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的五个基本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3.2;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01)01-0042-04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它与生态环境、资源、人口及技术等有着直接联系,更进一步从哲学层面上去思考,我们将看到在这表层下蕴含着人类对发展问题深刻的认识过程,涉及到人对自然、人对自身更本质的认识,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人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未来忧患意识的反思。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能在新的更高的观点上重新审视人类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要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必须树立以下几个基本的意识。
一、生态文明的意识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持系统,自然界的生态功能对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有价值的,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是确立生态的终极尺度和主体选择。生态文明就是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人们判断事物的价值观念之中,在维护人类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把人类的善恶观、良心观、义务观、权利观等道德观念扩大到自然生态方面。在人和自然关系中,人作为自然的一员,其生产和生活活动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化的科学技术,给技术以生态价值取向,克服技术异化,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依靠不断发展的绿色科学技术,进行适度规模的社会生产、消费,既能满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高人类整体生活质量,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良好性循环。为此,在对以往发展实践反思中,我们应有两点基本认识,一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自19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发展片面地等同于经济的增长,而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人们采取了急切近利,甚至竭泽而鱼的方式对待大自然。然而,地球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有一基本限度,在这个限度内,它能够承载人类开采与利用资源的负荷,吸收和净化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动调节生物圈的平衡,但当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超越了地球生物圈的承载能力,就会严重干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长此下去,生态系统就可能衰落崩溃,经济增长付出的生态代价将大于其价值,这种增长忽略了人类更为根本的利益和需要,忽略了人类多种需要之间的相互制约,导致了生态环境、资源和人类自身生存等一系列危机,这种经济增长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增长无发展”。新的发展观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发展,是维持经济增长的生态潜力的发展,人类在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遵从生态规律,促进人与生物圈关系的最优化,以实现人类社会持久而健康的发展。二是必须树立生态价值的观念,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地球上的任何物种和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都既实现着自身的生存利益,同时也创造着其他物种和生命个体生存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物种和生命个体对其他物种和生命个体都具有价值,对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完善也具有价值,在地球生物圈的生态系统中,整体系统具有自我维持、自我调整、自我组织的机能,它使整个生态系统呈现出稳定、平衡与协调性,人类只有在这种良性的生态环境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尊重和维护整个自然界的价值和秩序,担负起爱护和保护大自然的道德责任,保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循环,建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和谐共处,共同有秩的发展。
人类文明至今的发展一直是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而长期以来,物质文明的片面、畸形发展所造成的负面作用已为大家所认识,在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整体系统的压力下,生态文明意识才被人们所认识,并通过当今人类的一系列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活动而显示出它作为一种重要文明形态的强大生命力,生态需求(即对满足人休养、生息、娱乐、审美、健康的空气和饮食,舒适的环境等方面的有机整体的需求)和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一样,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未来社会的文明形态只能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构成人类社会的完整文明。
二、代内、代际平等的意识
可持续发展蕴含着发展主体之间的平等原则,而发展主体之间的平等原则包括了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两个方面。代内平等是指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欠发达地区、国家的需求。代际平等是指当代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国际上最初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里约宣言》进一步将其阐释为“人类应享有以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
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包含着发展主体的一种道德自律:各发展主体是平等的,任何发展主体不能损害其它发展主体包括后代人的发展利益,实质上是协调了人类发展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而要真正地做到这点却并非易事。其一,从代内平等来看,由于历史形成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进行着掠夺性开发和利用,是造成欠发达国家贫困和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要他们克制自身的需求,将视点从当前投向未来,主动地承担全球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义务,确实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是造成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矛盾的根源。而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化是他们头等大事,可持续发展对欠发达国家而言重在发展,而经济快速增长及现代化不可避免地会使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及资源的大量利用,欠发达国家正经历着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两种冲突所带来的阵痛。其二,从代际平等来看:首先,当代人易受到自身狭隘利益的限制。在一般的情况下,每一代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未来世代倾注着关怀,代际平等就是试图在现实世界中确立一种当代人与未来世代人之间的合乎理性的关系,但在直观视野或具体实践中,往往主要关心的还是自己这一代及下一代的生存和生存质量的问题,难于建立一种公正对待未来世代人的道义准则。其次,未来世代人们不可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上与当代人进行双向的对话。当代人对未来世代的关怀,主要是基于一种道义上的道德判断,以及在这种道德判断驱使下的自觉选择,因而,未来世代人类的缺席将使这种道义、道德缺乏一种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正如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所说的:“我们从我们的后代那里借来环境资本,并没有打算、也没有可能偿还。后代人可能责怪我们挥霍浪费,但他们却无法向我们讨债。”最后,当代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众多的难题,在解决这些难题中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甚至以牺牲未来换取当前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人在承担道德义务时随着现实的巨大压力,也会使当代人对未来世代的关怀化为泡影。总之,就发展的代际关系而言,前人活动制约着后人活动,前人活动的结果就是后人活动的客观条件。这种客观条件不是由后人创造的,而是由前人造就的,后人只能在前人造就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因此,为了人类永续发展,当代人要有一种崇高的道德自律精神,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必须慎重对待自己的行为,要本着对后代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自己的发展,任何不负责任的非理性短视行为,都会给子孙后代带来灾难影响。
三、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识
协调发展指的是社会各子系统之间良性互动、能量互补的关系,社会某一子系统的发展不以牺牲其他子系统发展的能力为代价。它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将社会当作复杂有机体看待,这种发展符合现代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包括了自然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层层递进,彼此协调的方面。
首先,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地球上生命进化过程的出现和维持需要有一定的自然环境,包括来自太阳的持续的能量流、大气圈、水圈、表土圈和岩石圈。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化出了生物圈,又叫生物生态系统,它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元结构。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者,它们相互耦合,形成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因此,良好的生物生态系统可以千万年维持下去,一直可持续进化。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大量开垦土地、毁坏森林,以及大量使用矿物燃料,给整个生物生态圈带来了严重破坏,结果是生态圈原有的平衡被破坏,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自身赖以存在和进化的两个基础——自然环境和生物生态系统,而且人口生产和消费的增长越快,自毁根基的破坏就越严重,这种恶性循环迟早会使人类文明的可持续进化成为问题,或者说变成不可能。
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其绝对永恒的自然基础。这种人类发展对环境、资源的依赖,不是某一代人类的,而是世代人类的,人类无论其智力、科技水平如何发达,都不能无中生有,而只能改造自然物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这样,我们看到,一方面人类的发展具有无限性的趋势,而环境资源从总体上讲则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可再生的资源再生产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另外生态环境的自净化能力等也是有限的。而这种有限的资源在人口压力下,在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压力下,正面临着被严重破坏的境地。在一定意义上说,所谓生态环境危机,是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上,还要承载未来人类世代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保护关怀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使其能永续提供人类世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代人类必须严肃对待并义不容辞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行可持续发展要求把生产和消费造成的环境的污染和资源枯竭等社会费用内部化,推行生态经济的运行模式。真正把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持续地为生态建设提供足够的财力与技术,社会的发展才能获得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优化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厚的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矛盾解决的关键是经济要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讲环境生态保护,并不是原始意义上回归自然,更不摈弃经济发展,而是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外部自然环境。人类有能力使可持续发展——保证既满足目前的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隐含着极限,但不是绝对的极限,而是目前的技术状态和社会组织对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所产生的限制。然而技术将不断改进,社会组织将更自觉性地处理自然生态环境,为经济增长的新时代铺平道路。
最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可持续发展对一个国家人文、社会发展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意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超越早期发展阶段的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倾向。现代社会发展不允许后发展国家采取野蛮的原始积累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更注意考虑社会的因素,如早期工人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报酬低,而今的发展对“人权”问题考虑得更多了。可持续发展不允许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使人自身及社会发展付出高昂的代价,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寻求总体的最佳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以人为本的发展意识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和生态需要,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就是要抛弃传统发展理论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忽视人对发展的作用,重视人在发展中的作用和发展的终极目的,使人类世代永续地发展。
发展固然是多种价值的集合,包括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提高,适应环境能力和利用资源水平的提高等等。然而,无论这些价值如何重要,离开了人这一价值原点就毫无意义。因此,一切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舍弃人的发展的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既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还原,必须把发展同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它要求在人的全面需要之间建立系统的协调关系,不仅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精神生活、生态环境的需要,使人的体力和智力方面的各种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弗朗索瓦·佩鲁指出:“市场是为人而设的,而不是相反;工业属于世界,而不是世界属于工业;如果资源的分配和劳动产品要有一个合法的基础的话,即便在经济学方面,它也应该依据以人为中心的战略”。[1]“无论如何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指出一条可以接受的一般研究路线,并指出每个人以及整个人类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方向。”[2]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该会议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指出:“社会发展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中心需要和愿望,也是各国政府和民间社会各部门的中心责任。”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人民是从事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课题,”“社会发展与其发生的文化、生态、经济、政治和精神环境不可分割。”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规定,在发展问题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总之,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人本身的发展又构成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是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
全球生态危机标志旧的工业生产方式已走到尽头,今后人类的生存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土地种植和挖掘地球资源来维持,而必须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的智慧资源,这将导致以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文明,一种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的智力开发和利用为发展基础,以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正实现,首先有赖于作为社会成员的劳动者从观念上接受这种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广大社会成员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还在于人所特有的不断创新的精神。提出“人类增长极限”理论的罗马俱乐部也发表了新的观点,认为在自然资源不断衰竭时,人们应当看到:“人类依然拥有没有束缚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道德能力等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动员来帮助人类摆脱它的困境”,我们“必须把目标放在开发人的潜在的、处在心灵最深处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上面。”[3]“人类的这种处于休眠状态的潜在能力,在科学上也获得了承认。——人的革命的基本目标,人的革命肯定可以获得重要的成果,就是要最充分地开发人的最深处的各种能力。”[4]如果说许多自然资源是无法再生的,而人自身的智力资源却是可再生的,我们应该发掘人类这种可再生资源来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文价值的追求,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向社会现代化。这不仅意味着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且涵盖着对社会文明的重铸。
五、全球家园意识
可持续发展把人类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确信任何国家都无力单独解决任何一个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指望离开人类的共同发展而求得自身的发展。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已具有全球性质,象生态环境、人口、资源、土地、粮食等,都是涉及全人类利益并需要全球范围内密切关注、合作,通过协同一致的国际行为加以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需要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协作关系,并确立人类“家园意识”的新观念。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当今的世界已是一个高度整合和开放的世界,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环境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相互制约,把整个人类联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说明了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涉及的利益是共同的,同时也为人类采取共同的行动对付各种危机提供了前提条件。人类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小国发展的失误同样会严重影响整个世界生态环境的平衡,给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别的国家造成严重的危害,任何试图靠掠夺、剥削别国,向这些国家转嫁危机,使自身的发展建立在别国的痛苦和危机上,最终都将返过来影响到自己的发展。只有全球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可能的。
[收稿日期]2001-01-02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五个必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