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性科学研究蕴涵的思想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蕴涵论文,创造性论文,科学研究论文,素质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一项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会对整个进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而具有开拓性价值的科研成果,往往只有那些具有创造智能的人才能做出,他们的科学活动常显示出独特的思想方法。同其他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创造性人才一样,除了精深的专业素养外,还蕴涵有共同的更深层次的思想素质,那就是哲学的指导、语言学的修养、数学的训练和科学的意识,正是这些思想素质,才使他们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而走在人类科学探索最前沿。探讨这些思想素质的意义和作用,对进一步搞好科研工作,提高研究素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哲学的指导是指具有哲学性的头脑,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具有统帅地位,对人的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大凡从事自然科学、人体科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特别是其中学术造诣较深者,一般都能感受到哲学理论思维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
哲学的鲜明作用在于它的指导意义,哲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它们互相制约着。指导就是这种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表现之一,其本质就是哲学给以方法诱导。哲学指导是指理论思维意义上的启发,能转化为科学研究活动中某一具体信念或思维一贯性。“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往往不得不计算不完全知道的数量,而任何时候都必须用首尾一贯性去帮助不知道的知识。”爱因斯坦始终不渝追求世界的“统一性”,把物理学的思维统一到现代时空观基础上,完成了相对论等;维纳则以新的角度和从更多层次把握世界上不同控制系统、控制过程的同一性,创立了横断意义上的控制论。要追溯所有各学科创始者在创立学说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就不能不承认它们受到种种思维观念和方式的启示,无不为一定的哲学信念所驱使。正象爱因斯坦感觉的那样,“哲学可以被认为其全部自然科学之母”。而且这种启发能转化为相应的哲学信念和思维模式,在科学研究中表现为“罗盘”和“工具”的作用。恩格斯认为,在科学研究中,“在涉及概念的地方,辩证思想至少可以和数学计算一样得到有效的结果。”也就是说,数学能引导科学家进行定量化逻辑思维,哲学思维则保证其思维的合理性、方向性,使其更为有效、有用和最优化。
哲学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它影响探索欲望的形成。通过作为时代精华的哲学这一方式所形成的科学探索欲望具有较多的自觉性和相对稳定性,并不断由低级走向高级,由思维性走向科学性。正因为如此,许多有强烈探索欲望的科学家往往具有非同一般的哲学修养。
语言学的修养之所以成为创造性人才共有的思想素质,是因为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思维的形式,是因为语言是世代系列社会进步信息与优化思维的集合,而信息与思维方法乃是每一门科学的命脉,人们对信息及其传导过程的研究和对思维结构的探索,自然将语言学提为方法论的先导。一般的语言修养只能产生一般的思维功能,精深广博的语言造诣才能产生复杂深刻的思维功能,才会进行精深的思维,而精深的思想决定精深的表达,善于表达者必然善于思索,善于创新。难怪有人说:“优良的语言修养,可改善你的思维,给予你坚定、自信的个性色彩。语言可使你伟大。”
在恩格斯看来,数学是一种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学。所谓数学方法,是指科学技术工作中应用所提供的概念、方法和技巧进行定量的描述、指导和演算,然后对数学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对特定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做出新的结论和预见。显然,数学作为方法时,就表现出它的一般方法论的性质和特征。既然数学方法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性质,从而也就决定了数学是一切科学方法的得力助手和工具。它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各类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然而,它们无不具有质与量的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只是出于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才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侧重于研究事物的质和量的某一方面,才出现了所谓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分。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形式进行质的研究,构成了科学分类的基础,从而有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之分,自然科学又包括力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单纯地对现实世界的量的规定性进行研究,便是数学科学的任务,数学撇开客体的其他特性而只抽取各种事物的量、量的变化以及量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抽象的纯粹性形态上,进行专门研究,从中找出客观世界的量的规律性,并不断总结出各种在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的具体方法。事物的任何的规定性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规律性。在现实世界中,离开了质的量和离开了量的质都是不存在的,而且只有通过对不同的质的事物进行量的规定性的研究,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更精确地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正是从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
科学意识是科研人员思想素质中深层的观。在无数的求索者中间,有的站在前人的肩上,到达了理想的彼岸,做出惊人的创举;有的却始终未能越雷池一步,终生抱憾。二者的差别,关键在于科学意识的层次和清晰程度不同,完整地理解“科学意识”应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求实意识,即尊重依据、尊重事实的精神,也就是严格根据经验的检验结果而追求真理的意识。第二,批判意识,即敢于怀疑原来的认识,大胆提出新的猜想,并根据经验事实消除错误的意见。这两种意识似乎是相悖的,当我们忽视了科学的求实性,把批判性夸大为失去任何信念的怀疑主义时,将使科学陷入彷徨无主的境地,而当我们否认了科学的批判性时,科学将失去前进的动力,如果在我们思维里这两种意识之间保持一个“适当的张力”,而且恰到好处,我们就具备了一种思想艺术,就具备了第三种意识,即创造意识。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见,才具备了完整的科学意识,才能做出开拓的创新。
科学意识不同于科学方法,如果说科学方法是科学活动的程序和方式,那么科学意识则是引导科学活动的一种意念倾向,它是更高层次的东西。科学意识与人的本能的科学意向和创造冲动有密切联系。然而只有自觉地加以精神培养和发展,才能与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成就联系到一起。哲学的理性意识和艺术的审美意识,对发展科学意识亦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要了解科学发展史,特别是科学史上成功的案例以及科学家的格言和方法,都会使意识在无形中受到有益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