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对文化创新的意义_教育论文

论教育对文化创新的意义_教育论文

试论教育对于文化创新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意义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文化传递的工具

从词源上看,教育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文化”一词在拉丁语和古英语中具有“耕耘”和挖掘土地的意思,表明了文化与劳动的天然联系。后来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所用的文化一词"Culture mentis"(耕耘智慧)具有了改造、完善人的内心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意思。18世纪法国学者沃弗纳格和伏尔泰所用的“文化”一词指训练和修炼心智的结果和状态,用来描述受过教育的人的实际成就,通过教育能够获得的东西。在希腊文中,"Paideia"一词相当于中文“教化”的意思,法语中的“教育”(Pedagogie)即源于此词。现在的英语中也用"Pedagogy"指称教育学。中文中“文化”一词由“人文化成”演化而来,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教化把人培养成有教养的人的过程,即“教化”的意思。由此可见,在中文和英文中,“文化”与“教育”在词源上都是有直接联系的,这种词源上的同义性反映了两者关系的直接性和密切性。

从起源上看,教育是属于文化范畴的,教育本身是起源于文化的。教育起初作为一种模仿、示范、传习活动是在有了初始文化之后,初民是在长期不断的“尝试错误”之后,明确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事应该做才开始了初民之间的教育活动的。因此,教育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使得后代人可以不必重复前人所走过的坎坷与曲折,完全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先人所积累的生产知识和精神价值观念,从而简捷地就获取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并进一步进行旧有文化的改造、发展和新文化的创新。

教育的传递功能是其基本功能,教育的传递不是生物水平上的传递,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传递,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和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社会通过教育将前人所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等,有计划地传递给下一代的。正由于教育活动,人类文化才能够一代一代承接下去而不中断,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特征,人们认为教育具有永恒性,以至于有的辞书把教育定义为“人类传递文明的手段”。

没有创新便意味着死亡,教育在不断的文化创新中使文化永葆活力

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过程,除了对文化的选择和传递外,还包含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文化创新。任何一种教育都会影响人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而又以行为和语言的形式表现于社会生活之中,丰富和更新原有的文化系统,改造原有的文化结构,从而对社会文化起到一种强烈的活化和促进作用。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文化遗产,当我们去吸收它并使它为我们所有时,我们就已具备了某种不同于它以前的特性。于是,那种接受过来的遗产就这样地改变了。这就是说,“文化传递事实上也是一种文化涵化,即系统的重组。这种选择与重组既包含各个原有文化要素的选择组合,同时又包含了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从而导致整个系统发生不同性质的变化”(注:丁刚:《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教育使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固有的本质移植、内化于新一代的个体之中。这种移植并非使这种固有本质原封不动地承袭下去,往往都会因教育的选择性和环境因素变化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嬗变,以致教育在塑造新一代时,会有新的需要、新的品质和新的观念。作为文化载体的人的变化,无疑也意味着传统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借助于科技文化再生产,实现人类自身素质的再生产,这是教育本质的一般规定”。(注: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因而,教育实际上又是一个旧文化的发展和新文化的创造的过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目标也便在此。制定教育发展战略的教育方针,进行教育改革,都是为了文化创新,并且必须指向文化创新,否则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或因循守旧的教育。

教育是创造性文化生产的重要基地。文化就其内容而言是物化了的精神产品,它同物质产品一样,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人类劳动创造文化产品的过程,即是进行文化生产的过程。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是把历史上的文化产品继承、传递下来,因而必须把它们再生产出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进行创新性文化生产,对以往的积累和现实经验进行综合加工,从内容和质料上开拓创造新文化。

创新性文化生产出来的是用来满足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所必需的思想观念形态的产品,如科学、哲学、政治、法律、文化、艺术、道德、宗教的观念和理论体系等,而这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首先,文化生产的劳动者及其文化创新的能力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语言能力、科学抽象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科研、加工、创造能力等,主要是受教育之后获得的。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越高,文化生产的能力就越强,现代教育更注重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教育是一项最根本的事业。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文化的繁荣,要靠教育、靠知识、靠人才。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培养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其文化创新的数量、质量和速度。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几次历史性转移已经充分证明,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同其科学文化的水平成正相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要求他们“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养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同广大工人、农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注: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其次,教育特别是现代教育,为创新性文化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劳动资料、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物质手段。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和手段,能够迅速地传播、加工和处理各种科学文化和信息,使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产品生产率。在现代教育机构中,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专门的科研机构、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有健全的图书情报资料系统,有合理的科学劳动结构和较好的科研管理,为创造性文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第三,教育是精神生产力系统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由教育生产出来的。由于精神文化产品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因此,要发展教育,就必须对历史和现实的精神文化产品进行搜集、加工、整理和概括,从而也就提高了精神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本身就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它不仅传授已有的文化知识和方法,而且必须对前人遗留下来的一些思想、资料进行加工改造和综合概括,从而获取新的文化知识和方法,这种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也就是生产新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过程。

当然,旧的文化的发展或创造的新的文化,开始时往往只是作为一种亚文化。如果这种文化不为社会认同,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湮没无闻,而如果这种文化为社会所接纳,就有可能逐渐地融入或取代传统文化而成为主流文化。五四时期所提倡的科学与民主,所引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滥觞于校园而成为现代中国的主文化,并在与中国原来的传统文化冲突、融合中,逐渐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

对文化的创造,就其教育领域来说,主要是由高等教育来承担的。基础教育过程中,是将经过评价、选择的文化精华传递给学生,高等教育则能够通过科学研究和种种创造性活动,不断地创造新文化。大学是各种学术思想聚集的园地,也是文化交流的窗口,大学教师学术视野较为宽阔,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求新好奇,反应繁捷,校园经常成为异质文化碰撞的中心。异质文化的交流、冲突、重组、融合,给予高等教育创造新文化的机遇。不论是中国古代的稷下学宫,后来的书院,或是欧洲古代的雅典大学,还是近代、现代的自然科学的发明,社科新理论的出现,无不与大学密切相关。

因而,为了达到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创造文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专业。高等教育是在最高知识水准上进行的传递文化,以“尽其所能发展规范信仰和认知信仰的传统”(注:〔美〕E·希尔斯,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页。),它所担负的“研究高深学问”的任务,就是要把散落和被淹没在历史泥石流中的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文化珠玑发掘、拾撷起来,拂其泥尘,露其真容,并尽量联结成串,以让它们留传后世,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锦上添花。

教育促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教育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相比,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一种认识活动,一种文化活动。教育对文化的传递、选择和创新是系统的整体。传递的是经过选择的文化,创新的是经过传递的文化。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传递,选择是为了有目的的创新。没有选择就没有传递,没有传递就无所谓选择。没有传递哪来的创新,而没有创新选择还有何意义!教育正是通过不停的选择——传递——创新——再选择——再传递——再创新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文化得以形成、发展、延续,它是文化的传递与传播,是文化的净化与升华,是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教育活动是以文化为基石,以文化为媒介,以文化为实体的活动(注:孙喜亭:《论大学教育的文化价值》,《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因此,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以最现代化的文化、科学为内容,以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手段,以广阔的活动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为基础,以人的现代化为目标,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全面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融合现代科学精神,创造出代表社会发展潮流的主流文化,否则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不会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标签:;  ;  

论教育对文化创新的意义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