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前经济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启示_劳动生产率论文

美国当前经济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启示_劳动生产率论文

美国当前经济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启示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美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特点

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可以用“三高”和“四低”来加以概括。“三高”是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出口率;“四低”是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低利率。

先来看看“三高”。

1997年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与欧盟经济的平稳增长和日本经济的严重不景气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1997年美国经济的增长是本轮经济扩张的延续。美国这次经济的回升和扩张是从1991年4 月海湾战争结束后开始的,到1997年底已持续了81个月。从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形势,1992年—1996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2.7%、2.2%、3.5%、2.9%和3.0%。1997年10 月起虽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一些影响,但全年的增长率仍可望突破3.5%, 大大超过了美联储所认定的2.5%的“刹车点”。

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有很大提高。1990年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1997年的一、二、三季度, 劳动生产率又分别提高1.4%、2.7%和4.5%,其中三季度劳动生产率的升值达到过去5年来的最高点。

美国的出口贸易也持续增长。1994年出口额为7120亿美元, 占GDP的比重为10.77%;1995年出口额升至775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9%,占GDP的比重升至11.5%;1996年出口额升到8258亿美元,比1995 年又增加6.5%,占GDP的比重也上升到12%的新水平。

再看看“四低”。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在1992年至1996年期间分别为3.0%、3.0%、2.6%、2.8%和2.9%,而1997年前3个季度仅为1.8%,是31年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1992年—1996年的失业率分别为7.4%、6.9%、6.0%、5.5%和5.4%。而1997年9月份为4.9%,10月分为4.7%,11月份则更进一步降至4.1%,为1973年以来的最低点。

美国的财政赤字近年来连年下降。1992年度的财政赤字为2904亿美元,1995年度降至1638亿美元,1996年度又降到1073亿美元,1997年再进一步降至223亿美元,比1992 年下降了92 %。 美国政府的目标是到2002年最终实现平衡预算。

美国的利率也保持较低较稳的水平。美国利率在本轮经济扩张一开始就下降,成为经济扩张的重要动力。此后虽有调整,但幅度都不大。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是在低失业率状态下保持低利率,这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自1995年以后近3年失业率不断下降的趋势中, 美国多次调低利率,美联储仅于1997年3月25日将短期利率小幅调升0.25 个百分点,基本上保持稳定不变的局面。

当然,美国经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受亚洲股市冲击,美国股市也出现了巨幅动荡;美国的家庭基尼系数1995年首次突破了0.4大关, 为0.421,进入了收入差距较大的区域。但是,从总的情况看, 美国目前经济的状况一直被公认是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状态下的稳定增长,而且在未来一个时期内还具有可持续增长的态势。

二、支撑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因素

首先,由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美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使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例如,在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中,传统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只占14%,汽车工业虽然又重新回到世界之首的地位,也不过占4%。而高科技通信和信息产业却占27%。1993年9月,美国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明确了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战略目标。1994年美国企业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第一次超过对厂房设备的投资。1996年美国企业在计算机和通信硬件领域的投资达到2120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1/3,而同年美国对一般工业设备的投资是1300亿美元。现在,美国的微软公司和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作为新兴产业,已经取代了三大汽车公司的地位,成为美国新经济的增长点。美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目前,美国的科研经费总额超过日、德、英三国的总和,科技人员总和超过日、德、英、法四国的总和。科技优势是使美国在发达国家中保持领先地位的最根本保证。 据美国总统科技办公室1995年3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与欧盟和日本相比,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内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在信息和通信领域大大领先,在生物、医学、农业和食品领域占有优势,在环保领域正缩短与欧、日的差距,在制造业和能源领域基本持平。此外,美国的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宇航技术等也位居世界前列。高科技的发展,加上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美国90年代的劳动生产率比80年代高出1倍以上, 也高于日、德、法、英等国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大大增强了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出版的《1996年世界竞争力年鉴》的排名,在国际竞争力的八大要素中,美国有四大要素(国内经济、金融、基础设施、科技)名列世界第一。在另四大要素中,“国际化”列第二,“政府”列第七,“管理”列第十,“人民”列第十五。从总体国际竞争力来看,美国名列世界第一,日本由1993年的首位下降为第四,而德国则名列第十。1997年5月, 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又公布了当年的评比结果,美国继续保持大幅度领先,已连续四年排名第一,而日本则跌至第五位,德国跌至第十四位。

其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贸易,为美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自80年代以来,美国凭借“公平贸易”的口号,打开出口市场的通道。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提出了“战略性贸易”的新政策,把提高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作为重要内容。美国出口产品中的高技术优势很大,尤其是近年来又大力开拓“大型新型市场”,促使美国出口增长较快。在1990—1994年度,美国商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5.6%, 而同期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这一比率则分别为0.4%、2.2%、2.3%、和1.8%。另外,据经合组织估算,1995年美国在世界总出口中的比例达到12.6%。在扩大商品出口的同时, 美国十分重视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1995年,美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为2106亿美元,1996年增至2240亿美元,增长了6.4%,并抵销了当年商品贸易逆差的40%。与之相比, 日本和德国1994年分别列全世界最大服务贸易逆差国的第一和第二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美国经济与日、欧经济反差的部分原因。从目标市场来看,美国采取的是“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多边贸易战略。“全面”表现在美国通过GATT和WTO积极推进全球自由贸易协议的实现与执行。 “重点”表现在美国将东亚和拉美这两大地区作为未来主要的新兴市场。APEC自1993年“西雅图会议”之后,摆脱了“空谈”的局面;在南美,美国计划于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实现向整个美洲扩大出口的目标。

第三,政府调控功能,保证了美国经济的平稳增长。9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调控功能,并由过去的主要克服市场机制缺陷的功能,扩展到为未来创造发展机会的功能。在失业率基本上被控制在“自然失业率”水平的情况下,抑制通货膨胀、削减财政赤字成为经济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在控制通胀方面,美国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认为财政政策作用太慢,而且过程复杂。自80年代以来,美联储一直采取严格的紧缩货币政策,成功地把通胀控制在3%左右,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据悉,已担任了10年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手中所掌握的经济监控数据多达14000多种,是其前任的3倍。与此同时,政府引导企业通过提高产品竞争力而不是通过涨价来获取利润。在削减财政赤字方面,由于里根和布什政府相继都实行减税政策,同时大规模增加军费开支,所以他们削减财政赤字的承诺最终都成为泡影。克林顿政府上台后,采取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增税政策,提出了5年内增税2460 亿美元的历史上第二个最大的增税计划,同时对广大居民变鼓励消费为鼓励投资,还大力精简政府机构,提出了裁减27万多名联邦政府雇员的目标。为了缓和一般居民的税收负担,克林顿政府把增税的压力主要转向富裕阶层。例如,把个人所得税税率由31%提高到36%的同时,对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富人,再加征10%的附加税,使最高税率进一步上升到39.6%。大公司的所得税率也从34%提高到36%。削减财政赤字的计划终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第一,必须尽快实现“集约型”经济的转变,才能使我国经济增长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才能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形势。90年代以后美国之所以在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并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周期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来加以解释,而应当承认其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经济内涵的发展,注重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作用。当然,我国的国际竞争与美国的国际竞争并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但无论如何,应当早日结束数量型发展的道路。目前国际贸易的重要趋势是高技术含量商品所占比重明显增加,增幅是所有商品中增幅最快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第二,必须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并尽快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美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科技因素。科技发展靠人才,而人才培养靠教育。美国科技、教育如此发达,还大谈教育危机,这是十分令人深思的。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是一国振兴经济的最根本的保证。我国近年来科技和教育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这是令人担忧的。除了国家投入外,美国的企业也高度重视对科技开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近10年来美国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的开支以每年5 %的幅度递增,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微乎其微。

第三,政府的宏观干预政策必须具有科学性。从美国政府宏观干预的经验看,有以下四点是值得我国借鉴的:第一是政府干预经济,但不直接干预市场力量。也就是说,政府的干预并不违背市场本身的规律,要在市场作用的前提下管理;第二是政府的干预并不是简单地放权或收权,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着眼于机制的转换。不同的经济问题要有不同的约束机制,各种机制之间应形成有机的整体;第三是政府的调控目标要有重点,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尤其要严加监控,不轻易放松。例如,尽管美国的通胀现象已缓和多年,但美联储仍实行从严的货币政策,不放虎出笼;第四是政府的决策要科学化。要做到这一点,其前提是要掌握大量不含水分的、不为某种需要所主导的各种经济数据,充分了解经济状态的实际情况。

标签:;  ;  ;  ;  ;  ;  

美国当前经济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启示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