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临床防控分析论文_王淑英

汉源县中医医院 四川雅安 625302

摘要:目的: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制定防控措施。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制定防控措施。相关防控措施实施后,将2015年8月-2016年7月期间我院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以评估相关措施制定的临床价值。结果:手术部位感染在Ⅲ类手术切口患者中发生的概率显著高于Ⅰ类、Ⅱ类手术切口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防控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针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概率,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临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防控措施

Analysis of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Wang Shuying

Hanyuan Count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ichuan Yaan 625302

Abstract:Objective:The risk factors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were analyzed,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Methods: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situation of the patients infected with the surgical sit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May 2014 to April 2015.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from August 2015 to July 2016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our hospital patients with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tatistics to asse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relevant measures.Results: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Ⅲ surgical inci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type Ⅰ and Ⅱ surgical incisi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the risk factors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robability of incision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urgery,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Conclusion: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in surgical patients,taking 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of appropria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surgical patients,there is some value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Surgical site infection;Risk factors;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方式逐渐完善,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一方面挽救了许多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近年来,国内外报道显示,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1]。由于患者受到疾病的威胁,对于外界的免疫力较低,因而机体对于外界的抵抗能力也较低,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威胁[2]。另外,在对手术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不规范的护理操作及不完善的护理管理措施也会加重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若不能及时得到控制,会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研究发现,高龄患者、糖尿病患者、全麻患者等手术后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手术的患者[3]。提示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与患者术前机体的状态有关。因而在术前应注意保持患者相关指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为患者补充营养,提高自身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概率。除了受到患者自身状态的影响外,其他外界因素也会对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产生影响[4]。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部位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而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防控措施,为降低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理论基础,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4年5月-2015年4月期间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及2015年8月-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受试对象。

1.2实验方法 根据对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性的制定防控措施。将制定的防控措施实施后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以评估相关措施制定的临床价值。

1.3 查找相关危险因素 通过对院内2014年5月-2015年4月期间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相关情况进行了统计,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3.1 手术时间 患者手术时间越长,手术部位在外界环境中暴露的时间越长,其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概率越高,进而增加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可能性。且手术过程中长时间对手术部位组织进行牵拉、麻醉等操作,也会增加其发生感染的几率。

1.3.2 围手术期用药因素 患者在围手术期抗菌素的使用不当,造成患者机体菌群失调或耐药菌产生,抗菌素不能正常的发挥其抗感染的作用,导致手术部位发生感染。

1.3.3 手术操作 术者操作不当,如术者进入手术室前的自身清洁未达到手术要求、手术衣帽穿戴不合理;术者对患者手术部位皮肤清洁不彻底,脐部、会阴、指甲等部位未达到消毒要求;消毒的范围过小,手术范围超过消毒范围;手术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在处理相对污染区后未及时更换敷料、器械、手套;使用被污染过的器械、手套接触患者相对洁净区等均可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1.3.4 环境因素 手术时周围环境未到达要求级别,空气中存在的灰尘及颗粒物、医护人员的流动、手术器械表面的粉尘、手术中使用的敷料等都有可能成为手术部位感染的源头。

1.4 制定相关防控措施 针对以上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我院医护人员针对性的制定了相关防控措施。

1.4.1 加强对手术室内环境的监管 如限制手术室内医护人员的人数、人员走动,对手术室内空气温度、湿度等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患者手术环境的舒适、安全。同时加强对手术室内环境的清洁消毒,包括对手术仪器、手术器械的清洁、消毒和灭菌。

1.4.2 术前准备 术前对术中需要的仪器、器械、药物等进行统计,保证手术的正常有序进行。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应熟悉手术流程,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贮备,能够正确使用相关仪器、器械和药物等。避免手术过程中因医护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致手术时间延长。

1.4.3 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所有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均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要求自己,加强无菌观念,在进入手术室前按照要求洗手、穿戴手术衣帽及口罩[5]。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时注意从内到外,由相对洁净区到相对污染区的顺序进行,消毒范围要超出手术范围,消毒要彻底,尤其注意脐部、会阴、指甲等部位的消毒。手术部位的渗液、血液等及应时进行清理,对于感染灶的处理要注意对周围组织进行保护。处理完相对污染区域后,术者要及时更换手套,防止对其他部位的污染。

1.4.4 合理使用抗菌素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相关手术指征、手术类型等合理使用抗菌素,严格控制抗菌素使用的时间、种类和剂量,降低患者机体内菌群失调和耐药菌发生的概率。

1.4.5 手术器械的消毒 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可重复使用的手术器械要严格按照消毒供应中心“两规一标”要求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及相关环节的质量监测等。对于有破损的、潮湿等不合格的物品禁止在手术中使用。

1.4.6 加强患者管理 术前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在患者机体各项指标达到手术要求后再进行手术[6]。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此外,医护人员应根据相关经验对手术过程进行改进,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尽量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避免手术器械、物品等消毒不彻底造成的污染。同一手术间内需要连续手术时,应尽量先安排相对清洁级别高的手术,再进行相对污染的手术,且两台手术之间间隔应超过半小时,使手术室的空气和物表得到充分的清洁和消毒。

2 实验结果

将手术部位感染针对性预防措施实施前后我院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显示:相关措施的实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结果还显示手术部位的感染率与手术类型有关,在Ⅲ类手术切口患者中发生的概率显著高于Ⅰ类、Ⅱ类手术切口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手术,作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在对患者疾病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增加了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疾病本身导致患者机体正常的防御能力下降,加之手术操作会对机体造成的进一步损伤,增加了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概率。患者一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如果感染灶不能及时进得到控制,会导致感染灶的继续扩大,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甚至有危及患者生命的可能性。

综上,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后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对患者造成身体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因此,采取相关防控措施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陈彩英,吕云峰,陈雪芹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及干预后效果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6):4076-4078.

[2]施亚香,王金卫,辛剑等.乳腺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0):2329-2331.

[3]吴雪花,陈林俊,徐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0):1308-1309.

[4]罗永慧,段颖卿,舒向荣.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3):3284-3285,3288.

[5]王凤霞,周玲,梁冬琴.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154-4155.

[6]叶菊花,鲁燕飞,时红云等.普通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4):844-845.

论文作者:王淑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

标签:;  ;  ;  ;  ;  ;  ;  ;  

手术部位感染临床防控分析论文_王淑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