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国有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2)01—0056—05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两项重要任务;一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二是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如何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作用,或者说通过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相关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和生产需求。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面买方市场的出现。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买方市场的工业品已占93%以上,绝大多数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的状态。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使得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加工工业开工率一般只有50%左右。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出现市场相对过剩是在人民收入和消费都处于较低水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在产品供求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品大量依赖进口,而出口产品仍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的情况下出现的。另外,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12.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以上的水平。所以,我国当前的市场需求疲软,可以说是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和生产需求的集中体现。
二是产业的内在质量不高。我国经济目前发展表现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尽管许多重要基础产业的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产业的内在质量却十分令人堪忧。产业技术落后,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以钢铁工业为例,由于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我国吨钢综合能耗要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0.2-0.3吨,1亿吨钢就要多消耗2000万-3000万吨标准煤,这个数字占我国总能耗量的20%,占到钢铁工业总能耗量的20%左右。又如,从总量上我国一次能源、水泥、钢铁、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品等生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近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我们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生产出来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甚至是1/6。产业技术水平低度化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突出问题,是与当前我国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不合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一,有限的国有资本分布过散,导致产业集中度低。据统计,在全国国有企业中,中、小型国有企业占82.2%,企业平均拥有的资产总额仅为0.54亿元,国有资本仅为0.12亿元,销售收入仅为0.30亿元,即使是大型企业,每个企业资产平均仅为6.38亿元,销售收入仅为3.47亿元。与美国企业相比,我国4000多家企业的企业资产总额仅为美国500家大企业前3家企业资产总额的60%左右,销售收入还不及美国前3家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一半。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直接结果是国有经济产业集中度低。据工业内部各行业中资产总额最大的前8家国有企业的统计,1997年前8家最大国有企业的资产集中度,除石油和石化行业超过50%外,其他行业均在30%左右,机械工业的国有经济集中度只有12.5%。
产业集中度低的一个直接后果,正是国有经济产业升级的困难。现代产业结构升级,是建立在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之上的。而现代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一大特点是需要投入数量巨额的资金,动辄上亿或几亿,而我国国有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长期不足,绝大多数企业只能应付眼前的生产而没有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因此,国有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升级困难,长期滞后于消费与投资需求,内在质量也得不到提高,并最终使得国有经济的竞争劣势日益显现,产业竞争能力下降。
其二,国有资本大量分布于一般竞争领域,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投入不足。我国国有经济行业分布面过宽的特征十分明显,据统计在国民经济99个大类型中,每个行业都有着一定比例的国有经济。而这些国有资本又大量分布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目前我国一般工商企业国有资本仍占全部经营性国有资本总额的80%左右,其中60%以上分布于工业、建筑业以及贸易、餐饮业。
国有经济在一般性竞争行业分布过广,使得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投入不足。因为基础性产业的特点是投资大,回收期长,社会效益高而产业本身短期效益低的产业项目这需要来自财政的无偿或低成本资金支撑。我国由于财力分散,使政策性银行缺乏正常的资金来源,其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流动的职能也就难以发挥;战略性产业因其产业关联性强而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推进器,而战略性产业更是投资密集型产业,本来需要国有资本重点保障,但也由于国有资本大部分分散到了一般性竞争行业,致使战略性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援,基础性与战略性产业的发展都受到抑制,势必影响到国民经济整体产业升级。
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必须紧密结合
正因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困难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合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
1.国有经济战略调整要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基础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绝不是简单的归并,而是通过产权的流动,在保证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前提下,在一般竞争领域,使国有资本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和特大型企业集团集中,从低效的劣势企业向高效的优势企业集中,实现企业体制、管理和技术的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以满足国内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要将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置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着眼于提高产业结构效益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将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起来,将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以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这对于搞活国有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维护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2.产业结构升级有赖于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
我国国有经济在产业发展与现有产业结构组合中起着主导作用。目前国有企业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比较雄厚的技术基础、人力资源积累,这是我国赖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升级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国有企业应当而且有能力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又认识到由于国有经济分布过散、过宽,存在规模不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又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具体讲:
(1)主导产业的更迭,需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调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速推进,世界范围的主导产业更迭周期在逐渐缩短。我国由于缺乏资产重组机制,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本上靠增量的投入来维持,使这些产业未能得到已有资产的支持,相反劣势产业不仅未能相应地收缩,国家为维持这些产业的生存,又不得不将本来很少的增量资本的一部分投向这些产业,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主导产业更迭速度的降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有效的资产流动、重组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产由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的转移,以增强优势企业的发展后劲,缩短主导产业的更替周期。这是实现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根本所在。
(2)产业创新所必须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有经济的调整。我国企业长期存在着技术创新不足,技改能力差等问题,除由于体制的原因导致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意识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企业平均规模小,“大而全”、“小而全”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到科研开发上。要改变这种状况,除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外,还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调整,通过兼并和联合等资产重组方式,形成若干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资产联系为纽带,具有技术开发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市场竞争推动大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并用新知识和高新技术对老设备、传统工艺实施改造,带动整个行业(产业)的技术升级,这是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3.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内容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方向具有一致性
8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为克服产业“瓶颈”和填补产业空白,维护产业间合理比例的适应性调整,是一种经济总量失衡条件下的静态滞后调整。进入“九五”以来,随着国内买方市场的出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尤其中国加入WTO之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由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所谓战略性调整,就是在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状况进行预测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市场规律,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产业,制定相应政策,保障产业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目前,我国国有经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具体内容包括:在准确评判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地位和功能,界定国有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的同时,选择国有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和全面衰退性产业的调整与缩减力度。
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国有经济必须由分散转向集中,逐步解决国有经济布局过散、战线过长的状况。首先是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向需要由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战略性领域集中,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二是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和特大型企业集团集中,提高国有经济的产业集中度。具体方式包括:加大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兼并力度,对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实行联合,新增投资向大型企业倾斜;三是从劣势企业向具备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的企业集中;四是从一般企业向重点企业集中,以保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充分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内容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具有一致性,这将为二者结合在一起奠定了基础。
三、在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调整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正因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产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同时加以推进。
1.通过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强化基础性领域,为产业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础性领域是支撑一国经济的基础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能源、基本原材料等基础工业。这一领域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也是产业升级的坚实物质基础。只是这一领域一般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回报率低,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都不愿投资或无力投资,只有国家才有能力进行建设。
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国家在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中,必须强化基础性领域,故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每个门类中国家只控制其中的骨干企业,国有资本从非骨干企业和小企业中退出,尤其对资源开采、基础原材料加工等门类的破坏生态环境的国有和非国有小企业,应坚决关闭。(2)每个门类都有几个国家控股公司经营,形成竞争格局,保持企业的活力。(3)对这些企业进行公司改造,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4)国家加强对这些部门及国有控股、国有独资公司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公司财务监督;另一方面,是在国家扩大基础建设的同时,加大对能拉动产业升级领域的投资。通过对基础建设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和设备工艺的改造,积极采用新材料,提高现代化水平。具体操作中,国家可依托重点投资项目,投入一定比例的资本金,对有关科研开发项目给予适当资助,优先安排政策性贷款,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以及合作设计和制造等,加快设备自主制造的进程,不断提高装备制造水平,使基础设备建设成为拉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2.以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为契机,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拓展投资渠道,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导性力量,且具有较强的溢出效益,往往被看作是战略性产业,并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但由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资大、风险高,国家对这一领域必须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为此,国家必须调整投资结构,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并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以资产结构的调整促进机制的转换。
(1)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改变过去那种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多,资金、技术分散的状况,国有资本应逐步从那些规模小、科研能力差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中退出,集中力量促进重要研究领域的发展,攻克对经济上新台阶至关重要的科研难题和关键技术,选择那些技术含量高,需求弹性大,生产关联度强的高科技领域作为重点,以此为突破口,带动产业全面升级,这是国有经济在高科技领域调整的主方向。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国有经济应“在电子信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新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占重要地位,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发挥先导作用。
在确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后,还必须把科技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从每年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中划出一部分,重点用于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基础领域,如国家的科研基地建设、中试基地建设、行业工程中心、高新技术区的通信设施和国际互联网建设等,逐步改变高科技领域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2)除了集中有限的国有科技资源加强重点领域的研究与开发、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外,还需要动员各种科技机构、各种成分的力量,进行综合开发。为此要建设高科技产业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等。具体思路是:由国家设立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其基金来源于政府启动资金、部分养老金、保险金、银行科技贷款,每年财政新增研究开发经费及其他长期资金,由专门的风险投资机构运作,制定风险投资法规,改善风险投资环境,完善风险投资运作机制,使风险投资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催化剂”。除此之外,还要优先安排高科技企业上市的第二板块市场,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3.在国民经济竞争性领域中,要通过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收缩战线,保障重点,依托优势公司和集团的力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
对于国有经济调整的大方向,目前普遍认为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但从世界范围看,纯粹的竞争性和垄断性领域是几乎不存在的,大量企业处在垄断竞争领域。从我国具体情况看,即使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由于目前这类领域中国有资本规模庞大,也不可能一下子迅速退出。而且,我国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在很多领域,政府和国有企业仍有很大活动空间,在可预见的未来,国有经济仍将会在竞争性领域存在,并且这一领域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将是整个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其调整的思路: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和特大型企业集团集中,从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从一般企业向重点企业集中,这样做的目的,同时在于提高产业的资金密集度,推动基础性产业与战略性产业升级。
(1)收缩战线,进一步加快“放小”步伐。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截止1995年,小型企业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9%以上,在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就业人数分别占61.6%、40%、72.9%。可见,小企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在小企业中,多数国有小企业情况不佳,一部分甚至连年亏损,已经资不抵债。如果这些小企业搞活了,将能解决国有经济问题的一大半,国民经济的繁荣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的国有小企业大多数处于一般性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没有明显的外部性,所处的行业基本不存在自然垄断,行业进入壁垒较小。在这类行业中,非国有经济能够并且已经很好地发挥着作用,国有经济效益反而明显低于非国有经济。因此,国有资本应从这些中小企业退出,并通过这一过程,淘汰过时的生产能力,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引导这些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尤其近几年来,全国中小企业改革的步子明显加快,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后应在进一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这项工作继续推向深入,这是解决国有大企业改组过程中出现的注资、剥离、安置富余人员等问题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一过程对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作用。
(2)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紧密结合起来的关键所在。随着国有经济从中小企业的收缩,其在竞争性领域的分布应主要集中在支柱行业。这些行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品差异小,市场容量大,进入壁垒小的行业,如钢铁、石油以及大型成套设备产业,应形成以少数大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组织格局;另一种是产品差异大,产品结构复杂,技术进步快,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如汽车、电子、通讯设备等产业,应通过兼并、转包、互相持股、技术指导等方式,形成以少数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的产业群体,这实际上构成了国有企业“抓大放小”中的“抓大”的内容。
在优势大公司、大集团具备相当的实力,有能力充当技术开发投资主体的情况下,在关键产业、关键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由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结构,缩短传统产业的高级化进程。另外,实施这一战略,还可以通过优势大企业对高新技术有效地消化、吸收,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两个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使传统产业获得新生,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而且为高新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有力地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通过实施优势大公司、大集团,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以此为依托加强对外技术合作,利用国外的优势,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合作开发,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要以优势大企业为核心,扩大技术引进,增强对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的能力,尽快形成有利于我国经济独立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体系。
国有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结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遇到的新的课题,二者的结合有其内在的必然性。针对这一问题,除了理论上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付诸实践,这一过程必然要比理论研究丰富得多、复杂得多。
标签:国有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产业升级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