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的时代内涵及其架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干部论文,架构论文,内涵论文,战略思维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3)03-0012-0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中国共产党历来有重视战略研究的传统,但是把“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这还是第一次。这意味着十六大把“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战略思维的新认识、新定位。对此,需要作系统的思考和研究。
一
提出“善于进行战略思维”的问题,当然可以从一般意义的层面上来理解,这就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从战略上处理好各种问题,从客观方面说有一个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的问题,从主观方面说则主要取决于战略思维能力。所以,应当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是,仅仅这样理解,还不能够完整准确地回答为什么我们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善于进行战略思维”的新要求。十六大报告之所以提出“善于进行战略思维”的问题,有其特殊的意义、特殊的时代内涵。简单地说,这一意义是由“一个目标、两大课题、三种全球化”所决定的。所谓一个目标,是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所谓“两大课题”,是说我们党面临着“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所谓“三种全球化”,是说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战略全球化的新环境。可以说,“一个目标、两大课题、三种全球化”构成了十六大提出“善于进行战略思维”问题的特殊背景,是提出“善于进行战略思维”要求的特殊原因所在。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论是从全面性来看,还是从重点性来看,都是极其艰巨的历史任务。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证明: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而从人均GDP1000美元递增到3000美元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而要做到这一点,毫无疑义,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是我们党肩负的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这一战略目标中的应有之义。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也是两大考验,即:一是中国共产党能否经受长期执政的考验,能否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拒腐防变,能否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体现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要求,能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党和国家充满活力,取信于民,长治久安;二是中国共产党能否经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能否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多样化的情况下,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协调处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形成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合力,能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善于驾驭市场,预防和化解金融等方面的危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两大考验涉及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涉及中国的国际地位,涉及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因而是重大的战略问题。不论是认识这一问题,还是解决这一问题,都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善于进行战略思维”。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一项基本内容,是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基本要求。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战略全球化的新环境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善于进行战略思维”的要求更是直接的,毋庸置疑的。
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战略竞争的重点由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由此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全球经济开始从贸易联系为主的时代转向生产联系为主的时代,金融交易也呈现全球一体化,各种经济主体越来越处于一个新的经济环境中,其基本特征是经济活动的联系和生产布局成为全球性的。另一方面是信息全球化。新的全球网络系统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战略环境,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电子商务成为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信息全球化使信息技术系统与市场经济系统合二而一,改变了整个市场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组织结构。信息场与市场进行更加深入的对接,将会出现比较成熟的网络经济形态,在这个形态中人流、物流、货币流、信息流将会形成一个新的统一场。信息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结合使经济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和机制,经济的运行出现了新的特征。为此,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沿着同样方向发展、并在当代又受到它们影响的是战略现象的全球化。1929年英国利德尔·哈特提出“大战略”概念,意味着军事战略开始向国家战略扩展。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战略的含义逐渐发生变化,它在目标上也不再限于军事考虑,而是以国家利益为立足点,成为一种治国方略,因而被称为国家战略。到了当代,战略视野越来越幅至全球,全球战略概念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战略谋划越来越需要在全球的格局中展开,全球性问题越来越成为战略领域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主体也显著地从国家扩展到全球性组织、国际经济组织、地区合作组织、国际恐怖组织和反恐怖组织、共同体、跨国公司等。其趋势表明:任一战略构成中的某一部分,都必须在全球的格局中设置和立意,都应当是某种全球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全球任一地区的战略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具有全球性的战略意义;新的战略主体在全球视野中的生成,新的主体层次的出现和多元化,它们在全球标度中的结构化和实体化,使战略主体系统有了新的全球性战略意义。这些情形可以概括为战略现象的全球化,简称为战略全球化。
上述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战略全球化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共同要求是: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所以,新的战略目标、新的历史性课题、新的历史环境使战略思维对于全党来说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了新的意义。
二
从战略学的角度看,战略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予以把握:战略在实践维度上是关于目标与手段的效用性结构;在空间的维度上是关于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在时间的维度上是关于现在与未来的预见性和发展性结构。凡是战略,都包含着目标与手段的效用性结构,不论是形成了战略规划的战略意识,还是在实际运作中形成的行为模式,其中都有某种效用结构。战略现象所要求的又是一种全局性的,包含全局与局部关系结构的效用性结构,即它要在全局与局部的维度上展开。同时,它还要求是一种预见性的、发展着的结构,即要在现在与未来的维度上展开。这三个维度是统一的,目标与手段、全局与局部、现在与未来三个维度的展开和整合,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战略现象。所以,三维结构是战略现象的基本特征,不论在军事领域、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战略现象都具有这种特征。沿着这三个维度展开战略思维能力,可以概括为:目标与手段维度中的战略谋划能力、全局与局部维度中的战略全局能力、现在与未来维度中的战略预见和发展能力。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需要沿着这三个方向努力。
1.提高战略谋划能力。
战略谋划能力主要体现在战略目标定位能力、战略措施与战略目标的协调能力这两方面。
目标定位是指确定一个合理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关于社会或某一领域全局性的奋斗目标,包括定性表达和定量表达。定性表达是说明目标的基本方向、性质特征;定量表达是说明达到目标的指标体系和时间规划。战略目标是战略的中心环节。目标定位能力首先是对目标定位的合理性有清晰的判断和把握能力。合理性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合目的性,即制定这一战略目标的基本意图和意义,是制定战略目标的价值依据;二是合规律性,即制定这一战略目标的科学依据;三是合实际性,是指合乎实际的现状定位,是制定战略的前提和客观依据,常说的形势分析就是对现状的定位。十六大报告就要求各级党委必须“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讲的就是这种现状定位能力。
现状定位有空间和时间两种角度,前者是所处区域战略地位的判断,后者是对所处发展阶段战略特征的判断。分析所处的区域特点和发展阶段,是确定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国的现代化战略获得了科学的定位,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时间的定位常常结合在一起进行,党的十六大报告是在对中国现状进行定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战略目标的:“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以本世纪头20年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标定位还要考虑到从现状定位到目标定位的可行性,包括环境资源、制度和技术的可行性。这就涉及到战略措施与战略目标的协调关系问题。战略目标与手段的协调性可以理解为,目标是否适当,要看有无适当的战略手段;反之,战略手段是否适当,也要看它能否满足战略目标的需要。它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战略内部的逻辑一致性——所有的策略指向战略目标,策略之间具有连贯性、互补性,战略阶段的设计相互衔接,具有连续性;战略手段与资源的协配性——战略资源供应、过程协调、反馈控制具有一致性;战略手段对于目标的效用性——战略手段与目标的配置能以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用。提高战略措施与战略目标之间的协调能力,需要从这三方面努力。
2.提高战略全局能力。
全局能力是战略思维能力的另一个基本方面。整体性、全局性是战略概念的基本特性。中国古人说,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毛泽东也讲“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所以,没有全局能力就没有战略思维能力。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全局能力首先是一种宏观思维能力。宏观思维能力要求我们首先要看到事物的整体,不能见树不见林。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性是系统最重要的性质,对整体性的认识构成了对事物认识的最重要方面。整体性是指当一些要素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系统,就会产生它的要素和要素总和所没有的新性质。当代新经济的新性质也需要从整体的视野去观察。新经济的特征从根本上说体现于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中,体现于由于这种一体化而形成的创新驱动型经济中,它不能从科学技术或者传统经济的单线条发展得到说明。宏观思维能力要求我们注重事物的整体,还因为在战略实践中整体比部分、全局比局部更为重要。战略本身就是倾向于整体和全局的。
全局能力也是一种把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整体性是在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体现的,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全局能力必然是一种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的能力。战略能否成功,要看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结合的情况。近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对策是把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结合起来。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从大文化的角度看是使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改革和建设相互配合,整体推进。这也是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
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要求把握总体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的有机统一。为实现总体的战略目标,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确定相应的具体目标,前一阶段构成后一阶段的基础,由此形成发展的连续性。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还要求把握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的关系。战略重点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每一战略目标都涉及全局的诸多方面,而在这诸多方面中总有某一或某些方面对目标的实现有重大影响。只有把握了战略重点,优先保证战略重点的需要,才能“立其大不可夺其小”,夺取全局的胜利。所以,战略重点作为一种特殊的局部在全局中举足轻重,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是一种特殊的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3.提高战略预见与发展能力。
战略预见,也称为战略思维的前瞻能力。预见能力包括预见意识、预见方法、预见知识与经验等要素。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重要的是把握预见方法。预见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其功能作用,需要视情况的不同而灵活运用。
提高战略预见能力,一个关键因素是对不确定性的把握。未来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社会系统中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复杂局面的重要原因。十六大报告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其中就包含对社会系统中不确定性的把握。如果我们对不确定性具有比较强的把握能力,将对战略预见有很大的帮助。当代战略咨询和研究已经把不确定性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突出问题来看待。
战略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过程,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它一定是发展变化的:第一,不管我们如何预见,未来总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落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战略的调整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第二,由于时间的流逝,原来确定的东西会变成不确定的,战略对象、对手和环境都处于变化之中,任何基于已知信息而制定的战略都需要发展。所以,战略既是行动之前又是行动之中的概念,战略发展是战略的应有之义。提高战略发展能力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基本方面。
战略发展能力包含战略应变能力,即制定战略预案的能力,从战略预案中遴选适当方案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战略引导的能力。当未来发展有多种可能时,需要制定若干战略预案,一旦某种可能变为现实,需要以适当的战略预案迅速作出反应。当处于某种战略关节点和某些紧急局势的处理时,战略引导特别重要,通过我们的行动积极地影响战略进程是战略应变能力的突出要求。
战略发展能力也包含战略博弈能力。对手的变化是所有战略变化中最重要的变化。能否作出恰当的战略调整适应对手的变化,取决于战略博弈的能力。博弈是战略过程中的能力,它直接影响棋局向何处去。
战略发展能力还包含战略创新能力。战略创新是当代战略理论中的新的生长点。战略创新能力在战略发展能力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这首先因为战略创新最符合战略的本性。战略是通过设置新的目标和战略措施,通过效用结构去改变现状的,它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创新往往是最好的战略发展,它使得战略主体处于最有利的战略格局之中,常常是一种最有效的战略导向。
收稿日期:200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