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省 650106
摘要: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体系性问题,在学界一直都有争议。这一问题要得到深入阐述,一是需要对由现代学术而来的体系性这一概念本身进行反思,二是要从中国文化自身的特点,从中国古人的视野去体察其对体系性的不同理解,回到古人的视野,也就意味着讨论要在中西古今的对比中进行。只有在这样一种比较中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美学自身关于体系性的旨趣,才能对中国古代美学的体系性著作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关键词:古代美学;体系性;未来发展
1.体系研究的著作特色分析
体系性这一词用之于中国古代美学著作。自中国按照世界主流学术的方式建立现代学术,并用现代学术的一整套程序来重新看世界和重新看中国古代学术的时候,中国古代学术的著作,给相当一部分现代学者的感觉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一是“不成系统”,二是“零散”。这两个词的对立面是现代学术的系统性和体系性。《体系研究》体现了如下几点特色:第一,借助单个著作的体系研究把握中西哲学、思维模式的不同。从著作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对于本体不同于西方的理解,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如在对《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的美学体系的诠释中,通过对其作文之道、宇宙之道和美的分析,展现中国的哲学和本体论。第二,通过不同时代典型体系性著作呈现传统美学的文化脉络和理论体系。《体系研究》按照历史的顺序,通过代表性著作分析总结具体时代的美学思潮,以点带面形成了具体研究中时代性和典范性的结合。第三,以体系大线呈现从朝廷美学到士人美学演变的脉络。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的体系性著作呈现古代文化发展的大线,从中又能发现美学风尚的转变。
2.中国美学体系性著作的时代与类型
在历史上,从先秦到宋元,是中国美学的丰富展开时期,每一时期都有体系性的总结,因此,可以从先秦、两汉、六朝、唐、宋各选一篇共五种具有代表性的体系性著作;明、清是中国美学的总结时期,体系性著作甚多,可以从各个艺术门类中选出八种体系性著作。
在这些体系性著作中,先秦的《礼记•乐记;}经过历史长期流传、增删、积淀而形成的著作。这是体系性著作的一种类型,它把长时间的思想汇集提炼到一篇著作中来,最能反映乐论在从上古到先秦到汉的演化中,音乐理论是怎样凝结成形的。乐论本是中国美学从远古到先秦时代最核心的艺术门类。两汉的《诗大序》是《诗经》在汉代的四家解释学之一的毛诗理论中的纲领,这是一篇政治学美学的范本,最能反映汉代的主流思想。
而中国现代美学具有自我鲜明的特色。首先,表现在它的尚“力”思想上。中国古典美学崇尚中和美,讲究中庸和合、温柔敦厚,而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则普遍推崇“力美学”,尚力、尚丑和尚动。其次,中国现代美学还具有尚“新”的特质。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受相对稳定的国体、政体及文化道统思想的影响,相对崇尚稳定和谐、圆熟老成的美学特征,特别到宋元明清时期,“老熟”更成为评价文学艺术的一个基本审美标准。再次,由于受西方科学主义及青年文化的影响,中国现代美学更为重视美学与科学的内在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青年文化与科学主义的关系而言,二者非常紧密,它们本质上都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和产物,甚至可以说,科学情结与现代性俱为青年文化的内在基质和本质冲动。
3.中国美学的指引意义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将美看做“道”的显现。谈到艺术的性质和目的,最经典的理论是“诗言志”。谈到艺术的作用,最著名的论述是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而对于艺术形象,中国艺术一直以谢赫的“气韵生动”为最高准则。对于艺术家,清初诗论家叶燮提出“才、胆、识、力”的要求。对于艺术的发展,清初画家石涛提出“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将中国精神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总结为: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仰观俯察的关照方式、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
学者陈望衡在其《全球美学与中国特色》中,将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今价值归纳为八个方面:第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将成为构建人与自然界和谐的哲学基础。第二,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将为当代全球美学的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第三,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气韵观将成为全球美学的精神内核。第四,中国古代美学“乐生”意识将成为当代人生命意义的理论支柱。第五,中国美学中的自然至美观将成为当代全球美学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第六,中国古代美学的“境界”这一范畴将成为全球美学的本体论范畴。第七,中国古代美学中“和”的概念将成为美学中最具世界意义的范畴。第八,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准宗教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世界激烈的宗教矛盾。
中国古典美学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知和直觉的统一,富有古代人道主义。西方当代艺术大多从批判美学出发,关注社会中的阴暗面和苦闷彷徨等消极情绪,苦苦寻找回归人类精神家园之路而不得要领。中国古典美学的“天人合一”“和”等观念,才是寻找回归人类精神家园之路的明灯。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发展需要中国美学做指引。未来涵括宏观叙事和日常生活、个人情感题材,具象和抽象,新媒材和技术的应用等种类百花齐放的中国当代艺术,将成为体现中国文化特征且引领世界潮流的当代艺术。本文就我国古代美学体系及相关著作的一些体系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且展望了我国美学体系未来的发展,希望能够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易冬冬.再论中国美学史的发端问题——兼与洪永稳、顾祖钊先生商榷[J].文艺争鸣,2016,(12):70-76.
[2]骆冬青.论中国美学的“汉字学转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03):88-93.
[3]杨宁.重建中国美学研究的认知性维度[J].中州学刊,2016,(05):154-161.
[4]郭勇健.当代中国美学的病理分析[J].东南学术,2016,(01):196-203+248.
论文作者:李艳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2
标签:美学论文; 体系论文; 中国论文; 著作论文; 中国古代论文; 先秦论文; 学术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