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一世纪论文,中国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21世纪中叶即2050年前后,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中国的社会整体和人的发展都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境界。到那时,中国新人的日常生活、心态和自我人格将是一种怎样的新形式、新形态?
——未来新人的生活方式以合理、自由和丰富为最高原则和主要特征;
——未来新人的角色认知将在角色互动频率增长的基础上充分显示出角色行为的高层次性和高参与性;
——未来新人的个性气质发展将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更加体现出全面性、进取性和富于美感;
——未来新人的心理需求特征将主要表现为多元性和本质性;
——未来新人的价值取向将是主体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协调和统一。
与新人对话:我在20世纪,你在何方
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政府曾在80年代初比较实事求是地制定出以“三步走”为主体内涵的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中长期战略方案。其中的“第一步”实现温饱战略已在80年代末基本实现;目前全国城乡正处在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实现小康社会的“第二步”战略实施中;“第三步”战略目标便是力争在下个世纪中叶即2050年前后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指出,这个宏伟战略的实现,绝非仅仅是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消费水平等经济指标的完成,而必须是也必然是在经济现代化基础上的文化、教育、政治、人格的全面现代化发展,也就是说在21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整体和人的发展都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境界。
2050,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中华民族将在此际真正以大国强者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面前,中国人也将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在世人面前真正地扬眉吐气。
这是一个如梦的日子。自1850年中国步入近代社会以来,炎黄子孙做了200年的富民强国的美梦,也经历了多少场挫折、蹂躏、失败、失落的恶梦,至今现代化仍魂萦梦绕着所有国民;尽管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看不到2050年这一辉煌的日子,但我们的期待中已更加充满信心,因为我们知道祖祖辈辈的夙愿,定将在我们的子女手中圆梦。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日子。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充满磨难、充满艰辛、充满阵痛的历程,我们的民族经历了苦难深重的第一个百年煎熬(1850-1950),几代人倒在争取民主、争取和平、争取主人翁资格的血泊中;几亿人为中国工业化的成长和现代农业的振奋流出了所有的心血和汗水;如今我们都正处在第二个百年(1950~2050)的苦寻苦求之中,这期间中国人将在社会结构、利益的重新调整中实现着社会体制的深层次改革,同时还经历着生活方式的全面转型和价值观念的百年漂泊与寻觅,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心灵阵痛。一旦痛苦即将结束,苦水中泡出了成功的硕果,幸慰的泪水将为不幸的过去而流出。
这是一个催人奋发的日子。2050年是包括我们在内多少代人的梦想,但它绝非中国社会的目的地,现代化的实现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新纪元的起点;现代化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了社会经济基础,而要真正实现人的发展目标,则还要付出比实现现代化更多得多的心血和汗水;下一代或我们的后几代人,不可以在陌生的2050年前为之迷茫、怯步,更不应该在璀灿眩目的2050年前为之满足、止步;我们的最终目的既不是进入现代化也不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是真正实现人格、人性和人权的全面、自由乃至充分的发展。
让我们还是回到对现代人的思考中来。现代化的到来,意味着社会体制、文化形态等转型的成功,也同样意味着一个过渡时代的结束,在过渡时代中出现的边际性人格自然也要随着特定时代的消逝而消逝。从理论和社会目标来看,我们的社会将在下一世纪中叶进入现代化,2050年,便将成为社会转型结束的标志性年代。那么,传统人格会在彼时消失而现代化新人在同时出现吗?
答案是不确定的,否定成分甚至或许更多一些。主要原因在于两点:首先,社会学家在总结社会变迁规律时提出的“文化滞后”理论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曾多次得到证实,那么,在下个世纪中叶它很可能作为一个客观现象再次存在。就是说,尽管在2050年前后我们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大变革,但各个社会子系统的变迁速率仍是有快有慢参差不齐的,可能性较大的便是在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目标之际,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特别是面广量大的农民素质和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若干差距;也有可能的是在2050年代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方式都已呈现了城市化、工业化、科学化的特征,但深层次价值观念、人格特质、文化心态仍有未能适应现代化需求的地方。这也正像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可在1949年十月的一夜之后宣告建立,但社会主义的主人翁思想的确立却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样。所以在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国民性格会有较大程度地成长进步,但要形成与现代化社会相同步、同构的现代化人格恐非易事,可能要迟十年乃至数十年,再经过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的引导和塑造。但这毕竟为期不远了,我们坚信22世纪到来之前,中国人格会有实质性的成长和成熟。
再一点原因,即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来看,社会的现代性转型是相对的,过渡性社会的消失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但社会的过渡性以及人格的边际性却不会绝对地消失。因为变革并不是要否定和排斥传统,而是在吸纳和改造传统中进步,“一个社会与其过去的纽带关系永远不可能完全断裂,如果不在某种最小的程度上存在这种纽带,一个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了。”①事实上,如同昨天是今天的传统一样,今天便会成为明天的传统,今天的优良因素是不会也不应在明天被抛弃,所以“从传统中解放出来的传统也属于我们文明的宝贵成就。”②而社会只要还在前进,它就得不断地与传统作离心运动,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传统,只要社会和人格处在这种不断创新的动态系统中,就会不时地出现系列化的边际状态,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当然,下个世纪的社会进程中肯定不会像我们这个世纪的边际性落差之大、矛盾之尖锐、繁多了,因而现代化之后的人格边际化倾向也将不再像我们这个时代如此的突出与普遍,但一种深层的边际性特质还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存在着。
在此,我们预见,随着205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中国人将与大过渡时代揖别,社会转型中的二元矛盾和边际特征将较大面积的缓解和消逝,那时中国人的素质、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将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现代化色彩,在边际人格倾向的减弱中,现代型人格将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由于社会和人的发展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因而传统人格在2050年代甚至更下一个世纪都不可能完全消失,但适应未来文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人格终将会在下个世纪中后期形成并得以普遍确立。
与未来对话:21世纪的我,将会怎样
未来的“我”是今天的“我”的自然延伸,但由于介入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社会化因素,使我们已很难臆测到“我”的未来面貌了。出于人类求知与好奇的本能,我们又十分想了解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后,中国新人的日常生活、心态和自我人格将是一种怎样的新形式、新形态?这就是人类现代化之梦的一种“百年情结”。
本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预测理论与活动在西方较为盛行,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未来学家纷纷对本国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作过预测,其中不乏有我们可以借鉴的观点。如有的国外学者曾通过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生产力结构、社会结构的分析,对未来信息社会中的社会方式和人的现代性发展作过比较性推测和描述,如下表:③
信息时代人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或许有如上表所述,但它又过于笼统而未反映中国的特色,下个世纪中国人的现代化特征孕育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之中,离开中国的未来国情去构想未来国民人格的发展形态是不可能准确而具体的。
简言之,下个世纪中叶的现代人格发展,将面对这样一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首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全面确立,整个社会体制也将处于更加民主、公正而充满效率和活力的运行状态中;其次是中国的人口增长将有效地降低而人口质量将明显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自然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利用,从而使人的自由发展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其三,国际环境进一步缓和趋向协调,寻求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共识,人类互相需要支持和合理的分工,互相尊重其它民族的优秀传统,人们将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共享共荣、相互促进的星球之上;其四,当前方兴未艾的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发展在2050年代将普结硕果,这场高科技革命将使人类的智慧、能量增大到何种程度无人能下定论,但它必然对未来新人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产生全面重大的影响。它要求现代化中的人格拥有比现在高得多的文化修养和技能素质,它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主体和思维对象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高科技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在改造未来新人生存条件的同时,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方式。基于此,我们对未来中国的现代化人格作一远景勾勒。
——未来新人的生活方式以合理、自由和丰富为最高原则和主要特征。现代化社会将赋予中国的新人类以更多的时间资源和物质消费资源,那时的人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丰富多采的生活。在生活理性程度增加的同时未来新人的生活中也将增加更多的自由度,未来人的生活方式将从最表层到最深层地反映出新人发展的本质进步——人将真正全面地占有自己的多方面本质,人的现代化就是要求在不受限制的历史前景中,人的自由生活的确立和自由个性的发展。
——未来新人的角色认知将在角色互动频率增长的基础上充分显示出角色行为的高层次性和高参与性。一百年后的中国现代化社会中还不可能做到马克思所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那种消灭人的旧式角色分工,“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晚饭后从事批判……”在那时人们将极大地解放自己的体力,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更全面、合意地发展自己角色作用。未来人格中的角色特质首先是高层次性,现代化社会要求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信息社会中,没有知识将寸步难行,每个人的角色行为基础就是他首先便得成为一个知识分子,这是现代化文明中合格社会成员的起码要求。第二个角色特质在于未来新人的高参与性。现代化社会的所有公民,人人都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国家的重要决策,他们都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和政治素养,相互间具备平等交流和民主对话的水平,因此他们都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在高度参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使自我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未来新人的个性气质发展将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更加体现出全面性、进取性和富于美感。人性全部丰富内容的发展,就是作为个性的人在其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过程中,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在作为掌握和再现人类社会文化经验的学习、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在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及自我意识的进步、道德完善的过程中的发展。未来新人是勤奋好学的人,同时也是富于美感的人;这是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个性——正是这种个性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精神和肉体尽善尽美的真正统一的理想。人只有作为具有不可重复特质的、个体“我”的唯一性的个性,才能确认自己是社会性的存在。
——未来新人的心理需求特征将主要表现为多元性和本质性。这两点特征是和前现代化时期和现代化启动期的人类心理需求指向相对应的,在人们物质生活还不够丰裕、社会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现实社会中,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现实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心理预期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主导,从而停留在人类适应生存、努力发展的本能性需求阶段。这个阶段对生活的心理预期指向显然是单一的,主要集中在致力于改善衣食住行条件、满足温饱、实现小康化生活水准等方面。当前我国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增长第一战略”、“工业化战略”及“基本需求战略”等都是这一社会阶段大众心理需求指向的集中反映。当社会进步到现代化阶段后,宽裕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已使人的基本需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人的本能性需求便退居其次,心理需求指向集中于充分占有并发展发挥人的社会属性这一本质性需求。由于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要求人格的全面发展,未来的新人的心理需求也将体现为从物质享受到精神发展再到价值实现和潜能开发等多层次和实现健康人格发展的全面性;在人们的物质需求不断发展和不断满足的同时,人们的心理素质也将通过德育、体育、智育、美育等,在道德、智力、情感多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心理需求的培育和发展体现了人格人性成长的美好前景,也体现着社会文明进步的终极关怀。
——未来新人的价值取向将是主体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协调和统一。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应该体现出人的主体价值和为全球人类的发展而奉献的生活追求,这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完美结合。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与统一是对个人生活意义和社会发展意义的最本质的理解,它体现了未来理想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发展是所有其他人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语)的本质要求。
现代化是近两百年来全球各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规模宏大的长跑比赛,在这场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竞争中,没有观台也没有看客,我们每个人都是接力手。下个世纪中叶能否实现中国的现代化,2050年之后新人们能否呈现上述的人格特征,关键还取决于我们每一代人的努力与否。此刻我们应采取的态度决不是被动的拭目以待,而必须是果敢的全力以赴!
注释:
①[美]E.希尔斯《论传统》第43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美E.希尔斯《论传统》第43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参见刘佐等著《发展社会学教程》第424-425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