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市中医医院 214000
摘要:颈性眩晕是临床多发病,是指因颈源性因素而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炫目等综合征。研究显示,该疾病多发于中年患者,不仅阻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经济负担,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颈性眩晕疾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体征,且发病也不典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已经有多种的诊治方式。但是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体征标准并没有得到明确,并没有找到一种治愈疾病的方案。针对颈性眩晕该疾病临床常有以下几种治疗方式,包括:①手术治疗。②推拿按摩治疗。③牵引治疗。④针灸治疗。⑤物理疗法。⑥中西药物治疗。⑦神经阻滞治疗等。笔者结合目前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现状,对该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颈性眩晕;手术治疗;保守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变、损伤等颈源型因素造成颈椎内外紊乱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眩晕综合征[1]。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炫目、意识障碍等。研究显示,该疾病多发于中年患者,不仅阻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经济负担,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颈性眩晕疾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体征,且发病也不典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已经开发和应用多种的诊治方式。但是目前临床多考虑患者的身体耐受性,多应用常规的药物和按摩进行保守治疗。笔者根据颈性眩晕疾病的诊治方法,针对该疾病治疗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现报道以下:
1西药治疗
目前经现代医学证实颈性眩晕是指骨质增生、小关节移位或压迫椎动脉,从而引起血管痉挛、椎间隙狭窄,进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临床针对此类疾病基本采用的方法就是应用药物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舒缓脑血管的痉挛现状。例如:①山莨菪碱。②氟桂利嗪。③川岂嗪等。刘艳秋等人曾研究颈性眩晕疾病,共选取100例患者。试验组患者应用阿魏酸钠进行治疗,通过调节机体血小板的聚集,改善椎动脉的收缩状况。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5%的葡萄糖进行静脉注射。而对照组患者给予维脑路通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颈性眩晕的改善情况(46/50)相比对照组(31/50)明显,差别显著存在,P<0.05。同时患者的住院时间得到一定的缩短,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加快了患者的康复时间。从银杏叶中加工合成的药物可以促进机体大量的释放儿茶酚胺。并且快速的聚集,降低儿茶酚胺的分解速度,改善了血液粘稠度。罗玲玲曾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静脉滴注来帮助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3]。患者每天静脉滴注一次,以两周为一个疗程。研究发现,相比其他治疗方案,应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5.63%。而张文艳在治疗颈性眩晕的过程中采用参麦结合葛根素进行干预,结果指出,26例颈性眩晕患者用药后得到一定的改善,存在的恶心呕吐、头痛炫目的情况均得到有效的缓解。因此,西药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存在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忧患。一方面西药治疗的成本相比传统中药价格昂贵,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药物治疗为身体的影响较大,带来较为明显的副作用。
2中医中药
目前中医在治疗疾病上主要分为两类,一种为专门的病情设定专门的处方治疗。另一种为结合患者疾病的分型及其相关指标进行辩证的论治。中医指出,颈性眩晕多是因本虚标实。其中的涵义可以分开解读,本虚的患者大都由于肝脏、脾肾存在问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体征,从患者的气血方面,精髓方面进行治疗。而标实大都是机体受风寒、湿阴所导致,常用的方法就是去除风寒、暖身祛湿。临床目前中医常用的治疗颈性眩晕的方式,包括了:①活血祛瘀法。②祛风胜湿法。③益气升阳法。④补肾填髓法。⑤滋阴潜阳法。⑥补气养血法等。
辩证治疗是指能够在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下,进行准确的判断,并结合患者所表现的临床体征适当的调整治疗方案。有研究指出颈性眩晕是素体亏虚所导致,在其综述中曾提出,若患者机体的气循环障碍,再加上受到风寒、阴湿所侵入,逐渐累及成为病灶。刘金泠曾将颈性眩晕分为五类,精髓不足,用河车大造丸加减,而肝肾阴虚,用天麻勾藤饮化裁,痰湿中阻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气虚血滞用通窍活血汤化裁,寒凝督脉用桂枝汤[4]。
专方治疗是指专家根据自身多年从医的经验和对颈性眩晕一定深度的研究后,制定专方进行治疗疾病。温伯平曾自拟化痰活血益脑方进行颈性眩晕的治疗,设为试验组,而对照组采用同期入院的患者应用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结果指出,试验组采用中药治疗的患者,整体的治疗费用较低,且用药后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并发症,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96.8%)。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对照组患者长时间服用西药,整个的治疗费用很高,一般低收入家庭难以负担。且治疗后患者存在失眠、疼痛、恶心等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3中西医结合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中西药逐渐的被临床所应用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疾病中去。尤其是一些中药成分的制剂。该类药具有吸收性好,且副作用低的临床特点,受到临床的青睐。温伯平曾比较西药川芎嗪和复方丹参注射液,以及两种药物结合应用的临床疗效[5]。结果显示,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的患者相比西药川芎嗪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较少,但是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的时间较缓。同时中药相对苦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西药有糖皮包裹,便于下咽。而两种药物结合治疗的有效率比单独使用都高,且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较少。
4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眩晕状况,降低血管的阻力。保证了患者颅内局部的供血情况,尤其是调节体内微循环和颅脑氧气循环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医理疗的不断发展,风池穴温针灸治疗受到了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其中风池穴具有特殊的解剖位置,且是临床治疗颈性眩晕中重要的穴位。其中横跨了枕神经和枕动脉,该穴位可以调节椎动脉来缓解患者的痉挛,维持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给情况。李运海选取风池、哑门、风府等10个穴位来治疗该疾病[6],其中患者的眩晕状况在经过长时间治疗后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孙宝谦曾观察480例患者,采用颈枕八穴进行进针,发现其功效远高于药物组[7]。结果指出,通过针灸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相比手术治疗,针灸适宜所有人群,并没有禁忌症。同时针灸理疗的费用较低,适宜较大部分的人群。针灸治疗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药物治疗。
5推拿治疗
目前,在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疾病上应用推拿治疗已取得较好的价值,且均经过临床所证实。同时其具有的功效,饱受国内外专家的重视。通过推拿可以增宽椎间隙,纠正椎间小关节的错位,使得关节的紊乱得到有效调整,刺激脑部供血,加大脑血流的灌注[7]。推拿治疗还能从物理上和生理上多方面的进行刺激机体激素的分泌,促进神经血管的循环。王玉华认为,在压痛点施行强刺激手法解除软组织疼痛而消除和缓解症状[8]。
6手术治疗
陈红亮据报道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9],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后,于患者疼痛区进行穿刺术。并将激光光导纤维穿入,将椎间盘气化并将汽液释放来减压,其中,治愈(28/31)[10]。
7神经阻滞治疗
王新华指出解剖上,星状神经节是由第6、7颈部神经节组成的颈部节和第一胸神经节汇合而成[11]。有部分情况为,机体的第二胸神经及其节后的纤维组织主要分布在第三颈椎和胸椎全段的外表皮肤上。因此,颈性眩晕可能与交感神经受刺激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有关[12]。有关报道指出,该神经节可以降低机体的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破坏了其内部的平衡。调节了钠离子在血液中的含量,使得细胞壁的通透性改变。喻益峰运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50例颈性眩晕,效果非常显著,有效率高达94.7%[13]。而常刚也选取12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研究,其中试验组患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而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14]。结果发现,试验组在改善颅内椎动脉血运改变上的效果明显,且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8小结
迄今为止,颈性眩晕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热点,且尚无统一的意见[15]。虽然目前临床在治疗颈性眩晕疾病上有着诸多的方法,但是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情况,并没有达到根治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争取寻求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沈雅婷,刘广霞,唐巍.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近5年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18(3):107-108.
[2]王健,孙胜,杨传东,等.保守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7):1354-1355.
[3]罗玲玲.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7):189-191.
[4]刘金泠,金瑛.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6):90-91
[5]温伯平,王海强,苏丹.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1):110-112.
[6]李运海,王亚非,尉志强,等.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184-185.
[7]孙宝谦.颈性眩晕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4):7-9.
[8]王玉华,杨建.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4,34(2):362-364.
[9]陈红亮.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3);62-63.
[10]陈婕,李涓,陆超,等.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4,32(1):175-176.
[11]王新华,范炳华.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10,23(4):41-42.
[12]马江涛,张银刚,袁启令,等.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16,28(10):32-33.
[13]喻益峰,华夏,王建伟.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2):172-173.
[14]常刚,韩建龙,邱思强,等.颈性眩晕病因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22(20):4036-4048.
[15]邹惠平,王春.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9,31(2):300-301.
论文作者:施思,王爱红(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30
标签:患者论文; 研究进展论文; 疾病论文; 针灸论文; 中医论文; 西药论文; 机体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