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问题立意,强化能力导向——2015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意论文,国文论文,导向论文,能力论文,政治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5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以下简称“2015年全国卷Ⅰ”),秉承历年来全国命题的一贯风格,底蕴深厚,价值引领,立意深远,依纲据本,稳中求变,绵里藏针。分析和研究试题的特点、趋势及规律性,对于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及新一轮复习备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特色鲜明,不乏亮点 (一)紧扣时代脉搏,突出国家意志认同 试题围绕立德树人这一宗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切入点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情感认同。第20题和第39题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显性考查,间接的隐性考查贯穿全卷始终。第13题价格改革、第18题企业年检验照制度改革、第38题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考查全面深化改革;第16、17题,考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38题第(1)问让考生说明政府如何强化预算管理,突出程序正当、依法行政的理念。 突出国家意志的考查有以下特点:一是考查的全面性。将国家意志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模块之中,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有宏观角度也有微观角度,有显性考查也有隐性考查。二是考查的密集性。同一热点情境,通过多道试题加以考查。三是考查的连续性。第19、23、38题延续2014年考查风格,依然通过不同的情境考查改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见,政治高考命题不会刻意回避上一年度考查过的情境内容,该强化的仍会强化。四是考查的目的性。试题以情境引入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情境分析,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要求。 (二)立足学科特点,凸显知识综合融通 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既有共性,也各有特性。《经济生活》注重数理分析,偏爱建模思想。2015年全国卷Ⅰ,《经济生活》共设置四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除第13题外,试题情境都与数字有关,占全部《经济生活》试题数量的80%,分值权重81%。《政治生活》突出关注时事热点及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强调问题的现实性和价值性。第17题考查建立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的作用,第18题考查公布《企业信息公示暂停条例》的用意,第19题考查“结伴但不结盟”的外交实践的实质。《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试题围绕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通过理性反思,追求向善向上的价值诉求,回归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家园。如第21题安全生产意识,第22题美国某出版公司明确拒绝日方有违历史史实的“请求”,第23题卤水豆腐的历史传承,第39题“记住乡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试题继承了以往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强调基础性的特点,学科知识融合、综合的趋势加强。其一是模块之间知识的综合融通。第38题政治与经济综合,第39题文化与哲学综合,第16、17题哲学与政治的综合更是在近年高考中首次出现。其二是模块内知识的综合融通。第38题第(1)问让考生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不仅考查政府职能、依法行政、接受监督,还考查了政府与人大的关系。其三是学科研究对象的综合融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传统的学科研究对象交叉延伸。第16题依法治国、第22题日本否认历史真相,是对传统政治生活问题的哲学考查;第18题企业年检制度、第21题生产安全经济问题,考查传统经济学问题的政治学意蕴。其四是学科问题的综合融通。面对同一问题,多学科综合研究,不刻意规定知识范围,只要言之有理都可得分,如第39题第(3)问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 (三)坚持能力导向,贯彻现实问题立意 高考政治命题由立意、情境和设问三个要素构成。立意是灵魂,体现考试目的及价值追求;情境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关系着立意的表达程度;设问是连接立意与情境的纽带,是实现立意的载体。近年来,全国卷强调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从课题意识到问题意识、从结果分析到过程分析,这是高考命题思想质的飞跃。新课程强调教师教学“不是教教材知识,而是用教材知识教”,那么对应的学习评价应该是“不是死答教材知识,而是用教材知识答”。 因此,2015年全国卷Ⅰ着重考查学生基于试题情境准确把握命题立意,围绕命题设问整合教材知识,综合运用考试大纲要求的“四种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情境及设问所提出问题的能力。第38题第(2)问,解答时要依据情境提供的信息,结合教材知识“财政能够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围绕问题,层层推进,逻辑推理,灵活运用回答问题的逻辑方法,综合作答,如果孤立背诵教材关于财政的一般作用,结果可想而知。 注重问题立意表现在:其一,基于具体情境提出具体问题,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迁移、运用知识,考查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和灵活度。其二,注重主干知识的拓展与引申,绝不是照搬教材知识。试题设问解释较多,铺垫充分,往往选择一个特定的角度切入,更注重从细微处见精神。其三,答案的设计是基于问题背景下的知识运用,而不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 (四)拓展生活视野,激发主体创新潜能 生活即课堂,生活的范围有多宽,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广。2015年全国卷Ⅰ以宏观问题为主,兼顾微观问题,如第12题两种复印机价格与耗材的比较与选择,第23题卤水豆腐的独特美味;以国内问题为主,兼顾国际问题,如第15题美元与人民币汇率,第19题“结伴但不结盟”的外交实践,第22题美国出版公司就教科书对日本的无理“请求”予以拒绝;以社会话题为主,兼顾教育话题,如第20题大学校训,把教育引入学生视野,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关注自己的成长和教育发展。 2015年全国卷Ⅰ十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考查,如第38题关于财政赤字问题,从表面看,涉及的中心话题为政府应该怎么做,实质上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认为政府应该怎么做;第39题考查如何对待乡愁、就如何记住乡愁提两条合理建议,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优化试题结构,体现人文关怀情结 第一,为了保障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2015年全国卷Ⅰ总字数大约为3000字,总阅读量比上一年减少500字,选择题情境文字平均不超过3行,选项使用的长句减少,主观题阅读量较上一年大大减少。第二,经济计算题、哲学上涉及自然哲学的问题已淡出高考试题,主观题的思辨色彩也有所淡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难度,有利于学生总体成绩的提高。第三,客观题与主观题难度基本保持平衡,体现了主客观一致的原则,两道主观题难度基本相当,改变了长期以来39题难度过大的状况。甚至在一个试题内的两个设问之间,得分点基本一致,如第38题第(1)(2)问各五个得分点,第39题第(1)(2)问各三个得分点。第四,考点分布均匀,但侧重点很突出。《经济生活》侧重于第一、三单元;《政治生活》侧重于第二单元;《文化生活》侧重于第二、四单元;《生活与哲学》侧重于第三、四单元。第五,情境设计公平,有普适性,不同区域、城乡学生之间没有明显的生活或者实践经验障碍。 二、瑕瑜互见,瑕不掩瑜 2015年全国卷Ⅰ在以下几方面仍有可以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呈现方式单一。2015年全国卷Ⅰ既无表格,也无图像,更无图画,从头到尾都是文字表述的方式,使卷面显得呆板,缺少审美功能。《经济生活》没有图表题是一种退步;文字叙述的内容,未设计成语、典故、诗词歌赋及其他艺术创作情境,使试题“雅”的成色有所降低。 创新能力不足。2015年全国卷Ⅰ中规中矩,创新特色不明显。主观题去掉了坚持两年之久的等级评分方法,回归到了采点给分;第39题第(3)问回归以往提出合理建议的设问,不及2014拟定广告词的设问方式新颖;开放性试题仅给4分,分值偏低且多年不变,创新勇气值得期待;能称得上经典的试题不多。 思辨深度不够。政治试题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深刻性,更多地依托第39题的思辨特征实现,而2015年全国卷Ⅰ第39题是常规的分析说明、追问原因,不是辩证色彩浓厚的试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体试卷的思维厚度与深度。思辨类问题是考查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一种好题型,弃之不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个别答案欠妥。第38题第(2)问让考生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两个答案要点重复,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存在包含关系,应归结为一个。该答案的核心要点应为两点,一是结构合理讲效率,二是分配合理讲公平。 时政倾向过重。时政倾向过重,会降低学科特征。试题突出学科特色,是实现学科科学性的基本要求。如何正确处理时政性与学科性、知识性与能力性、历史性与时代性、预设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命题人需要深刻反思。基于问题理念强化能力取向--对2015年全国高考文献复习中政治试题的分析_高考论文
基于问题理念强化能力取向--对2015年全国高考文献复习中政治试题的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