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教中心校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资队伍论文,职教论文,现代化建设论文,试论论文,中心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期间,江苏省政府确定了在全省范围内建成100所, 每校占地面积100亩以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在校生2000人以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示范性骨干职业教育中心校的目标(简称1122工程)。自1994年以来,各地将职教中心建设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政府领导亲自抓,职教中心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目前全省基本建成的职教中心已达80余所,其中已经通过省教育评估院组织验收的有39所。通过评估,也发现职教中心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尚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对此谈一点个人认识。
一、职教中心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已通过评估验收的39所职教中心(国家级重点职中21所,省级重点职中18所;农业类4所、工业类32所、财经类3所),教师总数5677人(含校内兼职教师),在校生总数72699人。 师资队伍概况如表1、表2:
表1:职教中心教师总体统计
本科及以上 专科 其它 高级职称
人数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3167 55.79 1873 32.99 637 11.22 790 13.92
中级职称初级及以下
双师型师生比
3年内进修情况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990 35.06
2897 51.02158 4.73
1:12.83630
63.94
从统计资料分析,目前职教中心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本科学历偏低。尽管各校均十分重视学历未达标教师的学历进修,但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偏低,只占教师总数的55.79%。 文化课、专业课教师本科学历比例仅占68.67%, 与《教师法》要求的全部达到本科学历的任职资格要求相距甚远,尤其是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极少。这种现状与江苏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江苏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步伐。
表2:职教中心教师分类统计
项目本科及以上 专科其它
高级职称
人数
% 人数
% 人数
%人数%
文化课 1620 69.14
700 29.87
23
0.98
450
19.2
专业课 1405 68.14
612 29.68
45
2.18
287 13.92
实验实习 142 11.16
561 44.11 569 44.7353
4.17
农业类
237
45.4
216 41.38
69 13.2246
8.81
工业类 2711 56.64 1519 31.74 556 11.62
690 14.42
财经类
219 59.35
138
37.4
12
3.2554 14.64
项目 中级职称 初级及以下
双师型
人数
% 人数 %人数 %
文化课 102343.66
87037.13
专业课
76236.95 101349.13 1115.38
实验实习 20516.12 101479.71
473.69
农业类
17132.76
30558.4381.53
工业类 168635.23 241050.35 1264.47
财经类
13336.04
18249.32
24
11.59
(注:1.双师型教师指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教师职称、同时具有其它系列职称的人员;2.计算师生比时在校生中不含校外班学生。)
2.职称结构亟待优化。从表1可以看出, 高级职称比例只占教师总数的13.92%,中级职称只占35.06%,两项合计尚不足教师总数的一半,特别是专业课和实验实习指导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还非常低。显然目前职教中心师资整体水平还不高,尤其是教学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数量不足,而真正在学术水平(技能水平)上得到同行公认并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则更少。这种现象表明,一方面由于职教中心建校时间短,青年教师比例大,许多教师尚不具备参评条件,因此,要创造条件加大培养力度,使一部分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有关职称评定和现行人事政策的不配套,学校从社会、生产、科研单位招聘、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的工作还亟待加强。这种现状如果不及时加以改善,将严重影响到职教中心教育质量的提高。
3.类别差异较大。从表2看,无论是本科学历比例还是高、 中级职称、双师型(不含文化课)比例,均是文化课、专业课、实验实习课逐次降低,财经类、工科类、农业类逐次降低。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的本科学历比例和高、中级职称比例均远远低于其它两类课程。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学校对强化实践性教学重视还很不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目前职教中心师资队伍存在的一项重要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类学校骨干教师的引进、培养工作难度很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4.知识更新不够。从表1可见,3年内参加过进修的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63.94%,尚有1/3以上的教师3年中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进修。即使参加进修的教师也以学历达标性学习为主,真正为知识更新进修学习者很少。这说明各校对教师业务进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这种现状导致教师知识陈旧、老化,难以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5.数量结构不合理。各校师生比平均只有1:12.8, 而且未把学校聘请的兼职教师计算在内,因此实际的师生比还要低一些。说明总体上教师数量偏多或在校生数量偏少,需下决心精简一部分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同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二、职教中心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的措施
针对目前职教中心师资队伍的现状,要实现师资队伍现代化的目标,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提高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在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养。学校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现代化理论和各种业务学习,使广大教师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系现代化,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现代化等知识有充分的认识。要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双师型”教师比例和专业教师实践工作年限,优化职称结构。对学历不达标教师要限期达标。“十五”期间,职教中心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要达到80%以上,研究生学历达10%以上,专业教师实践工作年限平均3年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15%以上,中级职称比例达45%以上, “双师型”比例达10%以上。到2010年,本科学历达95%以上,研究生学历达30%以上,专业教师实践工作年限平均5年以上, 高级职称比例达30%以上,中级职称比例达50%以上,“双师型”比例达30%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除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本科生、研究生来校任教外,还要加大对现有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快教师的成长速度。要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科技开发、技术咨询及到生产科研单位去承担各种实际项目,搞好产学研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学校除要注意吸收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符合教师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外,还要积极争取参加本系统、本行业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及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统一开考的各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与此同时,“十五”期间所有教师都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制做方法并能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45 岁以下的教师还应比较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一门外语。
2.加速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名教师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名教师的水平代表着学校在某学科(专业)的水平,是学校声誉和教育质量的标志。因此各职教中心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名教师的培养。要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在注重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经过科学、公正的筛选,明确培养目标和对象。在培养过程中要委以重任,明确总体和分阶段目标并进行严格的考核,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要提供各种机会,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国内或国外考察和进修,编写教材,生产实践等。特别是要结合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让他们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批在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本学科(专业)中有相当影响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名教师。
3.引进竞争机制,强化激励措施。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坚持上岗靠竞争,报酬靠贡献,晋升职称靠德才,把教学的质和量统一起来,使教师在竞争中提高水平。要采取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相结合,在收入分配上向教学第一线倾斜,在住房、职称、出国考察和进修等方面向优秀教师倾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实行校内教师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拉开收入差距,使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获得较高的收入。要坚持不懈地在教师中开展各项评优工作,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充分调动、激励教师进取向上的积极性,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一地区的学校可建立师资库,实行教师队伍资源共享。要提倡校际间同类教师跨校兼课或试行教师挂牌上岗,形成既有利于教师相互竞争、又有利于教师相互交流的局面。同时学校应切实做好教师中要求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及时吸收符合条件的教师入党。在实行激励措施的同时,学校还应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这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保证。对不适应教师岗位、教学质量平平的教师要让他们转到其它岗位工作。
4.重视教师业务进修、知识更新。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从专业型向素质型转轨的现实,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师的业务进修、知识更新就显得尤其重要。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生产实际、更新周期长的问题,学校必须克服经费、人员、时间等方面的困难,支持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情况,参加不同程度、各有侧重的业务进修、学术交流、科研和技术开发等。要激发教师知识更新的自觉性,实行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在职进修和脱产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强化实践技能水平相结合,使广大教师不断接受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对进修情况及时进行检测和评价,并与教师个人利益挂钩。学校应要求所有教师3 年内至少应参加一次业务培训和进修,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