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知斋琴谱》四曲研究

《五知斋琴谱》四曲研究

王建欣[1]2002年在《《五知斋琴谱》四曲研究》文中提出古琴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音乐的代表。由于其历史悠久,文献丰富,相对保存完好,流传千载,从未中断,一直被学界认为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历史上有些着名的音乐品种或样式,由于种种原因今已失传,籍着琴乐这一“从未中断”的河流,可做不少珍贵的钩沉、稽古工作。近代以来的琴学研究,在文献的搜集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对于琴学之某一方面的专题性研究,尚有很多空白。或者说,建立在文献基础上的琴学之诸多方面的理论总结,尚嫌不足。尤其是对于古琴音乐本身的规律性认识,目前还比较模糊,这与我们近百年来在琴学文献整理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是有一定距离的。基于此,笔者在导师吴钊先生、伍国栋先生的指导下,认为对琴曲本身进行研究,是琴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取得些许成绩,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古代音乐风格演变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古琴音乐与与古代人文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为中国音乐史研究中所遇到的古乐形态方面的问题,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资料。 为了勾勒古琴音乐的发展轨迹,进而初步得出有关琴曲风格演变历史的规律性认识,本文以清代《五知斋琴谱》所收《墨子悲丝》、《汉宫秋月》、《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四首琴曲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五知斋琴谱》产生的历史背景;第叁章四首琴曲的音乐学分析;第四章从四首琴曲看明清琴乐的美学追求;第五章从四首琴曲看明清琴乐的艺术成就;第六章结论。 本文的主体为琴曲分析,有描述,有解释,也有分析过程中的思考、概括出来的规律、提出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除了对琴曲之渊源流变、文献记载、背景资料所做的梳理,还将考察琴曲的具体指法、用音、句子、段落以及整体的结构布局,悉心体会古人,并参以当代有代表性琴家的演奏录音和记谱。乐器形制发展的历史和古琴特有的演奏方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古琴音乐的形态,如节奏特征、装饰效果、音色变化等等。另外,琴曲形态与语言、音韵及文体的关系,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艺术追求、文人好尚的关系,也在本文的研究视野中。 笔者希望通过论证,能够对古琴音乐在如下几方面获得明晰的认识: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美学趣味的集中体现;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主流;古琴音乐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至明清时已呈深化和多元化发展之势,直至今日之现代社会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人类(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当代中国音乐应很好地继承这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李丽斯, 王安潮[2]2014年在《《五知斋琴谱》琴歌初探》文中提出该文对清代琴歌重要的琴谱集《五知斋琴谱》中的六首琴歌进行了历史与形态初研,发考辨出它在发展历程中的线索轨迹及其各种版本间的内在联系。在对现存乐谱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今人对六首琴歌的解译和研究,对版本、定弦、解题、歌词、减字谱等进行了音乐分析,力图对这一琴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五知斋琴谱》四曲研究[D]. 王建欣.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2

[2]. 《五知斋琴谱》琴歌初探[J]. 李丽斯, 王安潮.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4

标签:;  ;  ;  ;  ;  ;  ;  

《五知斋琴谱》四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