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与趋势分析_银行论文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与趋势分析_银行论文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展与趋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中国金融论文,进展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是中国金融业结束WTO过渡期、进入全面开放阶段的第一年,多项金融改革迈出了关键性步伐,而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七大的召开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方向奠定了基调,也昭示着金融改革在2008年将进入一个新的推进阶段。

2008年金融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平衡难度将加大。例如,如何在货币升值阶段防范资产泡沫?在当今内地金融业受到全球性金融波动的影响下,金融改革的推进和宏观调控如何相互协调,达到效果?资本市场过度依赖银行融资,而银行上市之后政府直接控制能力下降,如何防范出现新的大规模不良资产?一方面是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是严重的资金短缺和分布失衡,矛盾如何化解?这些问题都使现有的监管体系面临重大挑战,改革任务更加艰巨。

一、金融政策和制度变革进展

(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七大为下一步金融改革奠定基调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七大明确了中国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总体方向,从此前单纯的如何防范金融风险转变到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下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使金融更好服务于支持经济稳定均衡发展等方面。

首先,按照两次会议的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首先要巩固前一阶段金融机构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

其次,金融改革更为注重向金融资源的均衡化方向发展。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实现城市和农村都均衡地获得金融资源,改变农村金融“失血”的状况。另一方面,解决融资结构性矛盾也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着力点。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变当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不合理的结构,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稳步推进金融业自主对外开放,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保持稳定等方针,制定金融业对外开放总体规划,金融业对外开放结构的优化将日益紧迫。

(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和功能进一步发挥

2007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面临空前复杂的局面,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总体格局和外贸顺差持续高位、人民币升值与资产价格上涨预期带来的热钱流入等因素导致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势头不减,2007年下半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基调逐步由稳中适度从紧转向从紧。

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在维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央行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利率杠杆和窗口政策指导等多种工具,全方位、多手段地采取组合措施,基本回收了新增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虽然尚未完全解决流动性问题,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另外,央行还使用了特种存款、出售和回购特别国债,要求银行以外汇缴纳存款准备金等一系列创新手段,加大对流动性的控制力度。

在价格型工具方面,2007年以来央行先后六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更为注重利用利率杠杆消除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手段运用也更具前瞻性和时效性。其中有三次加息采取非对称的方式,即提高存款利率的幅度高于贷款利率,显示了央行对利率政策的使用更加具有针对性。在美联储及世界主要经济体降息的大格局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坚持以考虑国内均衡为主,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但是由于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加之外汇占款致使央行始终处于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局面,造成价格工具的有效性实际上始终受制于资金面的松紧程度,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的配合也将是2008年需要注重的一个方向。

从中长期的角度看,仅仅依靠对冲并不能消除通货膨胀背后反映的经济结构的矛盾,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冲流动性只能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以此为结构调整和加快改革赢得时间。最根本的还是应该结合适当的财政政策,与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内需,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等其他宏观调控措施共同配合,才能实现政策意图。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2007年以来,央行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

与2003年以来围绕如何调整汇率改善贸易顺差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讨论不同,在新形势下利用汇率工具降低通胀水平也成为一个新的手段。在对资源性产品进口依赖程度较大的背景之下,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降低以本币计价的进口成本上涨幅度。虽然这种传导存在一定的时滞,但是长期来看名义汇率变化仍然将对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产生明显影响,预计会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体现。

(四)中投公司成立,外汇管理政策出现积极调整

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仍在延续,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到10月末已经达到14,550亿美元。国际收支状况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日趋显著,使得缓解国际收支盈余给货币供给带来的压力成为央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最主要任务,外汇管理部门也将推进改革作为全年外汇管理的主线。

建立多层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解决高额外汇储备隐忧是中国外汇政策的必然选择。以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将外汇储备作为政策资源和投资资源的功能适度分离,将有效增强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并且隔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对应联系,可弱化流动性过剩的风险,从而为国内宏观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2007年中国亦开始着手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建设多层次外汇储备体系。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政府应从多方面入手拓宽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投资方式。一是组建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外汇投资机构,依照法律经营外汇,有偿使用,接受监管,保值增值。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9月末正式成立,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约2000亿美元的外汇作为其资本金来源。中投公司投资方向将以国际金融产品组合投资为主,大部分将投向公开市场产品,同时将注重直接投资的机会,目前中投公司已经投资黑石集团和摩根斯坦利等,尽管因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导致部分短期投资收益欠佳,但这不是一项单纯投资行为,应该要从战略高度作出长期评价。二是大力拓宽我国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鼓励投资境外股票、基金、基础性商品等金融产品,提高外汇投资收益。在有序拓宽对外投资渠道方面,2007年也取得了较大突破。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活动全面启动,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机构均已获得投资许可,截至11月末,共批准境外证券投资额度逾400亿美元。

在面临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入压力的情况下,2007年中国还加强了跨境资本监管的力度。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较高水平和金融全球化的深入,跨境资本流动将成为中国日常宏观经济管理需要面对的重要部分,需要政府对之加强监管,强化预警分析和应急管理,以免干扰我国金融经济和改革开放的秩序。

二、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

在流动性过剩、居民储蓄大幅转移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的支持下,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到金融市场的活动中来。

(一)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融入全球,与国际市场联动性加强

2007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证券市场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联动性也在加强,这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例如,国际投资者普遍认为,中国A股市场的“2·27大跌”是带动当日国际主要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而在随后中国内地A股市场与香港股市、美国股市以及东京股市之间相互影响的效应也随之经常显现,表现在涨跌趋势的跟随、热点板块转换的同步等方面。

国内外市场的联动性一方面是源于各市场资本流动的情形正在加快。由于QFII、QDII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各种投机资金在全球市场的流动,使得国内外市场资金来往密切,两个市场有了共同的投资者,资金流出或流入的资本市场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往来的密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也使实体经济的发展保持了高度的相关性。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市场化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得以提高

2007年以来,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到2007年末,中国沪深两市的总市值达到32.71万亿元,至11月末投资者开户数约1.36亿户。全年沪深两市总成交量为460,55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增强,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全年中国企业通过境内资本市场筹资总额达到7,751.56亿元,融资额居全球首位。在支持国民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同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进一步发挥。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表现为能够为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公司提供融资场所和渠道。截至12月末,中小企业板共有202家上市企业,其中2007年新上市的有100家,板块总市值超过10,646.84亿元,比2006年底增长逾300%。同时,创业板也正在积极筹备之中,低门槛的创业板市场将为大量中小企业尤其是具有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开通直接融资渠道。

另外,中国正在积极准备推出股指期货,改变资本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收益方式单一的问题。目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演习操作进展顺利,股指期货在制度上和技术上的准备已基本完成,推出时机日趋成熟。股指期货可以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产生一种多元化的均衡力量和制衡工具,促进均衡市场的形成,降低可能出现的过大幅度的波动。

(三)公司债的启动将推进债券市场的大力发展

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中国债券市场一直发展缓慢;在债券市场中,相对于国债,公司债发展更缓慢。中国证监会8月14日正式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这标志着中国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正式启动。9月,长江电力获准发行不超过80亿元的公司债券。从资本市场发展来看,无论是从总量上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还是完善我国市场结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公司债都起着重要作用。公司债的实施开辟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新渠道,它将成为公司直接融资的一个主要来源。

当前公司债券市场正面临着有利形势和难得的机遇。中国社会储蓄和外汇储备规模的稳步增长,促使大量追求稳定回报的资金对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保险资金、商业银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债券市场的需求日益迫切。与此同时,与发行股票和银行贷款相比较,一批业绩优良、负债率低的公司更急需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开辟新的筹资渠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成本,完善企业信用定价,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四)商品期货市场发展壮大,为风险管理和现货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涨的背景之下,中国期货市场显示出良好发展势头,其社会功能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期货市场上累计成交约6.4万手,成交额约35.7万亿元,而2006年全年分别为4.5亿手和21万亿人民币,2007年成交的商品期货合约数和每份合约的平均价格都有所提高。同时,商品期货交易品种从2006年的14种增加到2007年末的18种,新增了锌、菜籽油、线形低密度聚乙烯和棕榈油四种期货产品,新产品的推出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

同时,随着2007年《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的实施,商品期货市场交易和运作进一步规范,市场逐渐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其风险回避和价格发现功能开始实现。而由于资本市场内在联系的加深,商品期货金融属性显现,而在股指期货即将上市之际,一些机构已先将部分资金投放于商品期货市场。

面对全球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涨的格局,如何利用本土的期货市场引导全球价格体系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话题。这需要加快中国期货市场的建设,注重在国际期货市场上进行定价权的竞争,打破现有的不合理价格体系,将中国作为世界上大宗产品主要消费国、世界加工厂和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的经济大国地位这一优势在定价权中加以体现。

三、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

2007年以来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更为多样化。

(一)金融机构“走出去”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

随着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改革基本完成,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已具备了走出国门的条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企业跨国经营引起的对境外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推动金融机构向海外延伸,同时因“紧流出、宽流入”外汇管理政策造成的金融业单边、不对等的开放格局已经得到较大调整,金融企业“走出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使金融机构“走出去”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据统计,近两年来海外的中资银行并购额超过了100亿美元,大型银行境外的利润贡献度显著提高,平均达到了5%到10%左右。

2007年11月8日,美联储正式批准招商银行设立纽约分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首家商业银行获得境外经营牌照,不仅标志着招商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状况达到了美联储的审批标准和要求,也标志着中国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银行业监管状况所发生的变化获得了国际认可。

伴随着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稳步推进,中国将充分利用目前的盈余资金,积极扩大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的范围,例如吸引优质的境外企业来国内发行A股或人民币债券,鼓励境外金融机构通过与国内金融机构多种形式的合作,拓宽其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的渠道。同时,还将鼓励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实现国际化经营,争取将部分大型中资金融机构培育成大型国内外金融市场的主要联结者。积极稳妥地推动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以自有外汇和购汇进行境外证券投资,推出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

(二)过渡期结束后金融行业自主开放稳步前进

在结束加入WTO过渡期后,2007年中国金融业正式进入全面开放阶段,这也加大了全球金融风险传入中国的威胁。如何统筹考虑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发展战略,研究制定WTO过渡期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应积极稳妥地开放中国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既不能因过度过早开放威胁到国家金融安全,也不能因缓慢开放,失去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过程中经济与金融发展的机遇。

在银行业开放方面,中国在2006年底开始对外资银行实施法人导向的开放和管理,目前进展平稳。到2007年8月,银监会已批准20家外国银行将其中国境内分行改制为外资法人银行,其中12家外资法人银行已完成改制并开业,其余正在筹建中。外资银行业务品种不断扩大,服务方式日益多元化。外资银行已获准在中国开办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QFII托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和托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等,业务品种超过100种。对于金融业开放的另一个焦点——外资购买中国金融机构股权比例问题,按照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结果,中国银监会目前正就外资参与中国银行业进行研究,整个研究过程将于2008年12月31日前结束。届时,在政策评估结论的基础上,银监会将就外资持股比例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证券业重启开放进程。2004年证监会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后,暂时放缓了证券业开放的步伐,随着2006年以来券商治理取得成效,目前已经开始恢复券商的对外开放。2007年底,中国证监会修订规则进一步放宽参股证券公司的境外股东的条件,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境外股东从原来的限于证券经营机构,放宽到金融机构和一般机构投资者,并将境外股东的持续经营年限从原来的十年以上降低为五年以上;不仅允许符合条件的内资证券公司依法设立合资公司,还将明确合资证券公司逐步扩大业务范围的条件和程序。

保险业对外开放也在向纵深发展。根据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结果,保监会将在对于外资保险公司“分改子”审批程序中执行60天的审批期限,以提高审批效率。同时保险业外资股权并购也更加活跃,凯雷与保德信联合收购太平洋保险19.9%的股权,意大利欧利盛金融集团收购合众人寿19.9%的股份。保险中介机构对外开放速度也在加快,预计未来外资中介将加大对国内中介机构的并购力度。

(三)对于传统的相对弱势领域的金融改革共识进一步达成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结构性失衡而导致的弱势领域发展缓慢问题日益凸显。根据“木桶原理”,弱势领域的发展滞后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其效益低、融资难、保障不完善的特点决定了单靠其自身发展和有限的财政支持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以,加强对弱势领域的金融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2007年,中国政府对农村金融改革和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十分重视。

农村金融改革2007年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鼓励设立农村信贷机构,开始了农村金融的增量改革。银监会在2006年底发布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2007年10月将该政策由局部试点推向全国。在这一政策框架下,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都可以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新设村镇银行;可以发起成立社区性的信用合作组织;商业银行可以成立“只贷不存”的贷款子公司。这一政策通过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逐渐增加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对农村金融体系存量改革的思路。截至2007年10月末,6个试点省(区)共核准2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1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三类新型机构共筹集各类资本12,726.65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初步起到了将社会资金引向农村地区、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是农业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业保险方面,保险业认真做好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积极开展生猪和能繁母猪保险试点,并稳步探索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保险公司自营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试点。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42.9亿元,是2006年全年的5倍,产品覆盖领域扩大至林木、油菜、烟叶等特色险种。在15个省市开展了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业务,积累养老金30多亿元,使被征地农民得到了稳定的养老和生活保障。同时,针对农村市场特征,推出小额简易人身险等产品。

另外,小企业贷款也得到政府的多方支持。银监会于2007年颁布了《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以扩展业务范围、授信小企业范围和授信银行范围;调整资产质量考核要求、授信审核条件、信用评估标准;放宽贷款种类,放宽抵质押品范围,以放宽担保条件为突破点,对创造良好的小企业授信业务的监管环境,加快小企业业务创新,保证小企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四)金融企业股份化改革力度加大,参与资本市场更为积极主动

2007年金融行业股份化改革进入高潮阶段。自2004年起,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股份化改革,这也是一系列金融改革的重点内容。截止到2007年年底,大型国有银行除农行外已经全部完成股份化和挂牌上市,一些中小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也加入上市的队伍。2007年有7家银行上市发行。农行和国开行也正在积极准备股份制改革,预计2008年会有重要进展。

大型保险公司也开始上市的步伐,年初人寿和平安回归A股上市,年底太平洋保险IPO首发,进一步壮大了金融上市公司的队伍。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从2006年开始,证券公司纷纷改制并谋求借壳上市,并且有更多的证券公司还在积极筹备当中。

截止到2007年12月末,26家金融上市公司市值大约为8万亿元,占总市值的比重大约为1/4,居各行业的首位。从全球范围看,金融股位高权重是普遍现象,成熟市场中金融股几乎没有例外地都是市场的龙头和中坚。例如,香港恒生指数7只金融股的合计权重达到35.2%;在日本,以三菱东京金融集团为首的金融股,在TOPIX指数中的权重达17.65%。

金融机构介入资本市场有利于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上市融资有利于充实其资本金,降低经营风险,还可以通过外部约束完善金融企业的治理结构,有效地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对于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来讲,金融业上市公司有如此大的比重,很好地体现了金融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证券市场做大做强,有助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和市场的稳定运行。

(五)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加快,但同质化明显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及中国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中国正在进入一个黄金的理财时期。

从2007年来看,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理财产品创新方面的力度明显加大,截至2007年11月底,26家中外资银行共发行2120种银行理财产品,而2006年这一数字为1089种。理财产品创新成为实施业务转型的重要手段。在股票市场和资源品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推出了多种与股票、股指、汇率、黄金、石油等挂钩的理财产品,提高了客户理财的收益率;更加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推出了电子报关、银企直连、网上开证、网上基金超市等新产品,便利了客户服务,也带动了银行相关业务的快速发展。多家寿险公司亦竞相推出新一代投资产品,一些非寿险公司也推出了准基金类产品。

可以看出,目前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的同质性还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现行的各类理财产品看,几乎都是证券、外汇、保险、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在目标群上都偏重于城市中产阶层。商业银行不少产品创新很大程度上是对国际市场已有产品的模仿和改造,缺乏创造性思维和本土化特征。产品创新过程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仍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数据信息整合不够,对细分市场和目标客户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把握客户的内在需求及其发展趋势,部分产品也缺乏透明度。同时,银行产品推向市场后没有有效的培育、推广、跟踪体系,客户的反映得不到及时、全面的反馈。因此未来发展存在隐忧,一旦市场有重大变化,会影响客户对全行业的信心。

四、200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对金融调控提出巨大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已明确下一步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目前货币政策操作基本上依赖央行对冲操作,包括准备金率的提高、央行票据的发行、外汇市场的对冲操作乃至对于信贷增长的窗口指导。从政策基调看,货币的大幅度对冲以及信贷的控制,并不可能解决结构问题,因此只能是权宜之计,政策操作的重点应当是迅速推动结构改革、促进结构调整,从而放弃对于大规模、持续性的对冲的依赖。

在当前通货膨胀已经日益显现强大压力的时期,应当坚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降低对于大规模持续对冲的依赖,因为这种货币对冲的政策依赖,其政策成本日益增大,已经成为推动通胀、乃至推动经济过热的导火索之一。不降低这种政策依赖,防范通胀和经济过热可能难以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

摆脱对货币对冲的政策依赖,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推进经济的结构改革:(1)降低国民储蓄率。对应于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应当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举措,政府储蓄的降低首先需要转换财政政策,将以直接投资为重要目标的建设财政转型为公共财政,并且在财政收入大幅上升的时期积极减税;企业储蓄的降低需要建立完善的分红制度。(2)降低对外部需求的过分依赖,促进内需主导的增长模式。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际经验表明,汇率升值也可能并不会显著影响到这个进程的推进,因此,加大对相关领域产品的进口、适度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消费需求的提高都是值得强调的政策举措。(3)客观看待对外直接投资。基于现有的资金流动的监控体系,港股直通车完全可以实现完全封闭地从内地资金换汇并且汇出、海外投资市值波动等的严格监控,外汇监管机构可以随时从金融机构监测流出资金的规模、方向、海外投资的市值波动等等,也可以自主控制流出资金的规模和门槛,因此所谓形成资本管制巨大缺口的担忧并不存在。从宏观平衡角度看,这种适度的资本管制放松,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减缓内部平衡的压力。(4)放松对一些行业的准入管制,打破垄断行业的准入限制,鼓励服务业等的发展,鼓励居民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在此基础上,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同时也给予人民币更为灵活的升值空间。

(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更加紧迫

当前分业监管的协调成本和监管效率问题正在影响着中国的金融创新和发展。一方面,有关政策已经逐步允许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公司、租赁等行业跨行业投资控股,部分企业已走上了分业经营下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形式实现混业经营的间接道路,比如平安集团、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另一方面,在长期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不断提高。分业监管的模式以监管权力划分为特征,这种模式客观上变相割裂了统一的市场。而统一互联的金融市场才是有效率的。例如,2007年中国国内理财产品蓬勃发展,但银行类、证券类和保险类这三种理财产品的规则是不一样的,还有这三类机构的QDII产品的标准也各不相同。这些规则标准的不统一降低了监管效率,造成了市场分割。

目前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是在2004年6月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签订的《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的基础上设立的“三会”之间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和经常联系机制。在目前形势下已经不能及时反应和实现政策的联动。这也应该是下一步改革的一个重要选项。

(三)次级信贷危机对未来金融创新的影响

从2007年3月开始,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震荡,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多家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或出现流动性危机,股市、汇市、商品市场异动频繁。国际金融市场在短短几个星期之内,从资金过剩逆转为信用紧缩。虽然欧美的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采取了降息、注资等一系列补救措施,但次贷危机的冲击影响远未结束。

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后续的发展趋势值得高度关注。经济上行周期中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往往趋于弱化,同时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另外,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重大缺陷,对金融机构放松借贷标准的行为没有及时进行风险警示,对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监管。从目前来看,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局势动荡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虽然并不很大,但应该进行更为积极、更加充分的准备,不可掉以轻心。估计这将成为2008年金融市场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

然而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也一定要循序渐进推进金融创新,绝不能因噎废食。只有坚持不断的改革才能实现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  ;  ;  ;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与趋势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