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应用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观察论文_万景珊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应用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观察论文_万景珊

万景珊(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荆门 448000)1.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应用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并对其并发症及进行观察研究 方法:从我院消化内科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50例作为样本,其中动脉主干阻塞患者为30人,动脉侧支阻塞患者为15人,动脉夹层并发血栓的患者为5人。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护理并优先进行肠腔内介入手术,如果病人的体征及各项指标显示肠坏死,则需在手术过程中实行肠部分切除及吻合术。根据术后病人的恢复状况和死亡率等数据判断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结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应用腔内介入治疗后能够达到有效环节缺血、回复循环的目的,腔内介入治疗有着极高的临床意义。2.引言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会导致局部肠组织的坏死,最终会演变成广泛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对于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治疗,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进行,且在当时就已经有过成功完成动脉切开取栓术的病例。至1973年,欧洲医学小组成功进行第一例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搭桥手术,标志着对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治疗的重大突破。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主要症状是腹痛腹胀,易与其余消化道疾病相混淆,所以其诊断难度较大,常有因为诊断不及时所致的长时间缺血缺氧发生,如果病情发展至腹膜炎和组织坏死,则极易造成患者的死亡。近年来,随着医疗辅助技术的升级进步,医学影像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在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时,精确清晰的血管造影能够为疾病的早起诊断和病情评定。伴随影像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也逐渐被纳入一线临床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肠系膜上动脉缺血,使用介入治疗能够在判断阻塞部位的同时注入溶栓药剂,以达到再通阻塞血管的目的。相对于传统的血管切开取栓和内科溶栓治疗,介入技术有着创伤小、效果佳的明显优势。3.方法3.1样本的选择标准患者纳入样本时必须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必须保证取样的患者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缺血。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样本时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患者肠缺血处若已发生严重坏死或并发腹膜炎,则必须尽快进行开服切除术;不选择对造影剂不耐受的患者;不选择不宜溶栓的患者。除此之外,若患者家属不同意或患者病史资料不全,则不选择作为观察对象。3.2手术方式在完成麻醉后首先进行经皮血管腔内形成术,同时注意进行影像学检查和溶栓治疗。之后进行剖腹探查和小肠切除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的体征、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指标已经符合肠坏死的标准则必须立即进行剖腹探查和坏死组织切除术,并进行最短路径的肠吻合手术。最后,要做好术后的随访和检查工作,以便完成腔内介入治疗的疗效统计工作。3.3诊断指标患者治疗后的诊断指标涵盖多个方面,包括体征、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影像学检查结果、血液检查结果、术后死亡率和术后复发率等。同时,腔内介入治疗有效也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完全再通和不完全再通两种情况。完全再通的要求是血管内残留血栓小于血管横断面面积的30%,且肠组织保持有量充足的血液供应。不完全再通的定义是肠组织的血供有所改善,症状有所缓解,但并未达到完全再通的标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介入治疗后不完全再通的患者必须严格监测防止缺血再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结果4.1手术结果从医院采取的50例患者从表现出临床症状至进行腔内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间隔为10.2小时,且腔内介入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为40%(20/50)。在这些成功的案例中,包含10例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阻塞患者;9例肠系膜上动脉侧支阻塞患者;1例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夹层并发血栓患者。在此次观察中,有2例病例经过腔内介入治疗后并未缓解症状,最终诊断为治疗无效,之后进行肠腔血管支架手术后痊愈。此外,共有10例患者经过腔内介入治疗后症状减轻较明显、病情控制良好,在术后24小时内进行肠切除和吻合术,小肠切除平均长度为105厘米。4.2手术并发症取样调查的50例患者在住院观察期间都未发现明显的出血和并发症,但在进行腔内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轻度的出血,具体表现为点状散布出血。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压迫止血和电刀灼烧等方式已经对出血部位做了止血处理且效果良好。在术后的临床观察中均未发现出血处复发出血的现象。4.3术后统计在术后5个月内对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工作,随访结果如下:在接受腔内介入手术治疗后一个月内共有4例患者因治疗无效死亡,死亡率达8.0%。对4例患者进行尸检后发现:1例患者死于介入手术后发生的呼吸衰竭;3例患者死于术后并发感染.介入手术治疗后5个月,有3例患者出现严重的腹胀腹痛症状,但经过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后证实此症状并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所致,而是由于术后导致的结肠、胆囊导致的。对3例患者进行肠道支架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明显缓解且没有复发迹象。除了以上这些情况外,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正常,并未复发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和其余并发症。5.分析讨论腔内介入手术和传统治疗方案从理念上并不相互背驰,而是在治疗途径上做出了创新,其治疗机理都是通过消除血栓造成的阻塞以达到疏通血管的目的。从观察的结果来看,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是有一定临床意义的,相较于传统方式,其疗效更稳定、疗程更短、手术并发症更少。但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腔内介入治疗是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的,一旦病人在疗程的某个阶段出现肠坏死或严重腹膜炎的症状,则必须立即进行开腹探查和肠切除、吻合手术。如果对已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继续进行腔内介入治疗,反而会增加血管堵塞处的出血风险。6 结束语对于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腔内介入治疗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疗效,相信随着临床实践量的不断增长和技术的不断精进,腔内介入治疗一定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参考文献:[1] 李桂杰,秦士勇,周祝谦,孙洁,王连祥,张曙光.腔内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84-85. [2] 董毅.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腔内介入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5):28-29. [3] 冯素萍,马英杰,侯国新.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早期诊断及DSA介入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4:124-125. [4] 孟庆友,李晓强,钱爱民,桑宏飞,张晔青,戎建杰,于小滨.腔内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经验体会[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29(4):307-308.

论文作者:万景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2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5

标签:;  ;  ;  ;  ;  ;  ;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应用腔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观察论文_万景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