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纲领 深远的影响——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的几点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领论文,五大论文,几点论文,深远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历史性会议。江泽民同志的报告,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富于创新,振奋人心。报告深刻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充分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报告科学地总结了历史,规划了未来,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对于我们进一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下面,就报告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显著特点。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十五大无疑将以这一点为标志载入史册。”十五大的主题十分突出,旗帜非常鲜明。
江泽民同志说:“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在这里,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在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这标志着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成果凝结起来,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他认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这个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这个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这个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这个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因此,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同志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一个民族的兴旺,离不开理论的升华;一个政党的壮大,离不开理论的成熟。今日中华民族的振兴,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源于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之所以进入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中巍然屹立,显然靠的是我们拥有邓小平理论的法宝。广大人民群众从伟大的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正式写在党的旗帜上,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这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长期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关于第三次思想大解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是万古长青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党的十五大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历史发展的高度认真考察和分析当代中国的国情,取得了思想理论上的新突破,并相应地制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十五大报告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贯彻十五大精神,必将推动全党、全国又一次思想大解放。
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不能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的片言只语找答案。今天,我们应当以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就必然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就是强调实践的变化、发展和联系,强调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实际联系起来,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们只要掌握邓小平同志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善于解决新问题,就能在跨世纪的新征途上有所发现、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那么,当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哪些新情况、新问题呢?首当其冲的是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着部分国有企业活力不强的状况。这个问题也就是如何使国有经济进入市场,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实质上是我国如何建立和完善合理、高效的所有制结构。而所有制结构问题在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们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比较困惑、在实践中又不可回避的难点。十五大正视这个问题,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关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论述,在认识上有九个方面的重大突破,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就是: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2、“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论述。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的论述。4、“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的论述。5、“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论述。6、“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论述。7、“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论述。8、“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述。9、“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述。江泽民同志的上述论述,告诉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要进一步突破“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误区,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实现由“对立论”、“补充论”向“共同发展论”的转变;在对公有制内涵的认识上,要突破传统的以单纯量的比重来衡量的误区,确立质、量统一的定性观,树立“不求其纯,但求其佳”的观念;在国有经济的布局上,要突破“全面出击,包打天下”的误区,公有经济占主体,不是国有经济占主体,确保重点,增强其控制力和竞争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在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上,要突破把所有制实现形式视作基本经济制度属性的误区,在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国有经营和公司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在更广阔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国有企业的规模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理论的突破有赖于实践的先行,而理论一旦突破,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将有力地推动实践的发展。十五大思想上的解放,理论上的创新,一定会使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更加充满活力。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前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带来了全党、全国思想的第一次大解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第一次大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带来了全党、全国思想的第二次大解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第二次大发展,那么,党的十五大必将带来全党、全国思想的第三次大解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第三次大发展。随着十五大精神的贯彻落实,在我国一个思想解放和深化改革的新潮正在到来。
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阐述。他深刻地阐发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论断。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提出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学说。后来,列宁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叫做社会主义,并认为社会主义本身也有个发展过程。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经验教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了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资本主义,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此产生了我国社会主义必须经历初级阶段的特殊性。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近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事实,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性。今天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究其原因,就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摒弃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根据新的发展的需要,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他指出:“这次大会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仍然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强大思想武器。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接着,他从九个方面进一步揭示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的内涵和范围,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意义不仅在于理论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对实践的指导。这不仅使我们更加明白了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及其基本特征,而且认清了要改变目前我国存在着的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成熟、上层建筑不完善的状况,需要一个过程。“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不仅现在,而且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起点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理论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述,显然是为了保证我国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都能以此为基石,更好地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且要“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他进一步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在这里,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更加全面地具体地回答了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新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这对于我们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关于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是一个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不仅是企业微观制度的创新,而且涉及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当前,“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并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明确了目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这对我们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现代企业制度之所以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这是取决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要求,是国有企业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以传统的国营企业制度为起点的。传统的国营企业制度弊端是:产权主体单一而抽象、产权存在被条块分割、财产运行机制行政化。在这种企业制度下,国家(政府)是国有财产的唯一代表,政府部门以行政手段垄断了企业人、财、物和产、供、销方面的权力,企业不能自主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由此导致了政资不分、政企不分、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企业之间的分割封闭。其结果是企业活力的丧失和效率的低下,因而必须改革原有的企业制度。而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按照“放权让利”的思路展开的,先后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租赁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四个阶段。这些改革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搞活国有企业。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这些改革属于政策调整型的浅层次改革,而不是企业制度创新,产权仍不清晰,企业难以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改革的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搞活国有企业,必须实现制度创新,大胆利用公司制这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现代化企业组织形式,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真正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进而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从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到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是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上的一个突破性的转变。坚持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思路,重点是抓大放小。所谓“抓大”,就是要集中力量搞好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经济规模、处于行业排头兵地位的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所谓“放小”,就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因此,对国有企业要实施战略性改组。国有经济只要存在于银行货币体系、基础设施产业、高科技新兴产业、战略资源性产业、宜于国有经济投资和经营的垄断性产业、国防产业等等领域,国家以独资或者绝对控股方式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也就做到了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支配。对一般性的竞争性行业,则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办法。国家应当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集中有限的资金和精力,确实将这些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抓好,真正保证有实力的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支配。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又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最重要的对策,是在做改革和发展结合部上的一篇大文章,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企业改革的每一个大的进展都是与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紧密联系的。企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往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企业改革涉及到各个部门,要加快与企业改革配套的各项改革的步伐。当前,最重要的配套改革是政企分开。政企关系从下放自主权到政企分开,再到建立新的国有资产营运体系,使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与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分开。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最紧迫的配套改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坚信,只要坚决贯彻十五大确定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和基本方针,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使国有企业获得勃勃生机与持久活力。
五、关于党的建设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他郑重宣告,面向新世纪,中国共产党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对于我们抓好新时期党的建设,实现党所肩负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重任,必将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提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措施非常有力,要求我们抓住“三个根本”,发挥“三种优势”,从严治党,切实抓好党的建设。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他指出:“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他号召“全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学好邓小平理论,不仅要“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从总体上领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而且要“从各自工作的领域对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系统钻研和理解”。他提出“继续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要“在全党造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他指出:“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他提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他指出:“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他要求把“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结合新的实践在全党发扬光大”。他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既要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一个一个地打好阶段性战役”;“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坚决遏制腐败现象”。他强调要“从严治党”,“要把反腐败斗争同纯洁党的组织结合起来,在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只要“全党纪律严明,朝气蓬勃,我们党就能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江泽民同志上述有关党的建设的论述,对我们保证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胜利完成,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坚信,只要认真贯彻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把党建设好,那么,“党领导人民在二十世纪写下了光辉篇章,也一定能在二十一世纪写下新的光辉篇章”。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党的纲领论文; 实践报告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 邓小平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