(目的国)的保险费和运输费。到岸价的费用可估计为比按离岸价计算的成本平均高出10%。
表2.1美中两国官方的贸易数据(按离岸价折算)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美国向中国的出口 中国从美国的进口 美国从中国的进口
(美国数据) (中国数据) (美国数据)
1989 5.9 7.210.9
1990 4.8 6.013.8
1991 6.4 7.317.3
1992 7.5 8.123.4
1993 8.9 9.728.6
1994 9.412.735.3
1995 11.814.641.5
1996 12.114.746.8
1997 12.914.856.8
1998 14.415.564.7
年份 中国向美国的出口美中贸易平衡
美中贸易平衡
(中国数据) (美国数据)
(中国数据)
1989 4.4-5.0 2.8
1990 5.2-9.0 0.8
1991 6.2
-10.9 1.1
1992 8.6
-15.9-0.5
1993 17.0
-19.7-7.3
1994 21.5
-25.9-8.8
1995 24.7
-29.7
-10.1
1996 26.7
-34.7
-12.0
1997 32.7
-43.9
-17.9
1998 38.0
-50.3
-22.5
资料来源:同表1.1并作者的计算。
注:负号表示美国贸易逆差。
虽然有理由以不同的价格计算一个国家的商品进出口,例如为了方便国民收入帐户的建立、国际收支的计算以及适用关税税种的决定等等,但对进出口定值的方法不同可能在两国双边贸易平衡的计算中产生分歧。下面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假设美中两国彼此年商品出口为500 亿美元,按离岸价计算(暂不考虑船边交货价与离岸价的差别),那么,原则上讲,两国之间的贸易应是平衡的,两国都不应有贸易顺差或逆差。但是,从美国的角度看,对中国的出口为500亿美元,而进口为550亿美元(按到岸价计算),这样,美国就对中国有5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同样,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为500亿美元,而进口为550亿美元,这样,中国就对美国有5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矛盾的境地:两国都称对另一国有逆差,而考虑到两国的统计口径,两国又都是正确的。但是,就此例来讲,任何合理的、客观的评价都应得出两国间贸易一定平衡的结论。在实践中我们如何得出此结论呢?如果为了计算双边贸易平衡问题,两国均按离岸价或到岸价计算进出口值,我们就能够得出此结论。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相关的应是实际离开各自港口的商品的价值,即各自实际提供的商品。很清楚,从对收入和就业的影响的角度上讲,按照离岸价计算的本国商品出口应该成为关注的对象。而且,保险和运输通常是由位于第三国的第三方提供的。例如,美国对中国的商品出口可能由在利比里亚或巴拿马注册的船只运送,并不必须是美国的船只。因此,在计算双边贸易平衡时将保险和运输费用包括在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之中是不正确的。在任何情况下,即使运输确实由美国的船只提供,此价值也应体现在服务项目的进出口之下,而不是商品项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指出,随着双边贸易水平的提高,双边贸易平衡估算中的分歧会越来越多,两国计算口径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本身就会导致两国之间摩擦和争执的加大。例如,如果中美两国彼此间的商品出口都是1000亿美元(按离岸价计算),那么,根据传统的计算方法,两国都会报道对对方有100亿美元的逆差。因此, 尽管真正的双边贸易实际上是平衡的,两国仍存在着200亿美元潜在的、 有争论的差异。
我们接下来再讨论一个例子。假设按离岸价计算,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为年500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商品出口为年200亿美元,那么,理论上讲,中国应该有3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是, 根据传统的计算方法,中国会报道有280亿美元的顺差,而美国会称有350亿美元逆差,这就存在70亿美元的缺口,相当于300亿美元真实顺差的25%。 请注意同上例一样,在这个例子中,对于两国真实的出口数据并无不同意见,是计算中对进出口的不同对待产生了分歧。
我们认为,为正确计算双边贸易平衡的目的,两国最好按离岸价或到岸价计算各自的进出口额,这样会更准确。这种方法会消除对数字的潜在的、不必要的、无效的分歧和争执,将注意力集中到有关数据的真正不确定、不可靠的领域。在表2.1中, 我们将官方贸易数据按离岸价进行折算。美国数据是按船边交货价统计的,我们通过提高1 %的价值将其修正到按离岸价计算。中国官方出口数据未加修正,因为已经按离岸价计算。通过这种简单修正,1998年美国双边不平衡数字变为503 亿美元,而中国的数字变为225亿美元,两者之间的差异从360亿美元缩小到280亿美元。
三、香港的转口贸易
香港特区政府对转口(Re-exports)的定义如下:进口的商品以某一香港买家为收货人,该买家随即拥有对进口品的法定所有权,并且可能在把商品再出口到别处之前进行一些加工,但是并不根本改变商品的特性。因此,如果中国的商品首先出口到香港,接着再转口到美国,虽然商品是通过香港运送或者销售到美国,但是由于商品并没发生重大改变,所以商标仍然标明“中国制造”。美国海关接收这些货物时,会将其看作从中国而不是从香港的进口,其根据是标准的“原产地”规则。香港的大宗转口是造成美中两国的贸易数据均不准确的首要原因,也是造成中美官方贸易数据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
表3.1对美国向中国出口的估算
(按离岸价计算,根据转口修正)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美国向中国的出口
中国从美国的进品 香港从美国进口
转口到中国
(美国数据)(中国数据)(香港数据)
1989 5.9 7.21.3
1990 4.8 6.01.3
1991 6.4 7.31.7
1992 7.5 8.12.4
1993 8.9 9.73.2
1994 9.412.73.7
1995 11.814.65.0
1996 12.114.75.9
1997 12.914.86.0
1998 14.415.55.3
年份
香港从美国进口
对美国向中国 对美国向中国
转口到中国(FOB)
出口的估算
出口的估算
(香港数据) (美国数据) (中国数据)
1989 1.2 7.18.4
1990 1.2 6.07.2
1991 1.5 7.98.8
1992 2.2 9.7
10.3
1993 2.911.8
12.6
1994 3.412.8
16.1
1995 4.516.3
19.1
1996 5.417.5
20.1
1997 5.518.4
20.3
1998 4.819.2
20.3
资料来源:《美国外贸指导》,美国商务部,各年;《香港外贸》,香港普查和统计局,各年;《中国海关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各年。
转口使得中国贸易数据复杂化的原因是,1993年之前,中国海关把所有出口到香港的商品都记作“对香港的出口”,不管这些出口的商品是香港自身消费还是转口到美国。这大大高估了中国对香港出口的规模,而低估了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规模。在1993年后,尽管作了各种努力,中国海关还是不能准确地记录先运到香港然后再转口到美国的商品数量。原因是转口的概念表明香港的中间商对商品拥有法定所有权。由于商品改变了所有权,中国海关通常不知道这些商品最终的去处。目前,虽然香港已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但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拥有独立的海关,香港的进口、出口和转口都由香港海关独立登记。在进口方面,中国的贸易统计试图努力区分从香港进口的商品和从美国进口而从香港转口到中国的商品。但是,追寻这些商品的来源也并非易事,尽管中国海关做出了努力,但究竟有多么成功尚不清楚。
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中国海关没有试图明确其出口到香港的商品的最终目的地也许会更好一些。但是,既然中国从1993年起已经努力加以区分了,可能已经部分地取得了成功,因此,从1993年起,中国海关统计已经将一部分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中国商品看作对美国的出口。这就意味着,如果简单地将转口加到中国海关的出口数据之上,就会存在很大的重复计算的风险。同样,假定中国海关成功地区分了从香港进口的商品的来源,在进口方面也会出现这样的风险。
转口也同样使美国的贸易数据复杂化。在出口方面,官方的估算会低估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原因是美国海关不能准确地记录先运到香港再转口到中国的所有商品。转口在定义上表明香港的某实体拥有了美国出口的商品,但并不能确定这些商品最终的去处,除非美国的出口商另有登记,美国海关通常将这些间接出口到中国的商品记作对香港的出口。我们前面已经提到,香港拥有独立的海关,因此在国际贸易的角度上讲,香港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在进口方面,美国海关会了解到进口商品的原产地,这样就区分了从香港进口的商品和中国制造而由香港转口的商品,后者被看作从中国的进口。因此,美国的进口数据已经包括了经香港转口的中国商品。
如果转口只占美中贸易很小的比例,我们也许可以将其忽略不计。但是,实际上转口在美中贸易中占很大比重。在香港特区政府的统计中,我们可以找到转口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是可靠的。1998年,中国官方数据表明对美国的出口已达到380亿美元。而1998 年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的出口是311亿美元。实际上,自1989年到1998年, 由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中国商品平均是官方记录的中国对美国出口的147%。 由香港转口到中国的美国商品尽管少于转口到美国的中国商品,其数目也很巨大。1998年,美国官方统计的对华出口为143亿美元, 而由香港转口的出口为53亿美元。从1989年至1998 年, 转口平均占官方统计的对华出口的36%。这些数字虽然不如中国经香港对美国的转口那么巨大,但仍然是很大的数目。由于转口的规模巨大,任何未对转口数量进行修正的贸易平衡估算都会非常不准确。
根据香港转口贸易修正美国对华出口数量。在表3.1中, 我们用香港转口的规模修正了美国对华出口的官方估算。我们注意到,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官方数据按离岸价折算后仍然远远大于美国对华出口的官方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美国对华出口的官方数据通常只包括直接出口,而中国方面的从美国进口的数据可能包括经香港的间接进口,特别是在1993年后。这样,后者就会大于前者。其次,我们不能排除这期间虚开从美国进口的发票的可能性。原因是中国的出口商一般享有中间投入品进口的增值税和关税退税。此外,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者也享有进口设备的关税减免。这样,既然无关税问题,高报进口值就没有任何成本。通过高报进口值,投资者还可以将资本转移出中国,而这种转移是被禁止的。虚开发票的结果是,中国海关统计的从美国的进口值(按离岸价折算后)就会高于美国海关统计的对华出口值。
在表3.1中, 我们将美国官方的对华出口和中国官方的从美国的进口(按离岸价折算)均看作中国从美国的直接进口,然后将美国经香港转口的出口(按离岸价折算)加到美中两国各自的官方数据之上。但是,按离岸价调整后的中国官方的进口数字仍然高于调整后的美国官方出口数字。我们将此系统误差归因于中国海关在统计经香港转口的美国商品时可能出现重复计算。这样,在将所有香港的转口加到中国官方的数据上时,我们就可能重复计算了经香港转口的一些美国对华间接出口。
表3.2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估算
(按离岸价计算,根据转口修正)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中国向美国的出口美国从中国的进口
香港对中国进口
的转口香港离岸价
(中国数据) (美国数据) (香港数据)
19894.410.9
8.5
19905.213.8 10.5
19916.217.3 13.4
19928.623.4 18.1
1993
17.028.6 21.8
1994
21.535.3 25.3
1995
24.741.5 27.6
1996
26.746.8 29.2
1997
32.756.8 31.3
1998
38.064.7 31.1
年份 香港对中国进口的 对中国向美国出口
转口中国离岸价
的修正后的估算
(香港数据) (中国数据)
19897.712.1
19909.514.7
1991
12.218.4
1992
16.525.1
1993
19.836.8
1994
23.044.5
1995
25.149.8
1996
26.553.2
1997
28.561.2
1998
28.366.3
资料来源:同表2.1,《香港外贸》,香港普查和统计局,各年。
根据香港转口贸易修正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数量。在表3.2中, 我们根据香港的转口规模修正了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官方估算。首先,我们注意到,按离岸价折算后,中国官方的对美出口数字和美国官方的从中国进口数量的数字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基本的原因是美国海关区分了从香港进口包括转口的商品的原产地,而中国海关并没有这样做,或至少没有做得像美国那样成功。这样,除了进行离岸价与到岸价之间的调整外,不需要根据转口贸易数量对美国官方的进口数据进行修正。其次,第4 栏的转口数据是按离岸价计算的香港数据。这样,转口的数据不仅包括商品的成本,而且包括商品从中国到香港的运费和保险费。为调整到按离岸价计算的中国数据,按照标准的离岸价-到岸价折算率,将第4 栏中的数据减去10%,得到第5栏中的数据。
考虑到香港的转口,我们假定中国官方的出口数据仅包括直接出口,经香港转口向美国的出口构成间接出口。由于中国的贸易数据已经将部分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的出口计算在内,这样,我们调整后的估算就有可能出现偏大的误差。特别是1993年后,中国政府开始登记进出口商品的产地和目的地,上述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但是,我们不能确定这种误差的准确规模,也没有好办法估算这种误差。所以我们假定中国官方的进出口数据没有包括转口。这样,修正后的中国总出口官方数字是直接出口(栏2)和间接出口(栏5)的总和即第6栏, 这一栏是我们根据香港转口修正后,按离岸价计算的中国官方的对美出口数据。经过根据转口进行简单修正,美国的官方数字(栏3)和中国的官方数字(栏6)之间一致的程度有了显著提高。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第6栏中调整后的中国官方数字比第3栏中调整后的美国官方数字更大些,而且有几年还非常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前面讨论的重复计算。香港转口的一部分基本上已经统计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官方数字之内。这样,将所有香港的转口加到中国官方的数字上,我们就有可能重复计算了一些经过香港转口的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因此,我们认为第3栏的美国官方数字比第6栏修正后的中国官方数字更可靠些。
表3.3对美中贸易平衡的估算
(按离岸价计算,根据转口修正)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对美国华
对美国对华 美国从中国
出口的估算 出口的估算 的进口
(美国数据) (中国数据) (美国数据)
19897.1 8.4 10.9
19906.0 7.2 13.8
19917.9 8.8 17.3
19929.7 10.3 23.4
1993
11.8 12.6 28.6
1994
12.8 16.1 35.3
1995
16.3 19.1 41.5
1996
17.5 20.1 46.8
1997
18.4 20.3 56.8
1998
19.2 20.3 64.7
年份
对中国向美 对美—中贸易 对美—中贸易
国出口的估算平衡的估算平衡的估算
(中国数据) (美国数据)
(中国数据)
1989
12.1 -3.8 -3.7
1990
14.7 -7.8 -7.5
1991
18.4 -9.4 -9.6
1992
25.1-13.7 -14.8
1993
36.8-16.8 -24.2
1994
44.5-22.5 -28.4
1995
49.8-25.2 -30.7
1996
53.2-29.3 -33.1
1997
61.2-38.4 -40.9
1998
66.3-45.5 -46.0
在表3.3中,我们利用表3.1和表3.2 中的数据并根据香港的转口进行修正,给出了美中两国贸易平衡的估算值(按离岸价计算)。我们注意到,根据我们的估算,中国官方的贸易统计低估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低估了中国从美国的进口。但是对出口的低估大于对进口的低估。我们发现,修正后的美国和中国贸易数据表明,两国对1998年双边贸易平衡的估算存在高度的一致:455亿美元和460亿美元,两者之间的差异缩小到5亿美元,而未修正前的差距却是360亿美元。但是,我们认为这种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巧合。首先,正如上面已经指出的,中国的出口数据中存在重复计算(转口)和虚假出口的可能性,其结果是调整后的中国出口数据大于美国官方的进口数据(按离岸价计算)。我们将这个差异看作中国出口数据不太可靠的一种表现。其次,中国进口数据中也存在重复计算(转口)和虚假进口的可能性,结果是修正后按离岸价格计算的中国进口数据大于美国官方的出口数据,尽管差异并不太大。第三,我们知道有一个重要问题还未考虑,那就是转口加价。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过分看重我们在调整美中贸易数据中所取得的表面成功。
比较一下表1.1和表3.3可以看到,我们对美中贸易平衡的估算同美中两国各自的官方估算有显著不同。通过根据香港转口对中国的贸易数据进行修正使得1989年至1992年的美国贸易顺差变成了逆差。对美国的贸易数据的修正要轻得多,但也同样非常重要。很清楚,美国官方公布的贸易逆差数高估了美中贸易不平衡的规模。例如,我们的修正使1998年美中双边贸易逆差减少110亿美元,从569亿美元降到455 亿美元。
四、香港转口加价
表4.1对香港转口加价率的估算单位:%
年份中国进口美国货物经
美国进口中国货物经
香港转口加价的估算
香港转口加价的估算
1989 10.30
11.50
1990 11.30
17.40
1991
9.30
20.50
1992
9.30
22.90
1993
7.80
26.10
1994
5.70
24.90
1995
5.70
25.00
1996
5.70
27.30
1997
5.70
27.30
1998
5.70
27.30
资料来源:①香港政府普查统计署1996年2 月发布的香港统计数字每月摘要;②《人民日报》,1996年5月21日; ③冯国钊和刘遵义(1996)。
美国和中国贸易数字不准确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香港转口加价。这种加价被解释为香港中间商的利润额。香港的中间商从中国或美国购物,在这些商品价值上增加一部分利润额,然后把这些货物再出口到其它地方。关于这些转口加价的信息资料很难得到。1996年2月, 香港普查统计署公布了他们对转口贸易的年度调查结果。从这些调查中,我们得到了1989—1994年转口加价的新的估算。我们从中国了解的情况和对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及商人的采访补充了这些估算。表4.1 显示了对香港转口加价最新的、最全面的估算。人们会很有兴趣地注意到,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货物的转口加价相当高,约为进口货物价格的25%,而对美国出口到中国产品的转口加价相当低,大约为6%。所以, 不对转口加价进行调整也会扭曲对双边贸易平衡的计算准确度。
为了重点说明这些转口加价是怎样影响贸易数字的,让我们假设中国直接向美国出口1美元的货物,同时还通过香港向美国间接出口1美元的货物。当间接出口的货物抵达香港时,香港的中间商为这些货物支付了1.1美元(加上保险和运费),然后对这1.1 美元加价27 %(在此使用1998年的加价水平)。那么中国货物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的价格就是1.4美元(1.1美元×1.27)。当美国海关收到这两笔中国货物时, 他们就用离岸价格记录下总进口货物为2.4美元, 或很有可能用到岸价格把总进口记录为2.64美元(2.4×1.1)。 而中国海关记录的只有出口美国1美元的货物和出口香港的1美元货物。在某种意义上, 两国政府对中国出口美国货物金额的计算都是正确的,但是差异很大,达到1.64美元或者是美国官方进口额的62%。这个简单的例子表明,转口和转口加价能够大大地影响美中双边贸易平衡的测量。正确的数字当然是根据离岸价格计算,应为2美元。
表4.2美国向中国出口估算
(经转口加价调整)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美国向中国
中国从美国香港从美国进口经转口到
出口离岸价进口离岸价中国货物离岸价
(美方数据) (中国数据) (港方数据)
1989 5.9
7.2
1.2
1990 4.8
6.0
1.2
1991 6.4
7.3
1.5
1992 7.5
8.1
2.2
1993 8.9
9.7
2.9
1994 9.4 12.7
3.4
1995 11.8 14.6
4.5
1996 12.1 14.7
5.4
1997 12.9 14.8
5.5
1998 14.4 15.5
4.8
年份香港从美国香港从美国我们对美国我们对美国
进口品经转口 进口经转口到 出口到中国货 出口到中国货
到中国货物转 中国货物对转 物经转口加价 物经转口加价
口加价率的估算 口加价调整后 调整后估算, 调整后的估算,
,离岸价离岸价 离岸价
(%)
(香港数据) (美方数据)(中方数据)
198910.301.17.0 8.3
199011.301.15.9 7.1
1991 9.301.47.8 8.7
1992 9.302.09.5 10.1
1993 7.802.7
11.6 12.4
1994 5.703.2
12.6 15.9
1995 5.704.3
16.1 18.9
1996 5.705.1
17.2 19.8
1997 5.705.2
18.1 20.0
1998 5.704.5
18.9 20.0
资料来源:同表2.1、表3.1、表4.1。
在表4.2中, 我们根据转口及转口加价的情况对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官方估算值进行了修正。我们将第4 栏中香港政府统计的按美国离岸价格基数计算的转口量,扣除掉第5栏所列的转口加价幅度,得出第6栏的数据。然后将第6栏和第2栏、第3栏相加,得出修正后的美国(第7栏)和中国(第8栏)关于美国向中国出口的按离岸价格计算的数据, 这些数据与表3.1的相应数字相比略有减少。
表4.3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估算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中国对美国的美国官方从中国向美国出口经香港
出口,离岸价中国进口商品转口商品,离岸价格
(中方数据) (美方数据) (港方数据)
1989
4.4 12.0
8.5
1990
5.2 15.2 10.5
1991
6.2
19
13.4
1992
8.6 25.7 18.1
1993 17.0 31.5 21.8
1994 21.5 38.8 25.3
1995 24.7 45.6 27.6
1996 26.7 51.5 29.2
1997 32.7 62.5 31.3
1998 38.0 71.2 31.1
年份中国向美国出口
美国从中国直接
中国向美国出口经香
经香港转口商品, 进口商品,到岸价 港转口加价率的估算
到岸价格
(港方数据) (美方数据) (%)
1989
9.4
2.7 11.5
1990 11.6
3.7 17.4
1991 14.7
4.3 20.5
1992 19.9
5.8 22.9
1993 24.0
7.5 26.1
1994 27.8 11.0 24.9
1995 30.4 15.2 25.0
1996 32.1 19.4 27.3
1997 34.4 28.1 27.3
1998 34.2 37.0 27.3
年份 中国向美国中国向美国我们对美国
我们对中国
出口经香港出口经香港从中国进口
向美国出口
转口,到岸转口,离岸商品的估算商品的估算,
价,对加价价,对加价进离岸价,对对加价进行
进行修正后行修正后
加价进行修正后 修正后
(港方数据) (港方数据) (美方数据)(中方数据)
1989
8.4 7.69.3 11.3
1990
9.8 8.9
11.4 13.3
1991 12.211.1
14.0 16.3
1992 16.214.7
18.7 22.0
1993 19.017.3
22.6 32.7
1994 22.320.3
28.4 39.9
1995 24.322.1
33.9 44.8
1996 25.222.9
38.5 47.6
1997 27.024.6
47.9 55.1
1998 26.924.5
55.8 60.2
资料来源:作者估算。
表4.3中, 我们根据转口及转口加价的情况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官方估算值进行了修正。我们将香港政府记录的离岸价转口量(第4 栏),加上一个10%的到岸价和离岸价差额,修正为美国的到岸价格(第5 栏)。这一栏代表了美国从中国的间接进口。我们将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第3栏)中减去间接进口额(第5栏)得到了美国从中国直接进口额(第6栏)。我们用转口加价率(第7栏)修正了从中国的间接进口(第5 栏),得到了第8栏的数字,这栏数据进一步被修正到第9栏的香港离岸价格数。我们将直接进口(第6栏)和间接进口(第9栏)相加,再折扣10%,得到第10栏的数字,这一栏表示以离岸价计算的、扣除了转口加价的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我们将第2栏的直接出口和第9栏相加,再折扣10%,得到第11栏,这一栏表示以离岸价计算的、扣除了转口加价的中国向美国出口总额。我们注意到这些数字同表3.2 相应的数字相比减少了。而且在修正后的美国和中国估计的数字之间的差异被进一步减少了。拿1998年来看,差异少于50亿美元。
表4.4 美中贸易平衡估算
(使用离岸价格经香港转口加价调整后的估算)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我们对美国从中我们对中国向我们对美国向中国出口
国进口的估算,
美国出口的估 的估算,经转口及价
经转口和加价调算,经转口及 调整后离岸价
整后离岸价加价调整后离岸价
(美方数据) (中方数据)(美方数据)
19899.3 11.3
7.0
1990
11.4 13.3
5.9
1991
14.0 16.3
7.8
1992
18.7 22.0
9.5
1993
22.6 32.7 11.6
1994
28.4 39.9 12.6
1995
33.9 44.8 16.1
1996
38.5 47.6 17.2
1997
49.7 55.1 18.1
1998
55.8 60.2 18.9
年份我们对美国向 我们对美中贸易我们对美中贸易
中国出口的估 平衡的估算,经平衡的估算,经
算,经转口及 转口及加价调整转口及加价调整
加价调整后离岸价
后离岸价 后离岸价
(中方数据) (美方数据) (中方数据)
19898.3-2.4
-3.0
19907.1-5.6
-6.3
19918.7-6.2
-7.6
1992
10.1-9.1 -11.9
1993
12.4
-11.0 -20.3
1994
15.9
-15.8 -24.0
1995
18.9
-17.9 -25.9
1996
19.8
-21.3 -27.7
1997
20.0
-29.8 -35.0
1998
20.0
-36.9 -40.2
资料来源:作者估算。
在我们上述修正中隐含着一个想法,这就是转口加价反映了香港中间商得到的经济收入。香港中间商之所以能够索取高额加价的潜在原因,是因为他们更熟知中国和世界其它地方的经济制度。他们从中国大陆和海外得到的内部信息使他们在同中国大陆做生意时降低了风险,又得到了高的经济收入。此外,高额转口加价的一部分是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香港企业使用内部转让价格的方式得到的回报。然而,正如冯国钊和刘遵义(1996)详细讨论的那样,对这些已经披露出来的高额转口加价还有许多其它的潜在原因。例如,其中可能有中国跨国公司使用内部转让价格转移的利润、非法资本外流(通过低开发票)以及贪污。对这种加价估算值的趋势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所有这些原因(回报外国直接投资者、内部价格转移利润、非法资金外流及贪污)都是有可能的。和美国出口商品的转口加价(很低并且不断在下降)不一样,与中国商品相关的转口加价实际上是在上升。这种上升的趋势似乎与看起来颇具竞争力的香港中间商市场相矛盾。香港中间商市场的进入是敞开的,没有限制的。由于中间商在市场上能自由进入,这些加价应该不时地下降(就像与美国商品相关的加价情况那样),而不是上升。然而,对这个问题很难形成一个准确的判断。于是我们继续假设转口价值应当得到修正,并且把这些加价看成是香港居民的收入。
通过表4.2和4.3,我们在表4.4中得出了我们用离岸价格计算的、 对经过香港转口加价数额进行修正后的美中贸易差额数据。我们发现修正后的美国和中国贸易数字显示,1998年美中官方公布的双边贸易差额数字经修正后分别为369亿美元和402亿美元,非常接近,差异被减少到不超过35亿美元。相比之下,未经修正的差异几乎是360亿美元。 此外,由于我们列举的各种原因,我们认为根据美国官方数据修正的数字更为可信。于是我们得出了修正后的美中双边贸易差额的最后估计值(见表4.4中的第6栏)。它比美国官方数字显示的要少得多,比中国官方数字表示的要大得多。这是一个大数字,而且还在不断增大。
五、走私及其它使中国贸易数字复杂化的因素
除了离岸价和到岸价的调整、转口及转口加价外,还有其它因素使中国贸易统计数字出问题。重要因素之一是走私,走私使进口到中国的商品总量大大超出海关统计的数字。据报道,1993年中国查获了4.1 亿美元的走私货物,而那些没有查获的走私货物肯定是更大量的。多年来,向中国走私已迅速发展成为非常大的行业,直到1998年年中中国政府打击走私为止。每年走私到中国的货物总额估计在100亿至250亿美元之间。当然,要准确地估计有多少货物从美国走私过来是非常困难的。
汽车和香烟曾是向中国走私物品中两项最大宗的货物。水果也曾是热门商品。然而,这些货物最近被成品油所取代。根据对亚洲国家进出口数字的综合分析,走私到中国的成品油的数量估计一年大约为1000万吨左右。据报道,每年有10万辆新车或二手车走私到中国。众所周知,美国与中国之间的香烟贸易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从美国出口到香港或其它东亚目的地,然后走私到中国。这样的走私就使得中国从美国进口规模被缩小了。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试图估算从美国向中国走私的两种潜在的最重要的商品——汽车和香烟的走私程度(走私的成品油产品不像是来自美国的商品)。我们估算走私的方法首先是估算这些产品在香港的消费量。由于居民收入的增加,香港会从美国进口更多的汽车。但是,从美国的进口量往往超过了根据香港历史上的消费模式推算出的预期消费量。这些“超出”的进口量可以用做美国货物走私到中国的大约估算量。
表5.1向中国走私的进口货值估算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通过香港走私到中国的美国汽车、香烟价值估算
19920.52
19930.78
19940.45
19950.51
19960.18
19970.26
表5.1中, 我们提出了走私到中国的美国汽车和香烟的总价值估算。按平均数计算,把走私按少于5亿美元增加到美国对中国出口量上, 就降低了双边商品贸易平衡中相应的数量。这一调整对美中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不是很大。
除了走私外,虚假进出口也是导致中国贸易数据不准确的一个问题。为了促进出口,在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对那些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后再出口的出口商进行退税,即在出口时退还对原进口中间产品征收的增值税和关税。然而,有许多关于出口商采取欺诈行为骗取不该得到的出口退税的报道。在某些情况下,所谓的出口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或可能是装满石头的集装箱。这些虚假出口就这样夸大了中国向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出口量,因此在中国官方统计中夸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最近,特别是在东亚金融危机开始后,虚假进口现象又开始抬头。很典型的便是进口商在海关官员的配合下,声称他事先预订的进口商品已经到货,需要用人民币从银行购买外汇,以支付进口货款。既然这是经常项下的交易,银行按常规同意其购汇。外汇便按官方市场汇率卖给进口商,随即又汇给了“出口商”。事实上,整个交易是根本就没有进口的骗局,所需要的一切文件都是伪造的。这种交易的目标完全是为了非法地将资金转移到国外。然而,这种虚假进口也会照例计算到中国海关的统计数字中,从而夸大了从美国和其它地方进口的规模,使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打了折扣。很难说虚假进口或虚假出口哪个更重要,但所有这些当然都给中国贸易统计数字打上了问号。
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转型经济国家,其货币在资本项下不是完全可兑换,法律规定常常含糊不清,海关不是非常高效,执法混乱,贸易方面低开发票和高开发票的现象可能非常普遍。中国贸易统计数字于是可能受到了低开发票和高开发票现象的高度扭曲。大多数国家的税法往往会使生产者对出口低开发票以减少他们应课税的收入。例如,在美国,有报道显示出口商对出口商品低开发票高达5%。 此外,在实行资本控制的国家,低开发票提供了以外汇形式将资本转移到国外的途径(例如,买方在出口国以外用外汇向出口商支付价差)。低开发票的出口还帮助进口商降低应支付的进口关税。
对进口方面,公司可以低开发票或高开发票,这取决于具体情况。为了降低应课税的利润,便于向外汇出资金和利润,企业可能愿意对进口的中间投入品高开发票。这在跨国公司内部各企业之间是特别普遍的做法,这样可以用非市场的内部价格互相出售中间投入品,在最低利润税率的地区登记公司的盈利。
然而,如果公司面对高额进口关税,他们便会选择低开发票的做法以降低他们的进口关税。
所有这些做法在一切国家的企业中都是司空见惯的。然而,鉴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些做法可能更为普遍。结果就使得中国贸易数字的可信度增添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我们选择了美国官方数据,并做了适当调整,用于我们对美中双边贸易失衡的最终估算中。
六、商品和劳务方面的贸易平衡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研究和探讨一直只限于美中商品贸易平衡方面,我们这样做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美国在提供私营部门服务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例如,广告业、电脑和数据处理服务、教育、金融服务(包括银行和保险)、专业服务(包括会计和法律服务)、管理咨询、专利和专营权经销、电讯、交通运输及旅游业。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劳务净输出国,从纯粹重商主义的观点看,劳务出口和商品出口一样都使美国受益。
表6.1 美国贸易平衡估算
(对转口加价及劳务调整后计算,离岸价)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我们对美国从中国 我们对美国向中国 我们对美国向中国
进口的估算,转口 出口的估算,对转 劳务出口的估算
加价调整后口加价调整后
(美方数据)(美方数据) (美方数据)
1992 18.7
9.51.6
1993 22.6 11.62.0
1994 28.4 12.62.1
1995 33.9 16.12.6
1996 38.5 17.23.2
1997 47.9 18.13.7
1998 55.8 18.9 无资料
年份
美国从中国进口劳 我们对美中贸易平衡的估算,
务的官方估算 对转口加价及劳务调整后
(美方数据)
1992
1.1 -8.7
1993
1.4-10.4
1994
1.6-15.2
1995
1.8-17.1
1996
2.1-20.1
1997
2.3-28.4
1998 无资料 无资料
资料来源:同表4.2、表4.3,美国商业部刊物《当前经济的调查》。
在表6.1中,我们将1992年至1997 年经调整后的美国商品进出口数据中加进了美国向中国出口劳务及从中国进口劳务的估算。1992年之前,美国劳务出口的数据没有按国别分别统计。因此,我们没有1992年以前中美劳务双边贸易的数据。如表6.1中所示, 美国在劳务方面的对华贸易有顺差,但顺差不大,1997年达13.7亿美元,是有统计数据的最近的一年。我们对1998年的情况做了估算,劳务顺差可能增加到20亿美元。将离岸价到岸价的调整、转口、 转口加价及劳务都考虑在内, 便将1998年美中贸易官方统计的赤字从569亿美元减少到350亿美元。
七、哪个贸易平衡数字是真实的
表7.1 中美贸易平衡可供选择的估算比较
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美中贸易美中贸易 美中贸易美中贸易
平衡官方平衡官方 平衡离岸平衡离岸
数字数字 价基数 价基数
(美方数据) (中方数据)
(美方数据) (中方数据)
1989-6.2 3.5
-5.02.8
1990
-10.4 1.4
-9.00.8
1991
-12.7 1.8 -10.91.1
1992
-18.3 0.3 -15.9
-0.5
1993
-22.8-6.3 -19.7
-7.3
1994
-29.5-7.5 -25.9
-8.8
1995
-33.8-8.6 -29.7 -10.1
1996
-39.5
-10.5 -34.7 -12.0
1997
-49.7
-16.4 -43.9 -17.9
1998
-56.9
-21.0 -50.3 -22.5
年份
美中贸易
美中贸易美中贸易美中贸易平衡
平衡,经转 平衡,经转平衡,经转 ,经转口及加
口调整后的 口调整后的 口及加价调 价调整后的离岸
离岸价基数 离岸价基数 整后的离岸价基数
价基数
(美方数据) (中方数据)(美方数据) (中方数据)
1989-3.8 -3.7 -2.4
-3.0
1990-7.8 -7.5 -5.6
-6.3
1991-9.4 -9.6 -6.2
-7.6
1992
-13.7-14.8 -9.1 -11.9
1993
-16.8-24.2-11.0 -20.3
1994
-22.5-28.4-15.8 -24.0
1995
-25.2-30.7-17.9 -25.9
1996
-29.3-33.1-21.3 -27.7
1997
-38.4-40.9-29.8 -35.0
1998
-45.5-46.0-36.9 -40.2
资料来源:同表1.1、表2.1、表3.3及表4.4。
在前面的几节中,我们分析了那些使美中双边贸易衡量问题复杂化的各种因素。一些重要的因素包括离岸价到岸价的调整、转口和转口加价已被明确地计算在内。在估算过程出现的一个重要情况是我们发现中国的贸易统计数字可能不太可靠。这并不使人感到惊奇,即便美国的贸易统计数字也不完全准确。我们的各项调整都汇总在表7.1中。表7.1显示,经过所有这些调整,1998 年美中两国的贸易平衡数字差异已从360亿美元缩小到33亿美元。我们认为,1998年美中双边商品贸易平衡经修正后的估算为美国赤字369亿美元,而且, 因为美方的数据比中方数据更可靠(其原因我们在前面已阐述过),我们对1998年美中双边贸易平衡的最佳估算是美国贸易赤字为370亿美元。 如果我们把劳务贸易估算在内,1998年美中双边贸易平衡是美国赤字350亿美元。 这仍然是个大数字,但比美国官方统计的569亿美元小得多。与美日贸易赤字相比, 美中贸易赤字经适当修正,也小多了。然而,美中贸易不平衡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增长,这也很明显。我们的修正没有改变这一趋势。总之,美国政府说双边贸易赤字很大,而且还在增大,这种说法是对的。但中国政府说美国官方统计数字夸大了双边贸易不平衡的程度,这种说法也是对的。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希望展示,经过适当修正以反映真实的双边贸易平衡值的美中两国数据之间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
标签:中国海关论文; 贸易逆差论文; 到岸价论文; 离岸价论文; 海关数据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香港海关论文; 海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