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关键词:几何题 一题多解 数学思维
数学是描绘世界的语言,数学公式和数学符号简洁、精确而优美,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无限的便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感知世界。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过程,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整理、提高,使之进一步深化、完善。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
一题多解常采用“分析——解题——比较”的模式进行,在利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目标导向性原则。它是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一题多解,要达到锻炼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并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实现这个根本目的。
第二,结构层次性原则。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其他知识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对层次性要求较高。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逐步提升数学难度,从而增加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三,参与性原则。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数学成绩的提升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因此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四,多样性原则。“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方式,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就要采用多种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以下笔者将以解析几何为例进行一题多解的探求,说明一题多解对发散学生数学思维的益处。
例:证明三点A(-2,12)、B(1,3)、C(4,-6)在一条直线上。
解法一(距离法):先求距离,证明其中最长的一段等于其余两段之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解:∵A(-2,12)、B(1,3)、C(4,-6)
∴|AB|= (1+2)2+(3-12)2=3 10,
|AC|= (4+2)2+(-6-12)2=6 10,
|BC|= (4-1)2+(-6-3)2=3 10,
∵|AC|=|AB|+|BC|,
∴A、B、C三点共线。
解法二(直线法):过A、B、C中任意两点建立直线方程,求证第三点的坐标适合这个方程。
解:∵A(-2,12)、B(1,3),∴kAB= =-3,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y-3=-3(x-1),即3x+y-6=0,
∵3×4-6-6=0,所以点C在直线AB上,即A、B、C三点共线。
解法三(斜率法):证明AB、AC、BC中有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
解:∵A(-2,12)、B(1,3)、C(4,-6),
∴kAB= =-3、kAC= =-3、kBC==-3,
∴kAB=kAC=kBC,
所以A、B、C三点共线。
解法四(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法):过其中任意两点建立直线方程,求证第三点到该直线的距离为0。
解:∵A(-2,12)、B(1,3),∴kAB= =-3,
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y-3=-3(x-1),即3x+y-6=0,
又∵C(4,-6)到直线AB的距离为: =0,
所以A、B、C三点共线。
在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广开思路,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法,同时我们又要根据需要精心筛选,找出最佳方案。总而言之,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求知欲最为强烈、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最活跃的阶段之一,因此对数学尖子生进行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的培养最有成效。
在数学教学中,若将经典例题充分挖掘,注重对例题进行变式教学,不但可以抓好基础知识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创新能力;不仅能让教师对例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对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把握更加准确,同时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并逐渐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董海玲 “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探究[J].数学理化解题研究,2015,(15),19。
[2]潘屹 “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2016,(8),58-59。
[3]闻届 神奇的圆锥曲线与解题秘诀[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论文作者:万洪海 汤来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数学论文; 直线论文; 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三点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