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体育基本理论若干问题的讨论(笔谈6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基本理论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育经济政策研究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服 务,因此,必须重视应用研究、对策研究。近几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和国家体 育总局的局管研究课题中大量项目都属于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试图解决我国体育工作中的 种种问题。其中确有部分论文和研究报告中的建议被体育行政部门所采纳,并付诸实践,但 大多数的研究报告和对策研究并未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哲学社会科学战 线》1997年第2期上刊登过一篇评介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颇有启 发作用,不妨引用于下:
“张维迎在80年代主要从事政策研究,在牛津他得到一个很有趣的发现:西方经济学家正 在热衷于认识世界,而中国的经济学家则正忙忙碌碌地改造世界。他回国后一向倡导经济学 家的任务首先是认识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认识不透,改造也是胡改造。他真正的用意是 希望对自己还没有弄清楚的东西,不要迫不及待地用于政治和社会的改造上。因为现实的改 造不是凭善良的愿望与虚荣的冲动可以解决的。对理论认识的肤浅与急躁,急用先学,半生 不熟,都很可能对现实产生误导……经济学家应该提供给世人一箱子工具,而不是急于开一 张政策药方。经济学家要拿出磨得精亮的上手的工具,对改造世界才能有益。很多人总讥 讽理论没用,那是你对理论没懂,没有吃透。任何现实的存在都会在理论上得到反映,好的 理论则提供给现实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经济学家也应该研究政策,但政策建议应该有坚实 的理论基础。”
这段话读来意味深长,对我们颇有启发,值得深思。体育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是 体育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科学,也应该像经济学家一样:“首先是认识世界,不是改造世 界 。”“认识不透,改造也是胡改造。”“应该提供给世人一箱子工具,而不是急于开一纸 政策药方。”“也应该研究政策,但政策建议应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难道不应该是这样 吗 ?
缺乏理论基础的政策建议,难免会误导实践。举例来说,有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不经过分析 论证,就断言体育市场应包括“体育生产要素市场”。并建议体育行政部门积极建立起“体 育资金市场”、“体育生产要素市场”等一系列“体育生产要素市场”。这些政策建议在理 论上有没有根据呢?社会主义市场不是单一的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商品市场和各种要素市场 在内的一个开放的市场体系。体育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它属于消费品市场 中大文化市场的一部分。体育市场内是否存在着各种要素市场?是否应当全面地建立资金市 场等各种“体育生产要素市场”?这是一个需研究和论证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演绎推论,认 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有种种生产要素市场,因此,体育市场内也应当建立和包括各种“体 育生产要素市场”。建议体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体育资金市场”的主张,就是没有理论和实 践依据的,是对资金市场的误解和主观推断。
什么是资金市场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读本》中解释得很清楚:“所谓资金市场,是指资 金供求双方运用金融工具进行资金交易活动的总称。它既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场所,又是资金 融通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商业票据、债券、股票为内容的直接融通形式和以银行信贷为 内容的间接资金融通形式进行的经济活动。”可见,资金市场实际上就是金融市场。国家教 委组织编写的高校教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书中,在论述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构成时,20 世纪90年代以前的版本中用的是资金市场一词。1993年后各版依据党的十四大对建设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阐述,已将资金市场一词,改为金融市场。金融就是货币流通与银行信用 有关的一切活动,金融市场就是进行上述金融活动的场所,主要是银行和证券交易场所。原 来的国家体委和现在的国家体育总局的任务是管理全国的体育事业,至于金融市场的管理和 监督,是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中国证监委的职权所在。建议体育行政部门去建立“体 育资金市场”,是不是要国家体育总局去建立“体育银行”和“体育证券交易所”呢?难道 有这样的必要和可能吗?难道体育部门有这样的职责和权力吗?如果体育行政部门采纳了这些 对策建议,并付诸实践,会不会是对现实的误导呢?
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应当以理论和实践为基础,而理论研究则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体育 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既要吃透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又要弄清楚我国经济运作和体育 产业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避免对实践 产生误导。
健康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科学定位
在素质教育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轴心理念之后,如果仍然固守学校体育在过去的定位, 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满足人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 ,必须适时调整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科学定位,以满足和实现21世纪快速发展 的社会对学生健康的需要。
科学定位应考虑的三个维度
第一,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是科学定位的核心。学校体育的定位是动态过程与系统过程 的有机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有不同的定位,但学校体育的定位要充分考虑学生 系统全面发展的需要,不能把学生的成长需要条块化、分割化。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定位要重 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体育与健康的内在联系,运用多样 化 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 健康的生活方式,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第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科学定位的重点。从体育发生、发展的角度来讲,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是其最本质的、最基本的功能,离开了这一点,体育与其它活动也就没什么区别 了。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一部分,自然也脱离不了这一功能。今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学校体 育新大纲中就鲜明提出:“学校体育要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健康发展”。这对于过去的学校体育定位来说是一个很大 发展,也是学校体育功能在现阶段的价值回归。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科学定位的关键。学校体育与健康教 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只有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结合,才能构成培 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完整内容。但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也绝不是简单的拼 凑与合并,而是在对现代健康认知的全方位理解下,去审视学校体育的内容、方法和效果, 看其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 应能力和开创能力。
科学定位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人生和增 进人类幸福,而人类的幸福是以健康的身心为前提的。在文明的进步带来生存环境的异化, 导致人体质的弱化的现代社会,体育和人的健康幸福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追寻健康成 为新时期体育奋进的航标。
第二,明确和突出学校体育的健康功能。学校体育具有健身、健心、娱乐、教育、审美、 促进个体社会化等多维功能。以往,有些学校体育工作者认为,学生掌握了“三基”,就能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整个教 育教学工作都贯穿着对学生健康的关怀时,体育才能在他们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许多实践也已证明,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很高,身心并不一定健康。我们注意区分不同时期学 校体育功能的主次,就是要明晰其工作重点,并突出这一功能,用现代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 观 念来审视和思考当前学校体育各项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明确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只是帮助其达到健康的一种手段。世界卫生组织从四个方面 给出了衡量健康的标准,即一个健康的人应当是:体质良好;体能全面;心理健康;道德高 尚。学校体育的多维功能正好能够实现健康的判定标准而被广泛接受。然而,我们常常把用 于实现健康的手段当作了最终目的,而偏重于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做,忽略了对 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健康教育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选择性, 致使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却健康不佳,羸弱有余。
第四,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学校体育中的健康教育并不等于说学校体育就完全是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课就是健康课。健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这一 点在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中早有体现,只是我们在发展学校体育时,由于实现其目的的“ 载体”掩盖和淡化了最终要实现的目的,使得我们没有给学校体育中的健康教育以足够的重 视。当前,我们突出学校体育课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学校体育课有 多维功能,这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强调其某一方面的功能,而抹煞了它其他方面的功能,那 是片面的、偏激的、不合实际的,是绝对论的表现。因此,绝不能说学校体育课就是健康课 。
新世纪休闲体育的特质演变
休闲体育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以体育运动为主 要手段的、为人们欢度余暇、增进健康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休 闲体育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中所起的作用,体现在它的特征演变之中。
历史特征:休闲体育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相应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并形成其基本的特 征:(1)休闲性。是指休闲体育以空闲时间和物质有“闲”为基础,与观念有“闲”相互结 合、相互促动,帮助人们积极欢度余暇、愉悦身心。(2)时代性。休闲体育是在一定历史阶 段、一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休闲体育,体现 不同的时代特征。(3)健身性。休闲体育是以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强调在休闲中主动 参 加锻炼,增进健康、娱乐身心。(4)非功利性。休闲体育追求运动中的自然和谐、愉悦健康 ,它不以一方战胜另一方为最终目的、没有功利要求。
价值取向与发展的动因:(1)回归自然、走入自然成为休闲体育的主流。被“征服自然、挑 战自然”思想左右了数千年之后,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疏远。尊重自然、仰慕自 然、崇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新世纪人们生活的必然选择。与此相适应产生了大量诸如漂 流、定向越野、攀岩、探险、登山等非功利性休闲体育项目。(2)构建理想的社会关系。休 闲体育中的集体项目反映了社会生活情节、过程和人类对生活的共同愿望,协调着社会生活 感情。真实的情感流露能让人们体验到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而不再追遂那些具有直 接对抗性的、重结果性的体育运动。(3)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成为休闲体育的轴心理念。超 越就是突破已有限制和模式,创造出完善人性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东西。在休闲体育中,积 极地领悟个中愉悦,获得超越与完善自我身心的教益。人类文明在20世纪得到高度的发展和 全新的提高,余暇时间空前增多,这为人们在新世纪能够自由地选择余暇生活提供了保障。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欢度余暇的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在人们生活中的发展成为一 种可能,一旦这种可能与人们的生活观念、文化观念达成了共识,休闲体育的特质的发展和 演变就成为时代进步的必然。
新世纪休闲体育新特征:(1)新奇性。主要表现在休闲体育活动的项目新,具有创造性和创 新性,能让人产生惊异和惊险的感受。如漂流、定向越野、洞穴探险等。(2)简易性。活动 项目易学、内容简单、不需要长久复杂的训练,而且易操作,不需要过多的物力、财力的投 入。如风靡美国的爬杆、掷鱼等运动项目。(3)流行化。由于现代传媒的作用,新兴体育休 闲项目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推广普及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4)层次性。新世纪,随 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年龄分层越来越明显,另外,不同的社会分工形成了不同的生活 层次,这促使休闲体育项目必须根据其层次性来设置活动内容。
体育教学组织的有序和无序
体育课是以班级这样的群体模式进行的,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两种对立的教学组织模式 ——即有序与无序。前者是指在教师的指挥下,整齐划一的队形,强调统一目标、统一行动 、统一要求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后者是指整个体育课课堂松散、零乱,学生自由活动,爱 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体育课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组织形式,习惯上被人称为放 羊式教学,它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成了无序的教学组织形式的代名词。
然而,真正的放羊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在上课前认真钻研并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精 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练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 点和需要(爱好、特长),去选择、去体验运动,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提倡“形散而神不 散”,注重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摆正教 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目的。教师 就好比“牧羊人”,将学生“放养”在水草丰富的草原,而不是在荒凉的戈壁滩。
从培养人的角度来看,过分强调有序或纪律性只能培养出同一模子的人,这与整个社会对 人才的要求相背。时代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有个性和创造意识的人才,在这里学生的个 性被压制,创新精神也无从谈起。然而,就是这样的体育课受到许多领导和教师的推崇,在 他们的眼里,学生排队整齐、安静、听话、不吵不闹,顺顺利利上课就是好课。正是在这种 看似“有序”的教学组织形式下,使学生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毕业后却与体育相揖别,这 不能不说是体育教学的失败,也是体育教师的悲哀。“有序”教学,教师管得过死、过严, 刻板,缺乏自主性、个性的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学生的要求。
放羊式教学组织形式看似无序,实是无序中的有序,其表现为:首先它尊重学生个体发展 的特点(心理、生理、认识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经历),在运动量、内容、要求上实行区别 对待;其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基础,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 生制宜上来构建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第三,充分体现学生好动的天性, 在 教学组织上给学生一个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到能放则放,放得开,收得拢,放而不乱 ,严而不死,真正让每个学生能充分的运动起来,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 第四,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决不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 要学”,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即传授体 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发展创造能力、完善人格与个性。
因此,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要过分的强调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而应当与当前学校 体育改革思路相吻合,“能放则放,放得开,收得拢,放而不乱,严而不死”。
亚文化趋向——体育未来发展表象
当今社会是一个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社会,而这种发展的典型特征即是 社会文化的多样化。体育运动必然地受到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影响,朝着高技术化 、高度产业化和全息文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同样会使体育运动呈现 出 多样化的特征,并由此产生一种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特殊现象——体育的亚文化和亚文化圈。
阿尔温·托夫勒认为:社会多样化和个性化使社会各个领域朝着非标准化的方向转变,“ 非标准化的实质在于使人们对工业产品和文化产品有更多的选择自由;正是这种非标准化的 力量使我们的社会结构趋向于非标准化。”而这种非标准化正是产生各种各样亚文化群的基 本原因。从现象上看,众多的亚文化群都是围绕着人们各自的职业和专业而蓬勃发展起来的 , 如美国的硅谷,各种专业各自抱成一团,形成特殊的亚文化圈,“人们不仅向这个亚文化细 胞寻求关于服饰、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类事情的指导,而且还希望从这个亚文化细胞中得 到认可和提高自己的声望。”
亚文化现象同样也出现在文化娱乐领域,典型的例子就是“追星族”现象。“追星族”是 某个文艺或体育明星的影子,他们围绕着自己所喜爱和崇拜的明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小的 亚文化圈。他们以共同的行为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归属;他们聚集在一起讨论明星的话题;他 们千方百计地去打听明星的一切,想方设法地去获得明星的私人用品或签名照片;他们仿效 明星的穿着打扮、服饰发型、言谈举止,总之,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其中许多内 容是无法与圈子外的其他人进行交流的。
一个网虫在表白自己与网络和其他网虫的关系时说,“网络是水,我们是鱼。在网中,我 们精灵古怪,透明而高智商;下了网,我们就变得僵硬。”这是“网络族”的典型表现,在 网络之外,他们毫无生气,穿着马虎,精神疲惫,与社会的其他圈子存在着心理上的距离, 甚至无法与他人沟通;但当他们回到了网上,立即变得活跃起来。他们以特殊的方式与其他 网虫交流和表述自己的情感;毫无顾忌地表白自己和评价他人,一切都显得十分的自然。没 有障碍,没有距离,甚至没有了时间和空间。
如同其它领域一样,随着体育项目的多样化发展,也必将围绕着各种项目产生种类繁多的 的体育亚文化圈。美国社会学家雷米·纳多对热衷于冲浪运动的人群进行研究之后发现:“ 冲 浪运动已经发展成一种象征主义,它赋予冲浪运动某种秘密帮派或宗教团体的特征。”阿尔 温·托夫勒写道“冲浪爱好者为了骄傲地证明他们参加了冲浪运动,还把膝上,脚上的伤 疤或肿块向别人展示。晒得黝黑是必须做到的,他们的头发也梳理得别具一格。”其实,以 某个体育项目为中心而产生的这种亚文化群体,差不多也以体育项目的增长速度同时增长。 早已存在的“摩托帮”和近些年出现的“滑板族”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就像其 他的亚文化群体一样,讲着圈内的语言,穿着圈内的服装,其打扮让圈内人一眼就能认出; 同时,他们也不屑与圈外人交流圈内的事,因为他们认为彼此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围绕着体育项目产生的亚文化群体还有“球迷”。真正的“球迷”会形成典型的亚文化现 象。球迷们追寻自己喜爱的球队和球星,象候鸟一样跟着球队迁徒;他们身着与球队相似的 服装,佩带有球队标志的饰品;他们与球队的胜败同喜共悲,他们把自己的余暇时间和金钱 统 统地花费在这种嗜好上,对他们来讲,这种业余活动已经成为整个生活方式的一个基础。
亚文化现象是一种助长素,它促进了体育项目的发展。在闲暇时间日趋增加、社会时间与 精力重新部署的当今时代,体育的亚文化趋向有助于欣然度过余暇时光。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某种具有反社会性质的余暇亚文化群体也可能在发展过程中产生。
树立生态环境意识 促进体育与健康有机契合
学校体育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生动、活泼、主 动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树立学校体育生态环境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体育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体育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与协 调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学校体育生态意识是指人们对学校 体育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总体认识。良好的学校体育生态环境是进行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 的必要条件,也是健康教育的真正体现,它的树立应考虑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正确认识学校体育的活动主体的健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正确关系。几十年来,学校体 育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三基”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认为学生掌握了“三基”,就能增强 体质、获得健康,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许多实践也已经证明,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高 低与其身心健康、体育习惯的养成等并不成正相关。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生对教学环境的适应 ;忽视和淡化生态环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就将导致学生个性的张扬在某种环境 中失去了原有活力,最终必将造成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严重脱节和分离。有研究表明,良 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学生投入其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体育技能,在无拘无束地和同学交往和交 流中学得体育知识,培养他们的集团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获得身心健康。因此,要把体 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真正地、有机地契合起来,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生态环境意识,正 确认识学校体育的活动主体的健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正确关系。
二是要全面正确地把握学校体育生态系统与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学校体育生态 系统是体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其相邻或相近的生态环境发生一定作用和联系, 如社区体育生态环境、学区体育生态环境、竞技体育生态环境、社区教育生态环境等等。体 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紧密关联的生态因子,要发挥它们应有的作 用同样也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不单单指自然生态环境,它是包括社会 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价值环境、教育环境等在内的大环境。这些生态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每一个生态系统都要不断地释放或吸收一定的信息和能量,产 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这样才能逐渐地促进相互间的完善和持续发展。然而,随着人类生产 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巨变对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影响,人们把自己创造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 、心理环境、价值环境、教育环境等分别划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圈,在它们之间树起高隔形 成了坚实的壁垒,致使人类发展的视野对不属于本圆周之内的生态环境就不再给予应有的注 视和重视,从而也导致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价值指向在实现的过程中分道扬镳,相互割 裂,独立现象呈明显发展态势,甚至在某些方面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背道而驰,如学校体育 中与健康教育理念相悖的“唯技术”、“唯锦标”、“唯教”、“唯模”等现象大量存在。
新世纪应有新体育,新体育应能充分体现人类追求健康、文明、幸福、进步的愿望,作为 能够获得健康最积极、最有效途径的学校体育,必须承担起这一关系人类持续发展的重任, 认真研究学校体育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重视学校体育与自然、与社会 、与社区、与学生心理、与整个教育等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作用,确立良好的学 校体育生态意识,真正把健康教育纳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各个向度中去。
当然,我们强调学校体育生态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并不是说环境决定一切,而在于强调环 境与学生与健康的重要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创造良好的体育生态环境是学生获得健康的最 佳途径和有利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