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基础与学科渗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基础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理论是人们从审计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而成的,用于指导审计实践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审计理论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本文中,笔者拟对审计理论基础及其学科渗透作一简要的探析。
一、审计理论基础
(一)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理论发展的根本或起点,从整体上来看,它应该是审计理论科学的研究内容;从局部来看,它应该是审计理论工作者要研究的问题。但审计理论基础并不是审计理论,它不具备审计理论的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和普遍指导性的特征。辩证法的观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审计理论也一样,它也是同其他学科普遍联系,并且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中不断的得到发展。审计理论基础就是连接审计理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桥梁,是其他学科与审计理论相互渗透的交叉点。
审计理论基础并不等同于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基础理论是指可以通用于任何独立的审计活动的各种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理论。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基础理论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审计基础理论是对审计理论基础的高度概括与抽象而形成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包括审计目的、审计职能、审计对象、审计原则、审计标准等,审计基础理论是审计理论的一部分。
可见,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理论科学体系的研究内容,但它本身并不是审计理论,它是连接审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的桥梁与纽带,是审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区。
(二)审计理论基础的选择与确认
根据辩证法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来自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就这样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我们可以得出:审计理论基础应该是审计实践。审计实践的发展,推动着审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不仅体现在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上,而且体现在民间审计理论与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上。
国家审计从最早的官厅审计发展到目前的四种模式(即司法模式国家审计、立法模式国家审计、独立模式国家审计、行政模式国家审计),审计方式从事后审计发展到事前的预算审计,审计目的从普通的差错防患发展到审查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审计种类从普通的财政收支审计发展到效益、效果审计,这些无不与审计实践的发展相联系。审计实践的发展充实了国家审计理论的内容,拓宽了国家审计理论的研究领域。可见,国家审计实践是国家审计理论的基础。
民间审计理论的发展也是源于审计实践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和两权分离的形成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民间审计职业的兴起,促使人们对民间审计实践活动的标准、民间审计实践的方法、民间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法律责任以及民间审计行业自律等问题的研究,从而引导民间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可见,从民间审计理论发展来看,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基础。
内部审计是在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复杂化,以致管理人员在控制和管理更加困难的情况下产生的。机构设置的复杂和庞大,管理人员不得不考虑成立独立的职能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专门去检查和报告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内部审计实践活动的开展,必将促使审计理论人员去研究诸如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方法及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等问题,从而促进审计理论的发展。因此,内部审计实践依然是审计理论的基础。
二、审计理论的学科渗透
审计理论与多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审计理论的新领域。审计理论与其他学科渗透的方式有感染、借用、移植。审计实践的理论基础作用和科学体系的普遍联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为审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提供了条件。
目前,审计理论与相关学科渗透形成的新理论有:管理学理论应用于审计实践形成的审计管理理论,逻辑学理论应用于审计检查工作及审计理论结构建设形成的审计逻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研究审计主体与客体行为形成的审计心理学理论,审计理论与经济司法实践结合形成的审计司法学理论等。另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逐步应用到审计实践中,加强了审计理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从另一方面拓宽了审计理论的研究领域。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审计实践形成的计算机审计理论、统计抽样技术应用于审计实践形成的抽样审计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应用于审计理论研究形成的审计信息学、审计系统工程和审计控制论等新的审计理论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