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方法及其效果分析论文_谭科军

(湖南株洲 株洲醴陵市妇幼保健院 412000)

摘要:目的 研究与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检验诊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0例为甲组,非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为乙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3组均接受血清中类风湿性因子(RF)水平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水平等临床检验。观察对比3组临床检验结果。结果 甲组RF水平与乙组相比显著较高,且数据对比差异P<0.05;甲组抗CCP抗体水平与乙组以及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且数据对比差异P<0.05;在诊断RA时,抗CCP抗体的特异性为96.67%(29/30)、敏感度为70.0%(21/30),RF特异性为80.0%(24/30)、敏感度为53.33%(16/3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且数据对比差异P<0.05。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RF出现较晚,而抗CCP抗体出现较早,其后者特异性及灵敏度更高,更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且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避免运动功能丧失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诊断效果;研究

在临床诊断RE患者时,最早采用的方法为类风湿因子(RF)自身抗体,能达到50%-90%的阳性率,但对于早期诊断此类患者缺乏较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度【1】。而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检测RA的抗体项目中,相继出现了比较有效的几种抗体,即抗聚角蛋白微粒蛋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抗CCP抗体等。其中抗CCP抗体对RA的特异性以及敏感度均相对较高,且操作简便,检测准确,因此是RA早期诊断中比较有前景的指标【2】。因此本文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检验诊断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0例为甲组,非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为乙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满足美国1987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且均无急性感染、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甲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18-78岁,平均年龄为(42.8±3.7)岁;乙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19-79岁,平均年龄为(44.2±3.2)岁,其中干燥综合征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9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18-76岁,平均年龄为(42.8±4.1)岁。3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比例等基础资料比较上,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3组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即采用含有分离胶的采血管采集4mL静脉血,将血清分离出来后,采用深圳国赛Omlipo特定蛋白仪免疫透射比浊法对类风湿性因子(RF)水平进行测定;采用罗氏Cobas e41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水平进行测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3组抗CCP抗体水平、RF水平等。阳性:抗CCP抗体>17U/mL、RF>3017U/mL。针对RF阴性而抗CCP抗体阳性的10例患者进行0.5-1年跟踪测定。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在处理数据过程中,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判定,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相关检验指标对比

甲组RF水平与乙组相比显著较高,且数据对比差异P<0.05;甲组抗CCP抗体水平与乙组以及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且数据对比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骨关节炎症,也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特点为多关节炎、对称性、慢性等,且主要发生在小关节,但也可累及全身组织以及器官,而畸形、僵直、肿胀、关节疼痛、反复发作以及进展缓慢为期主要的特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持续性关节受累、疼痛以及肿胀等情况。此类患者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则会引发不可逆的骨关节损伤,如关节功能受损、关节畸形等【3】。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般发生在在女性群体中,且具有相对较高的致残率。在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主要为:(1)关节软骨的变化,即炎症慢性期或者亚急性期出现的软骨纤维样性变,小灶样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肌化,关节粘连,关节纤维性强直等。(2)滑膜充血水肿渗出。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晨僵、肿胀、疼痛等,滑膜纤维样变性坏死,血沉增快等。(3)关节软骨下骨变化。即关节骨性强直、骨质疏松等。(4)关节韧带肌肉、关节囊等的变化,即关节变宅、肌肉松弛、关节积液、肌肉萎缩、关节畸形骨性强直等。

针对RA患者,早期有效诊断和治疗,对于提升其生活质量,避免发生运动功能丧失十分重要。作为一类自身抗体,RF是针对lgG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抗体,在各类类风湿疾病的临床诊断中,lgM均有所应用。而针对RA患者而言,其在检验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但是对于此类患者的早期诊断,则不能达到较高的阳性率。近些年临床诊断RA患者时,所涉及到的几种抗体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而最有诊断价值的即为抗CCP抗体,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度【4-5】。

本文的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血清中类风湿性因子(RF)水平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水平等临床检验。结果显示:甲组RF水平与乙组相比显著较高,且对比差异P<0.05;甲组抗CCP抗体水平与乙组以及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且对比差异P<0.05;在诊断RA时,抗CCP抗体的特异性、敏感度显著高于RF,且对比差异P<0.05。因此可以看出,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检验抗CCP抗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RF出现较晚,而抗CCP抗体出现较早,其后者特异性及灵敏度更高,更利于患者的早期诊断,且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避免运动功能丧失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辉.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诊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2014,26:91-92.

[2]邬家明.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诊断性能评价[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91.

[3]李树锋. Tim-3和PD-1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表达和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4.

[4]朱俊,马良,郭金杰. 临床检验RF、AKA、抗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 中国现代医生,2016,11:104-106.

[5]曲远青. S-甲酰谷胱甘肽水解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性[D].第三军医大学,2015.

论文作者:谭科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  ;  ;  ;  ;  ;  ;  ;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检验方法及其效果分析论文_谭科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