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不良习惯的成因探究与对策分析论文_陈冬英

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不良习惯的成因探究与对策分析论文_陈冬英

陈冬英

摘要: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后,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当前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不良习惯非常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其成因并制定对策,不仅有助于有效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高语文学习质量,而且能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生。

关键词:语文学习;不良习惯;成因;对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形象地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增长的资本,一个人自己一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这句话拿来说明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再恰当不过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助于高效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同时也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据笔者所知,当前高中生中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同学非常少。不良习惯非常突出,表现为:阅读不勾不画,更谈不上摘录,思考;诵读有口无心,无抑扬顿挫,长声慢读;作文提笔就写,没有提纲等几方面。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不良习惯”如此之多,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习兴趣淡漠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时,就会自觉地反复地练习;反之,就会养成做事浮躁的坏习惯。我们曾就上课认真听讲的情况做过一个调查。上语文课时,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认真听讲的同学只占60%,35%的同学会开小差,还有5%的同学很难集中注意力。可见,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一跟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关。二跟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关系。1.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作业常常被要求写出答案,而这一答案是不确定的,学生花了时间做,也不知对否,不像理科作业,做了之后,答案标准。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多去解理科题目,语文作业拖延、马虎。2.语文教学为了更好得适应高考要求,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肢解,架空分析。一篇文章的美最重要的是对它的整体感知,因为精当的词语运用,精巧的设喻修辞,精妙的谋篇布局等都是用在特定的文章中,互相修饰、互相牵制才构成整体的美,经过拆分,何来美感可言?再加上,每位教师在教学一段时间后都会形成一些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新鲜感。

二、教育理念扭曲

教育观念指按照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机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教育观念是影响教育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可是,在我国,“重理轻文”“智育至上”“能力主义”等倾向十分突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家长们望子成龙,看重考试成绩,考试排名。因此忽视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教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直奔分数,讲到阅读,必然强调要分点答题,很少有教师带领学生先读懂、领悟文章内容;讲到写作,必然强调高分技巧,很少有教师带领学生审题构思。当然也有教师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任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已完成。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难的。

三、功利思想影响

目前学生为在剧烈而残酷的高考竞争中挣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奋力拼搏,不管学什么,只要是高考需要,他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在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语文受到的歧视就更加严重。我们曾就课外学习语文的情况做过一个调查,在课余时间里,当教师没有布置语文学习任务时,主动学习语文的只占26%,从不主动学习语文的只占12%。众所周知,较之其它学科,语文靠的是长期的努力。因为语文知识是海阔天空,包罗万象的,幻想通过短期突击来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是不现实的。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其次,高考试题大多数出自课外,虽说“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但有的同学往往把语文书冷落一旁,考什么就学什么,事不关“考”,高高挂起。再有,语文学习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基础,也能考出一定的成绩,而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试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心态下,我们又如何为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营造氛围,又如何要求学生下苦功读学好语文,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四、考评机制缺失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是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是语文学科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对于“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包含哪些内容,如何考查,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也从事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从未见哪一所学校将学习习惯考查列入期中和期末考试范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使高考,阅卷评分标准中也未见明显的“学习习惯”考查,就比如作文评分标准中,有“无标题,扣2分;有一个错别字,扣1分,扣完5分为止”的硬性规定,却没有卷面不整洁,书写不工整,扣多少分的规定,只是列出“卷面不整洁,酌情扣分”,更谈不上审题习惯、构思习惯的考查了。再比如,现代文阅读,选文和答案是分离的,阅卷时只看答案答对了几点。至于答案怎么来的,考生是否先认真读了选文,作了思考,再答题的,根本无从知晓。

那么,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来激发和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实践中,创设新颖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讲解《诗经·氓》时,“赋”与“兴”手法的应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善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呢?笔者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后,笔者引入了有台湾歌手罗大佑《童年》的歌词:“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歌词中,“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操场边的秋千”“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这些意象的铺陈、堆叠,勾画出一幅童年的画卷,构建了一个儿童的世界。指明铺陈(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手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笔者仍然引用了罗大佑《光阴的故事》,开头写道:“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以“春天的花”,“秋天的风”,“冬天的落阳”作比,引出下一句中我青春年少的忧郁,这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种教授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课堂外,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等方式激活学习气氛。比如朗诵比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郊游采风等。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当中得以放松,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劲头,有利于形成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搭建培养良好习惯的平台

我们曾经就良好习惯与语文学习的关系做过一个调查,认为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很重要的占82%,认为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关系不大的只占18 %。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识到良好的语文习惯很重要,那么,为什么良好的习惯难以形成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许多教师跟学生一样,没有具体的做法。在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给学生搭建培养良好习惯的平台。比如,现代文阅读,我们可以一改传统的做题方法,不要求学生做题,只要求学生读文章,辩文体,标节号,画出关键句。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以上的训练持续一段时间,学生自会养成认真读文章并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再比如,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作文时不认真审题,不先写提纲。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给学生审题、拟提纲的平台了吗?平时的作文训练,我们不妨也改一改写完整文章的做法,只要求学生写出审题过程、写作思路(写作提纲),一段时间训练下来,学生写作文提笔就写的局面会有所改观。

三、建立良好习惯的考评激励机制

习惯是自动化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或行为方式,它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人的督促、鼓励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搞作业展览,让作业不整洁的同学从展览中受到熏陶;搞汉字书写大赛,对书写美观的同学予以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会养成。其实,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赞扬、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是一种激励。另外,把学习习惯作为一项考查内容。如,作文评分标准中增加“书写评分标准”。如此,学生认真书写汉字、作文文面整洁的习惯自会形成。

总之,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之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中学 225600)

论文作者:陈冬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4

标签:;  ;  ;  ;  ;  ;  ;  ;  

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不良习惯的成因探究与对策分析论文_陈冬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