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平价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利率平价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张乐[1]2013年在《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率平价理论,又称远期汇率理论,是汇率决定的重要理论模型,是描述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和利率三者间相互传导机制的理论,体现了他们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该理论在分析利率汇率之间关系的方面开始从国际资金流动的角度着手,并逐渐成为一个基本关系式被应用到其他的汇率理论分析当中。西方很多学者对利率平价的研究由来已久,先后对该理论的实用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做了检验分析,得出利率和汇率相互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用具体的模型表达出来。但是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会伴随国家的经济体制而呈现不同的表达方式,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也表明了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也同样有着适用于本国的利率平价理论模型。本文首先回顾了利率平价理论的发展历程,从凯恩斯开始将资本流动引入到汇率决定中得出静态的利率平价模型,到艾因齐格提出动态的“交互原理”,认为汇率的变动和两国利率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关系,近年来又有很多西方学者根据实际的经济背景提出现代利率平价理论,本文是在前述理论的基础上对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选取2005年7月到2013年3月人民币对美元一年期即期汇率、远期汇率、美元名义利率(LIBOR1年期)数据,人民币名义利率(SHIBOR1年期)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同时对人民币境内远期市场的汇差和利差进行了回归检验分析,找出该理论难以实现的原因,例如人民币汇率对外汇需求的变化缺乏弹性,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利率的管制以及汇率的刚性等原因导致了利率与汇率间传导机制的不健全。同时本文也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交易成本和NDF对抛补利率平价理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交易成本和资本供给弹性,投机者行为引入到利率平价理论中,对利率平价理论进行理论修正,导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平价模型,最后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和模型的检验结果对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增强市场有效性、协调我国利率汇率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认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外汇管制逐步开放,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将大大提高,成为人民币远期外汇市场汇率定价和预测的好工具。

张媛[2]2013年在《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对外间接投资、银行对外信贷等活动越来越频繁,汇率成为各涉及对外经济活动的企业和投资者必须关注的焦点。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的进一步放宽,企业和投资者所面临的外汇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规避和管理外汇风险、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和投资者必须重视汇率预测和市场判断。尽管利率平价理论有许多缺陷,但该理论一直是解释汇率行为的、最常用的理论基础。那么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是否适用?人民币汇率定价是否合理?我国外汇市场是否有效?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本文通过对中国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发展现状的了解,采用市场化的Shibor、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美元Libor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数据样本为交易活跃的一周、一个月和三个月三种期限自2009年3月至2012年底的数据,实证采用的主要方法为静态和动态DCC-MGARCH模型。经过实证检验及对比发现,虽然动态DCC-MGARCH模型的实证效果较静态实证效果较好,但两种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相同: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不适用,人民币汇率定价存在不足,我国外汇市场不是有效市场。由实证结论及对我国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发展现状的了解,发现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不适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民币汇率还未市场化及我国外汇市场发展不完善。对此提出要使人民币汇率定价更合理,我国应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加强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币汇率定价提供更透明和完善的市场环境。

姚鹏, 卢正惠[3]2011年在《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研究》文中认为在梳理人民币汇率改革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人民币对美元实际利差同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的变化相关性,对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利率平价对人民币的适用性很差,究其原因主要有:我国还没有实现资本完全流动的利率平价假设条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较低;我国利率的市场内生化程度较低;人民币汇率形成缺乏灵活性。

薛宏立[4]2000年在《利率平价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充分有效的金融市场条件下,利率、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动三者间的关系机制是一种自平衡机制,而利率平价理论就是这种自平衡机制的完美体现。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存在着利率、外汇管制和市场缺陷(完整意义上的远期外汇市场不存在),这种自平衡机制实际上不可能存在,三者之间是一种不协调的关系。但是,随着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此自平衡机制将会逐步在中国确立。本文通过对利率平价理论的历史考察和数学推导,在引入交易成本和制度摩擦系数的基础上,力图导出适合于中国的利率平价公式,用该公式的演化过程来对自平衡机制的逐步建立过程给以表述。并且在分析了利率平价的作用过程和中国制度环境的基础上,对利率、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三者之间不协调的关系作出了理论分析,对人民币汇率近期的升(贬)值压力予以预测。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前言部分是文章的引子,给出了本文所涉及的概念的界定以及文章的假定条件;第一章是利率平价理论的历史考察。对利率平价理论的演变三阶段作一概述,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第二章是利率平价理论的数学表述。在数学表述的基础上,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详细论证,提出:引入交易成本后利率平价线从一条化成了两条。第三章是利率平价公式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在对西方国家和中国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利率平价公式之所以对西方适用而对中国不适用,原因在于中国存在制度摩擦系数。通过对制度摩擦系数的考察分析,认为适用于中国的利率平价公式将会出现三个演化阶段。第四章是利率平价原理与汇率预测。本章以当前利率-汇率预测中的矛盾分析作引,分析了利率平价原理的作用过程和在中国作用的制度环境,提出:自平衡机制在中国存在的可能性很小,要想平衡必须官方调节。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近期人民币的升(贬)值压力作出了预测。结束语部分对本文做一小结,并提出解决三者之间不协调关系的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

袁丹蕾[5]2010年在《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利率平价理论通过资金流动的角度描述了汇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并常常被作为一种基本关系式而运用于其他汇率理论的分析中。本文选取从2006年10月到2009年11月期间1个月和3个月的NDF市场远期汇率、人民币SHIBOR利率、美元LIBOR利率基于无抛补的利率平价模型验证该理论。并得出在像我国这样实施外汇管制的国家中,利率平价理论难以完全实现的结论。

孙丹丹[6]2011年在《我国人民币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我国人民币与外汇之间的交易相当活跃,与此同时人民币与美元、欧元、日元间的汇率也存在着较大的变化,可以看出汇率风险在我国的存在性是不容置疑的,而远期汇率是我国规避外汇风险使用最多的衍生品工具,利率平价理论作为使用最多的定价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怎么样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即本文是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我国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本文的覆盖范围比较广,对美元、欧元和日元对人民币的远期与即期汇率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部分是从两个理论基础出发的,一个是汇率本身的变化角度,一个是汇率百分比变化角度,实证主要是针对数据做了平稳性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并对模型进行了回归,得出表达式,最后对实证的结果进行初步分析。从最后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远期汇率市场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达到避险作用,核心问题是在于我国的资本市场未开放,利率市场化程度很低。针对远期汇率市场的问题,我国应该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解决岸上金融与离岸金融的分离问题,增加市场的参与性,活跃远期汇率市场。

郑凌云[7]2000年在《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研究西方汇率决定理论对中国适用性的基础上,通过借鉴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外汇供求模型,分别构建了人民币长期汇率和短期汇率决定模型,前者包括考虑经济发展因素的购买力平价模型和区别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购买力平价模型,后者包括国际收支决定的外汇供求几何模型以及国际收支与“管理浮动”相结合的外汇供求计量模型。本文还选取上述第一和第三个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估算出了1981-1999年的人民币长期均衡汇率水平和1996年第1季度-1999年第4季度的人民币短期均衡汇率。

单闯[8]2014年在《对冲基金投资方法在中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到了新世纪,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世界范围内的对冲基金出现了爆炸似的增长。截止到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其作为一种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来说,对冲基金的发展速度之快引起了媒体、学术界、金融监管的广泛关注。对冲基金的发展对各国经济金融的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随着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卖空机制和通过杠杆交易的方式的基金,所以说对冲基金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很大,这篇文章将结合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和实例来分析对冲基金投资策略在我国的适用性。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意义和背景及意义;第二章系统阐述了对冲基金的的定义、发展历程及投资特点及国际对冲基金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介绍了对冲基金投资理论基础;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对冲基金的投资方法及操作案例;第五章分析了对冲基金投资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第六章提出了对冲基金在我国发展的建议。

高艳[9]2014年在《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的计量分析》文中认为汇率是各国进行贸易、资本跨国流动的前提,是连接各国经济往来的桥梁,因此汇率波动会对各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汇率波动对经济波动及国际金融风险都具有良好的时效性和敏感性,收益率的变化会影响汇率的风险暴露。研究汇率的波动特征能更好地把握汇率变化的规律,从而化解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冲击。反过来,经济的变化也会对汇率收益率波动造成冲击,影响汇率收益率的波动特征。我国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逐渐放开汇率的波动幅度,以使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加灵活,保证我国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的稳定性。因此在研究均衡汇率和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背景下对汇率的波动特征及计量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对我国汇率的市场化深入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在人民币汇率均衡决定理论及国内外学者对汇率波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汇率波动的分布特征、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美宏观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等汇率的协同波动溢出效应、波动协同持续特征的计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本文深入研究了汇率波动对经济的传导机制,包括汇率对价格水平、贸易条件、国外直接投资、就业、利率等的传导效应,其中,汇率对价格水平的传导包括直接传递效应和间接传递效应,汇率的变动在进出口时点上将直接影响进口或出口商品的价格,随后,价格波动将通过生产、贸易等途径传递到两国国内商品价格中,进而影响整个国家价格水平的变动,但是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汇率对贸易的传导主要包括汇率水平变动通过价格机制影响出口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及波动带来的风险通过影响出口厂商贸易决策而影响进出口。汇率对国外直接投资传导的理论主要有“相对生产成本效益”理论和“相对财富效应”理论。汇率是国家之间贸易的纽带,因此汇率不仅会对国内外经济产生影响,也会受到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就基于“模型学习”方法,利用Taylor规则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与中美经济之间的动态相关性,从而在不同的汇率波动状态下,刻画人民币汇率受两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汇率的不同波动时期,宏观经济变量和汇率之间的动态关系不同。汇改初期汇率波动较大,汇率主要受中美产出缺口与中美利率差的影响;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采取软盯住美元政策,汇率波动较小,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包括中、美两国的产出缺口,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中美利率差。第二次汇改重新启动后,所有引入模型的宏观经济变量均对汇率产生动态性影响,说明与第一次汇改相比,我国与世界经济结构已发生变化,汇率市场逐渐成熟,与国际接轨。其次,在对多元GARCH模型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如何将一般基于正态分布的多元GARCH模型扩展为基于广义误差分布的多元的分布特征的GARCH模型。汇率的波动特征主要包括高峰厚尾特征、波动的集聚性特征、波动的长记忆性和持续性、杠杆效应、均值回复效应和波动溢出效应等,同时刻画各种汇率波动特征的基于正态分布、学生t分布、广义误差分布的GARCH模型,SV模型及区制转移模型,并运用二元GED-GARCH模型对汇率与利率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自适应绝对偏差和自适应均方误差的平方根两种标准对基于正态分布的二元GARCH和二元GED-GARCH模型进行了比较,发现后者预测效果更好,并得出结论:在金融危机前利率与汇率之间存在着汇率到利率的溢出效应,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利率与汇率具有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第三,本文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溢出效应和协同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一方面通过运用VMEM方法研究了中、日、韩三国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溢出效应,发现中国和日本的汇率波动既受自身过去波动、收益率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杠杆效应;韩国汇率波动受前期波动与收益率的影响,但是不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中日、日韩的汇率市场之间存在着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中国与韩国汇率市场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同时,三个汇率市场的波动之间不存在交互的杠杆效应。另一方面将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引入GARCH模型,度量了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等多个双边汇率的协同波动溢出效应。通过计量分析,得出结论:将人民币兑港元、日元、欧元及英镑汇率波动作为一个系统度量其对美元汇率的协同波动溢出效应时,只表现出低波动下港元对美元的波动溢出效应;通过投资美元、欧元及英镑汇率可以规避港元汇率的高波动风险;欧元及英镑容易受到其他汇率市场的波动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导致其他汇率市场对日元汇率不存在显著的波动溢出效应。最后,本文对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等汇率的波动持续性及协同持续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存在着均值长记忆性及方差长记忆性的双记忆性特征,然后又对人民币对欧元、英镑、澳元、加元及日元的波动持续性及协同持续性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人民币对非美元汇率的波动持续性均强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持续性,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对其他汇率是通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美元兑其他货币汇率套算得到的,持续性是两者的综合,所以表现出更强的持续性,通过借鉴协整理论的思想对其他汇率的波动协同持续性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人民币对欧元、日元、英镑等汇率存在着明显的协同持续特征,即单个汇率市场波动是持续的,但是多个汇率市场的综合效表现出了非持续性,或较弱的持续性。人民币兑欧元汇率与人民币兑日元汇率之间的协同持续性最强。该分析结果对汇率的投资组合决策有很重要的意义。

黄昌贵[10]2016年在《人民币对越南盾汇率定价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越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人民币与越南盾跨境结算发展势头迅猛。然而,由于人民币和越南盾不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对越南盾汇率缺失官方直接的定价机制;同时,在云、桂等边境地区存在着“地摊银行”影响汇率定价的现象,增加了两国贸易企业和投资者的成本负担,同时也放大了外汇敞口风险。为降低中越两国的贸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促进两国经贸和金融合作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层面深入了研究人民币对越南盾汇率定价机制。本文首先在梳理西方经典汇率决定理论和分析美元对人民币、越南盾影响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广西对越边境地区人民币对越南盾汇率定价状况,并构建包含中越通胀差异、中越利差和中越净出口差异等内生变量的VAR模型,实证研究人民币对越南盾汇率定价机制。研究发现,中越通货膨胀差异、中越利差和中越净出口差异对人民币与越南盾汇率决定有显著影响,且人民币对越南盾汇率VAR模型的拟合效果也较好。基于实证分析,认为人民币对越南盾汇率定价机制应以两国汇率决定因素为直接定价基础,且可以考虑将中越通胀差异、中越利差和中越净出口差异等作为选择因素,并提出完善人民币对越南盾汇率定价机制的政策建议:需要增强中越金融机构的定价主导权,重视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利率差异和净出口差异的变化,并培育国有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利率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D]. 张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2]. 利率平价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D]. 张媛. 南京财经大学. 2013

[3]. 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研究[J]. 姚鹏, 卢正惠. 北方经贸. 2011

[4]. 利率平价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D]. 薛宏立. 中共中央党校. 2000

[5]. 利率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适用性研究[J]. 袁丹蕾. 现代经济信息. 2010

[6]. 我国人民币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关系研究[D]. 孙丹丹. 南京财经大学. 2011

[7]. 人民币汇率决定模型研究[D]. 郑凌云. 暨南大学. 2000

[8]. 对冲基金投资方法在中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研究[D]. 单闯. 吉林财经大学. 2014

[9]. 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征的计量分析[D]. 高艳. 吉林大学. 2014

[10]. 人民币对越南盾汇率定价机制研究[D]. 黄昌贵. 广西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利率平价理论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