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才智一体:智慧的本质与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才智论文,品德论文,范畴论文,本质论文,智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5)03-0127-07 中国教育原先多只重视道德教育,却不重视传授技能或科技知识。近代以来,在经历无数惨痛教训之后,国人终于认识到:一个人即便道德高尚,若无技能或科技知识的支撑,也无法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又矫枉过正,多转向只重视开发个体的智力,培育个体的聪明才智;等情商概念流行后,又一度在注重培育个体才智的同时,也颇为重视培育其情商。可是,无论是才智还是情商,实际上都是中性概念,若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引导,人的才智和情商常常无法发挥积极的效用,甚至还有可能让人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语)而滑入罪恶的深渊。结果,“只教给学生一些小智,却让学生丢了大慧”,是近些年来人们批评当下中国教育的一句常用语。为了应对这类批评,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中小学,当前都有一些人在研究智慧和智慧教育,并开展智慧教育。不过,综观中外教育界,至今尚未有在大中小学成功开展智慧教育的样本。造成此境况的重要内因之一是中外学术界至今未给出一个有关“智慧”的权威定义。于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于2007年9月宣布正式开展为期3年又5个月(2007.9-2011.1)的跨学科研究程序——阿瑞特倡议(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Arete Initiative),专门探讨“智慧”这一主题。由此可见,科学界定“智慧”的内涵既是一个重要的学理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实践问题。本文尝试先对常见有关智慧内涵的不准确表述进行辨析,然后给出智慧的新界定,以期促进人们对智慧内涵的准确把握,并推动智慧教育的顺利开展。 一、常见有关智慧内涵的不准确表述 (一)聪明、才智或智谋是智慧吗? 常见的重要中文工具书在对智慧进行释义时,除了指佛教所讲的“般若”外,在世俗意义上多主张智慧是指聪明、才智。例如,据《辞源》解释,“智慧”一词的含义有二:①聪明、才智。《荀子·正论》说:“天子者……道德纯备,智惠甚明。”②佛教指破除迷惑证实真理的识力。梵语般若的意译,有徹悟意。《大智度论》四三说:“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注:“般若,秦言智慧。”①2009年版《辞海》对“智慧”的解释是:①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如智慧过人。②犹言才智,智谋。《孟子·公孙丑上》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③见“般若”。②“般若”是梵语Prajnā的音译,亦译“波若”,“智慧”之意。佛教用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佛教认为,般若智慧非世俗人所能获得,是一种超越世俗认识的特殊认识,通过般若可达涅槃彼岸,为成佛所必需。为表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③第11版《新华字典》对“智慧”的解释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④稍加分析可知,若将“般若”的涵义搁置一边(因为它是佛教用语),《辞源》、《辞海》和《新华字典》对智慧的释义大同小异,均指聪明、才智,其中,“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或“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只是对“聪明、才智”作进一步展开阐述的结果。并且,后一种表述与《韦氏大词典》对“智慧”的看法几乎如出一辙:“智慧是个体以知识、经验、理解力等为基础,正确判断并采取最佳行动的能力。”⑤可见,若按《辞源》、《辞海》、《新华字典》和《韦氏大词典》的解释,除“般若”涵义外,“智慧”一词实指“聪明、才智”。 正由于上述权威工具书多将聪明、才智视作智慧,《辞海》更是直接用智谋来诠释智慧,于是,有人说:“东方的智慧标准是计谋权术,西方的智慧标准是发明创造。按照东方的智慧标准,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不过几个书呆子而已。牛顿遇到诸葛亮,肯定被诸葛亮玩得像如来佛手心里的软糖一样,谁敢在诸葛面前谈天才。而按西方的智慧标准,诸葛亮不过是一个擅长计谋的政治人物而已,连一个高等数学方程式都解答不了,谁敢在牛顿面前谈智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之类擅长计谋的政治老腕,不会被列入西洋天才人物的行列。”⑥这种看法恰当吗? 如果聪明、才智、智谋是智慧的同义语,能说希特勒之徒有智慧吗?其实,只要对智慧有洞见的人都承认一个事实:智慧是一个褒义词,而聪明、才智、智谋均是中性词,这样,虽然可以用聪明、才智、智谋之类的中性词来描述希特勒之徒,却不可以用智慧来描述希特勒之徒。同时,若聪明、才智、智谋是智慧的同义语,那为什么有些聪明人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但几乎从未听过“智慧反被智慧误”的说法?原来,愚蠢有少智式愚蠢和缺德式愚蠢两种,聪明人虽然不会轻易犯少智式愚蠢,但如果其聪明才智没有良好品德的引导,便易犯下缺德式愚蠢。在斯腾伯格看来,作为“智慧”的对立面,“缺德式愚蠢”被定义为:个体由于不愿去追求公共利益,而只愿追求一己私利或只知为自己的小集团谋取利益,在此错误价值观的指导下,使其在运用自己的默会知识时产生了过失,从而在短期和长期之内协调个人内部(intrapersonal)、人际间(interpersonal)和个人外部的利益(extrapersonal interests)时出现失衡,结果无法成功地适应当前环境、塑造当前环境和选择新环境。⑦像希特勒之徒最终所犯的都是缺德式愚蠢。可见,聪明、才智、智谋不是智慧的同义语。 并且,《辞源》和《辞海》之所以将“智慧”作“聪明、才智”解释,是因为它们缺少一个科学的智慧观去观照古人的智慧。若用“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⑧去观照古人的智慧,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在中国古籍里,“智慧”的含义虽有时指“聪明、才智”,但常常也从“德才兼备方是智慧”的角度来论智慧。例如,《墨子·尚贤中》说:“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故当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未知(当作‘未尝不知’,引者注)以尚贤使能为政也。逮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姣好则使之。夫无故富贵、面目姣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有慧哉。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己。”⑨《墨子》在这里所讲的“智慧”就不仅仅是指“聪明、才智”,而是指人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认为若任人唯亲、任人唯貌,而不是任人为贤(智慧),就会导致国家出现混乱。⑩ (二)智力即智慧吗? 与“聪明、才智或智谋是智慧”相类似,也有人主张智力即智慧。如《心理学大词典》对“智慧(wisdom)”的界定是:“人的智力,亦即人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这是一种典型的“智力即智慧观”。虽然,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智力”(intelligence)和“智慧”(wisdom)二词在含义上都有相通之处,于是,《现代英汉——汉英心理学词汇》(修订版)就将“intelligence”译作“智能,智力,智慧”。(12)但是,若细究,“智力(intelligence)”与“智慧(wisdom)”二词之间有三个重要区别,导致二者不但不能随便相混,而且智商高的人也不一定有智慧:第一,“智力(intelligence)”与“智慧(wisdom)”二词在词义上有差异。“智力(intelligence)”更倾向于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聪颖度,所以它有“灵性”和“悟性”之义;并且,由于“智力(intelligence)”更倾向于先天获得性,相应地,它就具有一定的普世性。“智慧(wisdom)”更倾向于指个体通过后天的知识经验而获得的聪慧度,故而它有“知识,学问”之义;也正由于“智慧(wisdom)”与“知识,学问”有密切关系,而在不同社会里,人们所认可的“知识,学问”有一定差异,这样,“智慧(wisdom)”就内在地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和后天习得性。第二,“智力(intelligence)”从总体上看主要涉及“聪明才智”,“智慧(wisdom)”则是聪明才智与良好品德的合金,这样,在西方文化传统里,一般都将morality与intelligence区分开来,进而将人视作是非道德性、聪明的个体,在此前提下来研究个体的智力(intelligence)。(13)正由于此,虽然西方心理学家现在不断拓展智力的内涵,提出了社会智力、情绪智力、人际间智力和内省智力等概念,导致智力一词中不断增加情感成分和伦理道德成分。不过,即便西方的“智力”概念里已涉及到情绪和伦理道德成分,仍不能从总体上改变西方“智力”概念在价值上仍偏向中立色彩,这使得西方“智力”概念是一个较中性的概念,其本身无善恶之分。(14)第三,“智力(intelligence)”与“智慧(wisdom)”在实用价值上有差异。现有大量研究已表明,“高智商”本身只是一种“有条件的善”(康德语),并且,智力与个体获取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验到生活的幸福感之间的正相关不高。而智慧将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有机地统一起来,于是,智慧成了一种“无条件的善”(康德语),这就是在世间万事万物中只有智慧才是唯一对人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的内在根源。自然而然地,一个有智慧尤其是卓越智慧的人,若“入世”谋发展,往往能取得一番辉煌事业;若退隐过隐士生活,往往能够自得其乐,过上幸福生活。智慧与个体的成就和生活满意度(或幸福感)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这是当代心理学重视研究智慧的内在根源之一。(15) (三)智能是智慧吗? 现在中国大陆许多地方都在提“建设智慧型城市”这个口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年度课题指南》中有4处提及“智慧”,分别是:在“应用经济”中有“72.集约、智慧、绿色、低碳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有“15.图书馆的智慧化水平测度研究”和“68.‘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在“管理学”中有“30.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研究”。若细究,上述提法中的智慧实指智能。假如智能是智慧的同义语,计算机之类的人工智能岂不最有智慧? 其实,智能不是智慧。因为“创造性”和“道德性”是智慧所固有的两大特性,这恰恰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一方面,像计算机之类的人工智能都是由人设计出来的,尽管它能高效地为人们办许多事情,但其自身缺乏创造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自身缺乏能够判断善恶的良心,仅是工具而已,人们既可用它行善,也可用它作恶。所以,尽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之类的人工智能将越来越“聪明”,不过,由于它们自身缺乏创造性和道德性,是永远不可能有智慧的。只有那些拥有良善且富创造性的个体才有智慧,只有那些拥有大善且极富创造性的个体才有大智慧。 (四)本能是智慧吗? 有人说智慧是天生的,如鸟生来便会筑巢,鸟能筑巢便表明鸟有智慧。智慧果真是天生的吗? 如果智慧是天生的,那智慧就是动物和人的一种本能。所谓本能(instinct),指个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不学就会的能力。正由于本能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得来的,故其改变极其缓慢,导致由本能生出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燕子所造的巢与1000年甚至几千年前其祖先造的巢并无二样。这表明本能基本没有创造性,仅是祖先某种心理与行为的“复制”而已。并且,本能(扩而言之,包括人的液态智力)虽是成就智慧的先天性因素之一,但智慧的生成与发展还受个体的晶体智力、知识、思维方式和品德等因素的影响,而后几种因素均是个体后天习得的。合言之,智慧不是个体天生的本能,而是个体后天习得的综合心理素质。 (五)专家知识系统是智慧吗? 以巴特斯(Paul B.Baltes)为代表的柏林智慧模式(The Berlin model of wisdom)主张“智慧”是成人晚期可能发展出的高级认知功能,他们对智慧最主要的论点是:智慧是人类文化中所有有关生命的重要且实用的知识(knowledge of the fundamental pragmatics of life)的集合体,而人们所拥有的智慧往往只是这个大的集合体的一小部分。(16)于是,他们将智慧定义为“一种有关生命的重要且实用知识的专家知识(和行为)系统(an expert knowledge and behavior system),此专家知识系统内包括对复杂的、不确定的人类生活情境的杰出的直觉、判断和建议。”(17)具体地说,这种由有关生命的重要且实用的专家知识和行为系统构成的“智慧”包括五个子方面的知识:①有关生命的重要且实用的事实性知识;②有关生命的重要且实用的策略性知识;③有关生活情境和社会变化的知识;④有关考虑不确定性生活的知识;⑤有关考虑价值和生活目标的相对性的知识。(18) 此智慧定义的优点主要有四:①将智慧定义为“一种有关生命的重要且实用的专家知识(和行为)系统”,这意味着,具有智慧的人在解决有关生命的问题时往往具有高效、灵活、巧妙、正确之类的特点,这符合人们对智慧者的部分看法。②看到了智慧与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为人们通过教育来培育个体的智慧提供了理论基础。③所讲智慧的内涵颇为饱满。因为其所讲的智慧之内除了包含知识外,还包含价值观、情感、道德成分(19)、动机、社会因素和生活背景(life contexts)(20)等因素,使智慧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既增强了解释力,又将智慧与智力明确区分开来。④其所讲的智慧之内包含明显的公德意识,因为它关注人类的福祉。不过,此智慧定义有两个不足:①它更多地将重点放在“知识”本身,而不是强调人们是如何运用其所拥有的知识。(21)这就存在一个明显隐患:容易将智慧等同于知识。但知识与智慧之间本有一定距离,二者不是一回事,故在中国,有“转识成智”之说。②只将“有关生命的重要且实用的专家知识系统”称作智慧,实有窄化智慧之嫌。虽然有关生命的问题几乎涵盖人生的所有领域,不过,依柏林智慧模式的论述,他们将有关生命的专家知识系统里所包含的知识主要限定在一些与个体生涯规划(life planning)、个体生活管理(life management)、“人生回顾”(life review)(22)——如何看待自己以往的生活史——等内容相关的知识上,未突出科学技术知识,所以,在有关生命的问题上展现出来的智慧主要是一种道德智慧,却几乎并不包含物慧和人慧的其他子类型在内。(23) (六)智慧是一种过程吗? 斯腾伯格对智慧定义是:以价值观为中介,运用智力、创造力和知识,在短期和长期之内通过平衡个人内部、人际间和个人外部的利益,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以获取公共利益的过程。(24)斯腾伯格主张智慧是一种过程,其优点主要有五:①明确强调智慧的首要特征是“平衡”(balance),即通过平衡个人内部、人际间和个人外部的利益,在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三者中取得平衡,以获取公共利益的过程;并且,这种“平衡”的要义是:个体要知道根据具体情境而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25),这既说明斯腾伯格所讲的“平衡”里实有“协调、和谐”的思想,与儒家所说“君子而时中”的思想也相暗通。②在看到智慧与知识之间密切联系的同时,又指出了智慧与知识之间的三个重要区别,从而消除了将智慧等同于知识的隐患:第一,未像柏林智慧模式那样将智慧定义的重点放在“知识”本身,而是强调人们是如何运用其所拥有的知识。(26)第二,知识本身并不能保证个体对它加以正确、合理的使用,人们既可以将知识用于善的目的,也可以将知识用于恶的目的。智慧与知识、智力、创造力等概念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体现了价值观的调节作用,不可能在价值观之外来理解智慧,一个智慧者必然拥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第三,知识、能力并不能确保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一些掌握丰富知识或拥有高超能力的人虽然有着一般社会认知的成功与成就,但他们的生活并不一定就很快乐;与此不同,智慧能有效地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27)③指出展现智慧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要妥善平衡针对环境的各种反应,这既是对皮亚杰思想的一种继承,更是对其思想的发展。因为,与皮亚杰不同,斯腾伯格既看到了个体运用智慧适应环境和凭借本能适应环境的差异,也看到了适应本身的价值中立性质,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混淆,在其“智慧”定义中巧妙地运用三种方式来排除本能及与善无关的适应的干扰:第一,明确指出个体是运用知识来适应环境,而个体的知识主要是靠后天习得的,不是与生俱来的。第二,强调个体既要善于适应现有环境,也要善于选择新环境,有必要时还要善于塑造现存环境,个体对环境所做出的这些反应(尤其是后者)主要就不是依本能所能完成的,而是靠后天的不断学习才能完成的。第三,明确指出只有为了追求公共利益的适应才涉及智慧,换言之,智慧行为只能是个体在超越自身利益、努力平衡多方利益、进而实现为绝大多数人谋福祉的行为。所以,凡是只考虑到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却要牺牲绝大多数利益的行为都不属于智慧行为。④强调智慧既包含待人的智慧,也包含待己的智慧,相信智慧里包含元认知成份,使得智者知自己之所知、不知与不可知,(28)显得更加全面。⑤既强调了智慧内在的伦理道德性,又明确指出这种伦理道德性体现出来的主要是一种公德意识,而不是私德意识。(29) 斯腾伯格的智慧观中值得商榷之处主要有四:①若将智慧视作一种特殊的心智过程,则智慧本身便不是个体的某种良好心理素质,这不但与人们“将智慧视作是智慧者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某种良好心理素质”的常识相背,也不易解决如下难题:若智慧是一种特殊的心智过程,那能够展现此过程的人所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又叫什么?并且,把智慧视作一种特殊的心智过程,而不是人的一种心理素质与相应的行为方式,这既不利于培养智慧,也不利于测量智慧。看来,智慧虽可视作是一种特殊的心智过程,但更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特殊心智过程的智慧与作为良好心理素质的智慧(智慧一定是某种良好心理素质,但并非所有良好心理素质均是智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有了后者,方能展现前者;有了前者,便可推出后者。②一旦将“平衡”视作智慧的首要属性,就宜确定一个衡量善心与聪明才智之间平衡关系的标准,并告诉人们实现善心与聪明才智之间平衡的途径或方法。可惜,斯腾伯格并没有这样做。③能否仅用“价值观”来体现智慧内在的“善”的属性,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话题。因为“价值观”本身很难确定其性质的好坏,仅凭“价值观”有时很难引导个体更好地追求公共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用“价值观”来表明智慧内在善的属性,不如直接用“良好品德”来表明智慧内在善的属性,毕竟,较之“价值观”,“良好品德”具有更直接明了、内涵更丰富、相对更稳定等优点。④从人慧与物慧的视角看,一个人为了获取公共利益而善于平衡各种关系,这里面展现出来的智慧主要是人慧之中的德慧。个体在处理复杂自然科学与技术方面的问题时,除非他或他的团队已拥有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剩下的问题仅是如何协调这些优秀人才,使之成为一个卓越科研团队,此时,个体若拥有卓越的管理才华,善于平衡各种关系,的确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否则,在处理复杂的自然科技问题时,一个人仅靠平衡各种关系是无法解决的,而必须展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才行。可见,斯腾伯格的智慧里基本缺乏“物慧”,这有窄化“智慧”之嫌。(30) 二、对智慧的新界定 我们曾撰文分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智慧定义,发现虽然不同学者在界定智慧时的表述方式不太相同,但是若提取“最大公约数”后就可以发现一个事实:他们实际上都异曲同工地主张智慧是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有机统一(31),只是隔着一层“窗户纸”,未捅破而已。既然如此,我们倡导“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只不过是将这层“窗户纸”捅破,进而将上述诸种智慧观里本有的“德才兼备乃是智慧”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化、细致化、系统化而已。这样,在借鉴已有多种智慧定义精髓的基础上,将2007年所提出的智慧定义不断优化,(32)就有了对智慧更清晰且严密的新定义:智慧是指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个体一旦拥有这种综合心理素质,就能让其在身处某种复杂问题情境中适时做出下列行为:个体在其良心的引导下或善良动机的激发下,及时运用其聪明才智去正确认知和理解所面临的复杂问题,进而采用正确、新颖(常常能给人灵活与巧妙的印象)、且最好能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手段或方法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并保证其行动结果不但不会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还能长久地增进他人或自己与他人的福祉。根据此定义,若用一个示意图来表示智慧,则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的内涵”示意图(33) 根据图1所示,假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智慧,那么,这个公式就是:智慧=良好品德(或一颗善良之心)×聪明才智。这意味着,德才兼备方是智慧,智慧是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完美合金。(34)于是,评判个体或群体的某种心理与行为是否属于智慧的两个关键词或标准分别是“聪明才智”与“善”。其中,衡量个体的聪明才智时,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个体所扮演的角色和个体的创造性大小等多种因素后才能做较准确的评定:一般而言,个体的言行中展现的创造性越大,在“聪明”度上越易获得更佳评价。同一件事情,或者包含类似创造性水平的两件事情,如果年龄较小的儿童、女性、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或扮演小角色的人做了能在“聪明”度上获得较高评价,那么成人、男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或扮演大角色的人做了则不一定能获得像儿童、女性、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或扮演小角色的人那样的好评。同理,衡量个体的善良品质时,也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年龄、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个体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具体情境的实情状况、个体行为的动机、个体行事的手段和个体行为的结果等多种因素后才能做较准确的评定。 同时,相对于才能的多样性而言,道德有更大的一致性,这样,依据智慧里所包含的才能的性质不同,可以将智慧分为“人慧”与“物慧”两大类型:人慧是指个体或集体在解决某种复杂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时展现出来的智慧。物慧是“自然智慧”的简称,是指个体或集体在解决某种复杂自然科学问题时展现出来的智慧。由此可见,“人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人慧指个体或集体在处理复杂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时展现出来的智慧。因这类智慧往往与人心有关,故简称人慧。与之相对的是“物慧”,因此类智慧常常是个体或集体在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简称“物理”,此“物理”不是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物理学)或运用从客观事物身上获取的规律时展现出来的智慧,故简称物慧。广义人慧是人类智慧的简称,与之相对的是“神的智慧”和“动物的智慧”二词。(35) 若用一个平面图来示意人慧与物慧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则如图2所示: 根据图2所示,作为智慧的子类型,人慧与物慧二者都是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合金,所以,二者之内都蕴含一定的良好品德。只不过二者所涉及到的聪明才智的性质不同而已:人慧里所蕴含的聪明才智主要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物慧里所蕴含的聪明才智主体体现在研究自然科学方面。(36) 图2 人慧与物慧的平面关系示意图 如果用一个立体图来示意人慧与物慧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则如图3所示: 图3 人慧与物慧的立体关系示意图 根据图3所示,在这个三维坐标图中,可以用x轴代表个体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展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简称“人文社科之智”),并且,从里(起点是“0”)往外,其人文社科之智越来越高;用y轴代表个体在自然科学领域展现出来的聪明才智(简称“自然之智”),并且,从左(起点是“0”)往右,其自然之智越来越高;用z+轴代表个体的良好品德,并且,从下(起点是“0”)往上其良好品德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用z-轴代表个体的不良品德,并且,从上(起点是“0”)往下表示个体越来越缺德。坐标轴上的“0”,从道德角度看,代表个体的行为处于前道德阶段(37);从人文社科之智或自然之智的角度看,代表个体的人文社科之智或自然之智是0。这样,由x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xz+便代表人慧,它类似于心理学上讲的个体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展现出来的正创造力(positive creativity),并且,平面xz+的面积越大,表示个体的人慧水平越高;由y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yz+便代表物慧,它类似于心理学上讲的个体在自然科学领域展现出来的正创造力,并且,平面yz+的面积越大,表示个体的物慧水平越高;由x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xz-便代表个体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展现出来的负创造力(negative creativity)或人愚,并且,平面xz-的面积越大,表示个体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展现出来的负创造力或人愚水平越高;由y轴与z-轴组成的平面yz-便代表个体在自然科学领域展现出来的负创造力或物愚,并且,平面yz-的面积越大,表示个体在自然科学领域展现出来的负创造力或物愚水平越高;由x轴与y轴组成的平面xy则代表聪明才智,并且,平面xy的面积越大,表示个体的聪明才智越高。之所以将平面xy作为底面,是由于聪明才智是个体做人(含修德)、做事的前提。 三、结论 综上所论,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聪明、才智、智谋、智能均不是智慧的同义语,也不可将本能、专家知识或某种特殊心智过程等同于智慧。 第二,智慧是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 第三,依据智慧里所包含才能的性质不同,可将智慧分为“人慧”与“物慧”两大类型。 注释: ①《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43页。 ②③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5、179页。 ④《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652页。 ⑤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3rd,ed.).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7,p.1533. ⑥田婴:《东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比较》,载《百姓》2003 年第5期。 ⑦Sternberg,R.J.(2004).Why Smart People Can Be So Foolish.European Psychologist,9(3):147. ⑧⑩(15)(23)(30)(33)(34)(35)(36)汪凤炎、郑红:《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85-304、127-128、151-156、144-147、174-178、189、189、228-229、236页。 ⑨【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5页。 (1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53页。 (12)张厚粲等:《现代英汉—汉英心理学词汇》(修订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13)Yang,Shih-Ying & Sternberg,R.J.(1997).Conceptions of Intelligence 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Vol.17,No.2:112. (14)Sternberg,R.J.(1998).A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Vol.2,No.4:359-360. (16)(29)杨世英、张钿富、杨振昇:《智慧与领导的关系:探究透过领导展现的智慧》,(台北)载《教育政策论坛》2006年第4期。 (17)(18)Baltes, P.B.& Staudinger, U.M.(1993).The Search for a Psychology of Wisdom.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ol.2: 76、77. (19)(22)Baltes, P.B.& Staudinger, U.M.(2000).Wisdom: A Metaheuristic(Pragmatic)to Orchestrate Mind and Virtue toward Excell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55, No.1: 123、125. (20)Baltes,P.B.& Kunzmann,U..(2004).The Two Faces of Wisdom:Wisdom as a Gener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Judgment about Excellence in Mind and Virtue vs.Wisdom as Everyday Realization in People and Products.Human Development,47:290-299. (21)(24)(25)(26)Sternberg,R.J.(2004).Words to the Wise about Wisdom? A Commentary on Ardelt’s Critique of Baltes.Human Development,47:287、287、287、287. (27)Sternberg,R.J.(2004).Four Alternative Futures fo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It’s Our Choice.School Psychology Review,33(1):67-78. (28)张卫东:《智慧的多元—平衡—整合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1)陈浩彬、汪凤炎:《智慧:结构、类型、测量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载《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21卷第1期。 (32)郑红、汪凤炎:《论智慧的本质、类型与培育方法》,载《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5期。 (37)汪凤炎、郑红、陈浩彬:《品德心理学》,开明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101页。道德与智慧的统一:智慧的本质与范畴_智慧生活论文
道德与智慧的统一:智慧的本质与范畴_智慧生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